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移風易俗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風俗的形成與變化的原因; 理解風俗的內涵、風俗的差異及其強大的導向功能。
2、學習和了解古今中外歷次改革都把移風易俗當作革新的重要舉措,探究移風易俗與改革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齊魯兩國風俗差異情景劇的表演,讓學生體會一山之隔的風俗差異:
2、通過情景劇彼得一世的歐化改革與英使謁見乾隆皇帝,讓學生體會移 風易俗與改革關系;同時,讓學生了解風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維系傳統的滯后性。
3、通過小組討論、綜合探究、小記者采訪等學 生活動,讓學生分析和思考近代中國風俗 的變遷及當今社會存在的陋習,并提出一些移風易俗的構想。
三、情感受態度與價值觀:
1、本課的學習,不在于知識本身的獲得,而在于通過對歷 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分析,探討移風易俗與改革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發揮史鑒功能,引導學生向現存的陳規陋習挑戰,為移風易俗作出一份貢獻。
[教學重點]: 1、探究移風易俗與改革的關系
2、探究近代以來社會風 俗的變遷
[教學難點]: 1、探究移風易俗與改革的關系,引導學生更全面、深刻地 認識理解社會變革
2、引導學生探究現存的陋 習,并提出一些移風易俗的構想。
[課 型]: 師生合作型的探究活動課
[教法指 導] 情景教學 法 討論法 綜合歸納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導入:“入鄉隨俗“是我們經常脫口而出的詞語,那大家知道俗是什么意思嗎?風俗又指什么呢?古今中外歷次改革都把移風易俗當作革新的重要舉措,甚至樹為改革 的象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那是為什么呢?
一、教學內容:
1、什么是風俗?風俗的特征是什么?歷代統治階級是如何對待風俗的?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71頁第一至三段回答)
風俗:積久而成,在一定地域和群體中重復出現的行為方式
特征:根深蒂固 源遠流長 約定俗成 潛移默化 世代傳承
統治階級的態度:重視對民間風俗的控制和引導,竭力向其滲透正統思想的影響。
2、風俗差異之一:一山之隔,何以成為兩個世界
情景劇表演:魯人與齊人之爭;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一山之隔風俗天壤之別的原因:
齊 魯
生存環境 地外泰山北面 地處泰山南面
經濟基礎 多鹽堿地,著重發展手工業和商業 地屬古黃 土層,適合農耕
政治格局 地處偏 遠 地處軍事戰略要地
文化傳統 禮法控制相對松弛,風俗多有變革 創新 幾乎成了周文化的保留地
施政方針 春秋列國中較早改革,率先爭霸 控制嚴密,反對改革
3、移風易俗與改革----移風易俗與改革的關系
(1)、移風易俗,旨在倡導新風尚,革除陳規陋習,是社會變革的一個重;
要方面
(2)、移風易俗具有開風氣之先,為改革開路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