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3.d解析:1861年俄國農奴制廢除后.新的生產關系逐步確立,不可避免地引起上層建筑的變化。上層建筑的調整是順應經濟基礎變化的。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使沙皇專制制度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
4.c 解析: 此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再認再現(xiàn)能力,依據(jù)教材亞歷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教育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可知選c。
5.a解析:本題考查再認再現(xiàn)能力.民粹派否任工人階級的先進作用.但沒有主張反對工人階級與農民結成聯(lián)盟推翻沙皇專制。
6. c 解析: 1861年改革使俄國獲得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的勞動力、資金、市場,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d項要注意,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或資產階級統(tǒng)治并未確立,俄國仍是沙皇專制統(tǒng)治。
強化提高
7.d 解析: 改革以后,廣大農民遭受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代表農民利益的民粹派于1881年將亞歷山大二世暗殺。
8.c 解析: 此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但是建立在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9.d 解析: 此題考查學生的辨別分析能力,改革以后,俄國仍然保留著大量的農奴制殘余,因此,d項表述“它是一場徹底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
10.d 解析: 該題考查學生記憶能力和再認再現(xiàn)能力,考查的內容是農奴制改革后俄國資本經濟發(fā)展的情況。改革后的俄國經濟雖然迅速發(fā)展,但總體上仍然落后于美國和西歐國家。
課外延伸
11. 【解析】 此題考查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問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在解答此題時一定要注意一分為二去評價其影響。
答案: 積極影響: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工業(yè)革命在俄國的擴展;推動了俄國政治變革,有利于俄國政治民主化。
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俄國在政治上仍然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沙皇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農民遭受到一次空前的掠奪,受到更沉重的壓迫。
12.【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本圖片主要夏映的是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徹底性及政治變革的緩慢進程。第(1)題根據(jù)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第(2)題注意“文明的火炬”是指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本圖片實際是把沙皇的反對者流放到西伯利亞,文明指代沙皇的反對者.即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從性質、結果等角度分析。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貴族宣讀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材料二反映了亞歷山大二世緩慢的政治變革。
(2)“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tǒng)治方式。“到西伯利亞”說明沙俄仍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沙皇照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對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挑戰(zhàn)都會受到壓制,形象地說明了改革不徹底,帶有明顯局限性和不徹底性的特點:
(3)1861年改革是由農奴主階級進行的,所以很不徹底。它沒有摧毀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后,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由于農奴制殘余,經濟發(fā)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勞動人民遭受看要資本主義和封建殘余的雙重剝削和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