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講話
材料二 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 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
材料三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統計表
時間 企業數 工人人數(人) 產值(千盧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據統計,1860~1890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增加了2倍,鋼產量和棉紡織業的產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產量的增加則超過了19倍,石油產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間,俄國的整個工業產量增長了6倍,鐵路線增長了35倍多。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歷史信息?導致以上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據上述材料分析俄國1861年改革的意義和實質。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經濟上,俄國占統治地位的是封建的農奴制經濟,1861年前,俄國的農業勞動力仍占勞動力總數的89%,國民財富收入的71%是由他們創造的。俄國工業勞動力只占到勞動力總數的10%左右,且工業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場,以手工勞動為主。同時期的英、法等國卻已在生產中大規模使用機器生產。1860年,俄國的鐵產量為29萬噸,德國的鐵產量在1850年時就已達到40.2萬噸,英國在1850年時的鐵產量為225萬噸。鐵路建設最能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1860年,俄國建成的鐵路只有1 600公里,同年的英國建成的鐵路則有14 603公里,法國到1861年時建成的鐵路有9 160公里。
材料二 農民在莊園里聽貴族宣讀“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民粹派在農村宣傳
請回答:
(1) 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現象與材料二所揭示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何內在的聯系?
(2)根據“二一九法令”,獲得解放的農民獲得了哪些權利?
(3)亞歷山大二世還進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4)材料三中的民粹派代表了誰的利益?試分析說明他們這時在農村進行宣傳說明了什么問題?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 a 解析: 本題所有選項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特點。但b、c、d三項是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特點。而a項為最基本特點。
2.c 解析:屬同一事件原因的因素也要分清其因果關系。c項“農奴制未廢除”,造成a項“改革不徹底”和b項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d項顯然是次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