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一、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小學的主要差異。第一,生活環境的變化 幼兒園的活動室,一般布置得美觀、形象和富有兒童情趣,僅有豐富的物質環境,而且包括和諧的心理環境。而小學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對幼兒缺乏吸引力,而操場上的運動器械低年級享用機會較少,必然使幼兒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內容的變化 小學學習是社會義務,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不論對所學的課程是否感興趣,孩子都要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來學好所規定的課程。
第三,師生關系的變化 老師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兒并參加到幼兒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親密的氣氛。而小學教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對學生生活關心機會較少,師生個別接觸時間少,新入學的幼兒可能感到壓抑和生疏。 第四,教學方法的變化 幼兒園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強調系統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術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需要勤奮刻苦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以上幾方面說明,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變化將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才能科學地從生理、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為孩子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做為家長的我們又怎樣去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呢? 二、從各方面切實做好大班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第一、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及沒有規則帶來的后果(破壞圖書等)。 第二,培養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事情全由父母包辦,生活自理能力差。入小學后,許多事情不能由父母,而且要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學習、勞動等任務。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適應小學的需要。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作為家長要給幼兒鍛煉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家長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讓他們自己疊衣服,自己吃飯、穿衣,幫家長整理生活用品等等。作為家長,則要有目的的讓孩子自己整理東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學具,整理書包,看起來簡單,其實需要孩子自己主動考慮很多問題。如:"這件東西放在哪里合適?還需要帶什么東西?老師還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復這樣一個過程,可以發展孩子的思維,對孩子今后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可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如:拖地、擦桌子、擇菜等。鍛煉孩子的細心和動手能力。這樣幼兒在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學以前就會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強,孩子在入小學后也就能很快適應小學的集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