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旅游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通用2篇)
4.2 旅游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篇1
第四章 旅游與區域發展
4.2 旅游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相關素材)
旅游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就須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旅游這一觀念。因為現代社會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學考察。它是人類社會中一種不斷發展的生 活方式。關于這一點,國 外一些學者也有同類的 敘述。如英國伊什圖里金(estoril)就指出過旅游的性質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①娛樂旅行概念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社會中的富裕的、有閑空的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出國旅行,滿足于欣賞外國風景、藝術作品。現在這種概念已完全改變。因為出國旅游者多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對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門,在有限的假期內盡量包攬這一切。②現代旅游是閑暇追享的“民主化”。如冬季旅游,過去是少數富人強占的運動;騎馬、劃艇、射擊,是非大眾化運動。但是嗜好和閑暇的“商業化”已使這種活動 能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國外去參加更為令人激動和更富有外國情調的活動,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馬車旅行等。③現代旅游發展為“社會旅游”。如英國度假營,既提供傳統的旅游勝地具備的一切設施,又不斷開辟 和發展新的風景區域,組織大群游人觀覽,建造特別設計的低消費接待設施, 并經常 就地提供娛樂和其它服務。社會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遠和相對不發達地區 。伊什圖里金講的這些性質方面的變化,表明旅游的概念是變化的、發展的,旅游這種特殊生活方式是發展中的生活方式,不論規模、范圍、內容和性質都起了變化。
旅游的特征 異地性: 指出旅游是在異地的暫時性的生活方式,不能離開居住地到目的地永久居住。但可以住多久,他并未說明,也未提出具體的劃分標準。不過定義中已包含了這層意思,這樣就可把平時在自己居住地方的日常生活區別開了。業余性: 提出了旅游的業余性這一特點。業余性就是許多國家學者講的閑暇性。這種提法,從主觀目的上是想把為業務目的旅行、考察活動摒棄于旅游之外,但是為科學目的的考察,不論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種旅游項目。因 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求知”,既包括業余性的求知,也包括業務范圍內的旅游求知活動。因此,對旅游的業余性規定大體是正確的,但在實際中又難以區分。特別是在我國,利用開會、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據統計,到北京來旅游的人,41%是會務旅游者。外國利用國際會議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會議有274個,英國倫敦238個,比利時布魯塞爾2 19個、瑞士日內瓦212個。這些參加國際會議的人,既是為了某一專業目的而去的會務者,也是一個利用會議參加旅游活動的游覽者 。英、法、比等國家正是利用這種方式,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舉行國際會議收入70億法郎,其中30億法郎為專題會議收入。享受性: 旅游是一種高級 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后出現的一種追享欲求。有一位社會學家說,旅游 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樂”這樣三 條。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遠千里而來,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新生活,在異地獲得平時不易得到的知識與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知識性:旅游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游的真諦!意志性: 旅游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 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云。 中國最近興起以莫泰(motel)連鎖酒店集 團為代表的迎合普羅旅行者的遍布中國大中城市和景點的高性價比新型酒店系統
4.2 旅游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篇2
第四章 旅游與區域發展
4.2 旅游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同步測試)
1、有關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旅游業是“無煙工 業”,旅游活動不會產生環境問題
b.發展旅游業必然會污染環境,應限制其發展
c.旅游活動中環境問題都是由于游客亂刻亂畫造成的
d.旅游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不但危害當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2、目前許多地區提出“綠色旅游”口號,主要是針對( )
a.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b.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c.環境污染問題
d.沖擊正常社會秩序
3、旅游區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主要來源是( )
a.發展交通運輸造成的
b.旅游賓館、飯店產生的垃圾
c.旅游者 亂扔的垃圾
d.旅游區動植物形成的垃圾
4、文物古跡直接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 )
a.旅游者亂刻亂畫的不文明行為
b.當地居民對珍禽異獸的捕殺
c.旅游者亂拋的垃圾
d.在旅游區修建的道路
5、“五一”“十一”假期已成為我國國內旅游的黃金周。某些景區面對急劇增多的游客,做出了限制游客人數的規定。其主要目的是( )
①保護景區環境②限制到達當地的游客數量③ 控制當地的交通流量④保障旅游質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造成旅游地生態結構失調,以至環境功能減退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好道路、旅店、餐館等服務性設施所致
b.旅游者的觸摸、拍照所致
c.個別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所致
d.旅游地居民不適當地利用當地的動植物資源所致
7、下列屬于旅游活動直接產生的環境問題是( )
a.臺風過后,海邊一些旅游設施遭到破壞
b.為改變“自古 華山一條路”,近年來開辟了復線旅游線路
c.在許多旅游風景區的著名景物上留有詩人和書法家的詩句和石刻
d.修建黃山 索道,砍掉山上的林木48450立方米
8、下列活動不會對旅游景觀造成破壞的是( )
a.交通線經過旅游區,方便游客乘車
b.在森林公園內野炊,品嘗野味
c.在敦煌莫高窟用閃光相機拍照
d.在海濱浴場游泳、曬日光浴
9、下列環境問題中發球旅游活動直接造成的是( )
a.近年來南極冰川的融化
b.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毀掉了一些旅游景觀
c.為修黃山索道,僅建白鵝嶺站房就毀山7750平方米,砍林48450立方米
d.厄爾尼諾現象使許多旅游景區出 現水旱災害
10、下列關于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游覽價值高的旅游資源,無論位于何地開發價值都高
b.一般來說,人們的經濟收入越高,旅游的經濟距離越 長
c.評價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不必考慮其交通位置
d.景區空間內盡可能容納的游客人數即反映景區的環境承載量
1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貴州的黃果樹瀑布是重要的人文景觀
b.山東的泰山是著名的斷塊山構造,有很重要的地學價值
c.北京故宮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旅游資源
d.地理環境相同的地方,旅游資源相同
12、下列自然風景中不屬于氣象氣候景觀的是( )
a.樹桂
b.海市蜃樓
c.云海
d.三峽風光
13、有關人文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文景觀只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而無科學價值
b.人文景觀是指人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筑
c.埃及金字塔、巴黎凱旋門都屬于人文景觀
d.現代人創造的文化景觀一般價值不大
14、下列有關旅游規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旅游規劃屬單項規劃,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內容
b.旅游規劃目標是保證旅游業發展的經濟效益
c.旅游開發,規劃先行,可促進旅游同環境的協調
d.旅游規劃不包括旅游發展基礎分析
15、作為一個旅游者,個人應該具備的條件是( )
a.健康的身體
b.有快捷的交通工具
c.有旅游動機、時間和金錢
d.有拍照的技能和旅行經驗
16 .關于旅游市場距離,正確的敘述是( )
a.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越大,其開發價值也 越大
b.旅游消費耗資多少與出游距離關系不大
c.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需求越強烈
d.旅游地的最優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17.“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指旅游資源的( )
a.科學價值
b.經濟價值
c.游覽價值
d.社會價值
18.旅游活動中大氣污染的污染源是( )
a.游人過多,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b.旅游交通的發展和各種能源的使用
c.焚燒垃圾產生的濃煙
d.野外燒烤產生的濃煙
19.旅游地造成生態結構失調,以致環境功能減退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道路、旅店、餐館等服務性設施所致
b.旅游地居民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所致
c.旅游者的觸摸、拍照等所致
d.個別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所致
20.旅游地服務性設施的建設和旅游者的游覽、娛樂等活動產生的環境問題是( )
a.環境污染
b.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
c.對文物古跡的 破壞
d.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21.文物古跡直接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是( )
a.旅游者亂刻亂畫的不文明行為
b.當地居民對珍禽異獸的 捕殺
c.旅游者亂拋的垃圾
d.在旅游區修建的道路
22.旅游區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主要來源是( )
a.發展交通造成的垃圾
b.旅游飯店產生的垃圾
c.旅游者亂拋的垃圾
d.旅游區動植物形成的垃圾
23.旅游的環境承載量是指( )
a.在一定時間條件下的旅游活動容納能力
b.在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游活動容納能力
c.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游活動容納能力
d.景區旅游單位面積內所能容納的能力
參考答案
1、d 2、c 3、c 4、a 5、b
6、d 7、d 8、d 9、c 10、b[來源:第一范文網]
11、b 12、d 13、c 14、c 15、c
16、d 17、c 18、b 19、b 20、d
21、a 22、c 2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