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第3課 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
第七單元第3課 農奴制改革與俄國的近代化【教師寄語】天空雖有烏云,但烏云的上面,永遠會有陽光在照耀。【課程標準】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重點和難點】重點:廢除農奴制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政治上的緩慢變革。難點:“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為什么被刺?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國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教學過程】項目
【學習過程】過程
【自主梳理】((一)、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1.原因:l861年 的推動。2.表現 ‘(1)農業 ①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生產積極性提高,采用新的生產技術,更新農業 。 ②富農雇傭貧雇農、采用新式農具,經營 農業。 ③一些地主也使用 ,經營資本主義農業。 ④到l9世紀80年代, 逐漸成為俄國農業 的主要成分。(2)農業 ①獲得了充足的 ,擴大了國內市場。 ②沙皇政府制定政策,扶植 的發展。 ③19世紀后期,主要工業部門完成了從 向 的過渡。 ④新興 興起。 3.特點 (1)總體水平仍落后于 和 。 (2)對外國資本尤其是 資本依賴嚴重。 (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二、政治的緩慢變革1.目的:使 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2.內容 (1)政治體制:建立 和 的自治機構 ①自治機構由選舉產生,但有嚴格的 限制。 ②自治機構在 、教育及 領域發揮作用,但不 掌握實權。 (2)司法制度:廢除原來按 審判的制度,建立 和 ,實行公開審判。 (3)軍事:實行 ,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 (4)教育: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允許引進 。 3.影響 (1)仍是 的國家,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2)客觀上使西方 的思想和統治方式傳人俄國,人們觀念轉變,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三、亞歷山大二世遇刺1.背景 (1)社會矛盾激化①原因:農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 。②表現: 既不滿政治上 ,又要依附于封建 ;農民遭受雙重壓迫。 (2)反沙皇專制的斗爭 ① 生活貧困,反抗斗爭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識分子形成 ,走上 道路,但沒有得到農民的響應。2.過程:l881年3月, 遭暗殺身亡。3.影響 (1)新沙皇中止了許多改革措施,加強了 。 (2)俄國 的進程并未終止。 (3) 在所難免。【思維拓展】(一)、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農奴的地位發生了哪些變化?農奴地位的變化可以從政治、經濟和生產關系這幾個角度來分析,具體表現如下 1.由地主的私有財產到獲得人身自由。 2.農民獲得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并且采用新的生產技術發展農業。 3.一部分農民成為富農,并且雇傭貧雇農,經營資本主義農業。(二)、為什么俄國進行了改革,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 從政治、經濟和階級關系等角度來掌握,具體表現如下 1.政治上:沙皇專制制度仍然統治著俄國,落后的政治體制嚴重阻礙著舊的經濟體制的徹底解體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2.經濟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當大的比重,農奴生活困苦,國內市場狹小,所有這些都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俄國資本主義工業和傳統農業的發展不斷失衡,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矛盾不斷深化,使改革后俄國的近代化進程面臨著深刻的危機。3.階級關系上,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與沙皇專制的矛盾交織在一起,終于釀成了19xx年革命。(三)、俄國的農奴制改革對其近代化的影響。 俄國的近代化進程啟動于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具體表現如下 1.經濟近代化 (1)農奴制的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2.政治近代化 (1)在政治體制方面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 (3)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3.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4.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同西方的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鞏固提升】1.1861年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由勞動力充足b.國內市場擴大 c.政府政策支持 d.沙皇專制制度被推翻2.xx年6月8日莫斯科為一座塑像的落成舉行了盛大的揭幕儀式。在儀式致辭中提到“政府豎立他的塑像是為了向這位曾經解放了千百萬俄國農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后的社會制度”。這座塑像是( ) a.尼古拉一世 b.彼得一世 c.亞歷山大一世 d.亞歷山大二世3.1861年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特點是 ( ) a.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b.總體水平落后于美國、西歐國家 c.對外國資本依賴嚴重 d.分布不平衡4.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 a.加強資產階級專政 b.學習西方的司法制度 c.加強軍事實力 d.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5.沙皇政府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突出表現為 ( )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自治機構由選舉產生 b.選舉資格有嚴格的財產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鄉級行政機構 d.地方掌握實權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6.下列關于農奴制改革建立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 b.自治機構由選舉產生 c.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d.掌握地方和城市的實際權力7.下列不屬于民粹派主張和活動的是 ( )a.主張發動工人階級與農民結成聯盟推翻沙皇專制制度b.痛恨沙皇專制制度對農民的剝奪c.不滿意資本主義制度d.號召知識分子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革命8.下列關于俄國1861年改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由封建主進行的改革 b.是一次為鞏固沙皇統治進行的改革c.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 d.是一次徹底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9.閱讀下列材料: 亞歷山大二世給俄國帶來的“文明”。這幅漫畫形象地說明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號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對者流放西伯利亞:(1) 圖片反映了俄國歷史上哪一歷史現象?這一現象涉及到 哪些領域? (2)圖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亞”又說明了什么? (3)如何認識l861年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性?參考答案:1.d 2.d 3.a 4.d 5.a 6.d 7.a 8.d9.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學生識讀理解圖片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圖片主要反映的是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徹底性及政治變革的緩慢進程。第(1)題根據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第(2)題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本圖片實際是把沙皇的反對者流放到西伯利亞。文明指代沙皇的反對者,即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從性質、結果等角度分析。參考答案:(1)政治的緩慢變革;政治體制、司法制度、軍事教育等。(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到西伯利亞”說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沙皇照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對沙皇專制統治的挑戰都會受到壓制,形象地說明了改革不徹底,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3)1861年改革是由農奴主階級進行的,所以很不徹底。它沒有摧毀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由于農奴制殘余.經濟發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勞動人民遭受著資本主義和封建殘余的雙重剝削和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