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部分復習
高中地理第四冊教案 城市地理部分復習
城市地理復習資料第一章了解:1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 (一)對象——研究城市形成發展、結構、功能、分布、空間聯系等規律的科學。1.結構組成結構 城市與城市間的關系空間結構 土地利用結構城市是一個面,內有許多構成要素,研究其結構,組合。 2.功能城市職能,區域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對影響區域的作用(帶動作用)3.分布(1)作為點的城市分布:規則與不規則分布(2)集聚、反集聚與隨機城市是人口、商業等集聚到一起的產物(3)作為面的城市分布:可以通過不同時期城市的伸長率,形狀率等來研究城市空間擴展方向4.規模——量的大小5.聯系——空間聯系 垂直聯系 大、中、小城市之間橫向聯系 各相同等級城市之間(二)內容(具體研究內容)1.城市形成與發展條件研究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與歷史條件對城市形成發展、布局的影響2.城市化研究概念、類型、動力、過程、問題、以及各國各地區城市化比較研究3.城市分類研究規模分類,形態分類,功能分類,分類依據,指標,方法4.城市體系研究,規模體系,空間分布體系,空間相互作用5.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研究城市內部土地利用模式。 商業、工業、交通、住宅等功能特點、變化、相互關系。6、城市問題研究環境問題 交通問題 住宅問題 (三)任務 我國城市地理的迫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社會經濟建設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依據,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 2中國城市地理發展的過程和現狀 (一)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關于城市記述的史料浩如煙海,但一直到建國時期,城市地理學屬空白。1.20世紀50、60年代,翻譯介紹內容分散,理論聯系實際少,論文少2.20世紀70年代,停滯時期文革影響3.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時期城市規劃工作地理學界參與(北大、南大、中山大學)開展了城市化、城市性質、城市體系等專題研究。4 .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一步發展(1)積極參與國際交流(2)城市地理學已成為一個活躍的地理學分支(3)大量論著出版(二)我國城市地理學的研究現狀1.研究機構及人物高校(1)北大 周一星、董黎明(2)中山大學 許學強 閻小培(3)華東師大 寧越敏(4)南京大學 宋家泰 崔功豪 顧朝林(5)北師大 程連生2.科研機構(1)地理所北京地理所 胡序威南京湖泊與地理所 姚士媒(2)社科院、城市室 劉維新(3)城規院第二章名詞解釋:1.大都市區——一個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系。具有一體化傾向的鄰接社區的組合,以縣為基本單元。主要指就業(居住地、工作地)、休憩、購物、醫療等在一天周期里所及的范圍。常用的統計概念;協調機構;不是一級政府,但在有的國家可能是一級政府。 2.大都市帶——由許多都市區連綿而成多核心的,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活動上存在著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復合體3.城鎮——是以非農業活動為主的人口集中點,一級政區單位,起著聯系城鄉經濟紐帶作用的較低級的城鎮居民點,稱城鎮4.城市——是歷史上形成的,以非農業人口為主體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社會物質系統第三、四、五章名詞解釋:1.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與它外部的自然、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之間在空間上相結合的特點2. 規模經濟——指某一生產企業,只有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后,才有可能生產收入大于生產成本,逐步達到經濟合理的原則,但當生產規模超過某一最高限度后,生產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過生產收入,達到無利潤可得,并要虧本得地步。3. 集聚經濟——是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后產生得經濟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發展;當集中程度超過某一限度后,再集聚會帶來不經濟,產生離心力,需抑制或減小城市規模。4. 區際貿易——不同城市或地區之間得相互貿易活動5. 城市化——產業革命以來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活動的比重穩步上升,與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動相適應,出現了鄉村人口的比重逐漸降低,城鎮人口的比重穩步上升,居民點的物質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城鎮型轉化和強化,這一個過程即城鎮(城市)化。一般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 簡答題:一.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區域基礎有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