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美蘇爭霸
江蘇省阜寧中學xx屆歷史一輪復習教學案
必修一•專題九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考點一、 美蘇爭鋒
【內容標準】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教學要求】
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基本過程。
【考試說明】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① 雅爾塔體制;
②“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③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④ 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考點解讀】
1、雅爾塔體制:
(1)原因:
①雅爾塔體制勾畫出戰后美蘇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②戰時的共同敵人消失;
③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日益加劇(根本原因);
④美蘇兩國勢均力敵。
(2)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它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2、“杜魯門主義”:
輿論準備:“冷戰”的公開信號:丘吉爾的“鐵幕”演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領導人第一次公開發出“冷戰”信號,為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做了輿論準備。“冷戰”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是兩種社會制度尖銳對立的表現。
提出:杜魯門主義的提出:1947年3月,杜魯門發出了“冷戰”宣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特別咨文,這篇咨文的內容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內容:聲稱希臘和土耳其正面臨“極權主義”的威脅,要求國會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億美元的援助。
影響: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特點:以意識形態的分歧作為幌子,來掩蓋全球擴張的目的。
蘇聯的反擊措施:成立“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以協調和統一各國黨的行動。
3、馬歇爾計劃:
①提出: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②目的:用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
③實質: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
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建立一個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4、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①北約:為了加強集體軍事防御,1949年,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②華約:為了對抗美國的侵略和威脅,1955年,建立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5、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1)德國的分裂:德國投降后,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如何處置德國是美蘇斗爭的焦點之一。由于美蘇冷戰加劇,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的談判未能達成協議。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
(2)朝鮮的分裂:
①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蘇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形成了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兩個占領區。1948年,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②朝鮮戰爭: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爆發內戰,美國立即派兵干預,隨后又操縱聯合國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直接參與朝鮮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安全。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戰爭雙方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朝鮮戰爭結束。這是二戰后以美蘇冷戰為背景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