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經濟
1、背景:
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經濟主要是傳統經濟。中國封建經濟高度繁榮---- 的農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體,傳統的手工業發展,傳統的商業繁榮。盡管 繼續緩慢發展,但中國經濟仍然是以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為特征的 為主體。
鴉片戰爭后,英國強加了 ,強迫中國開放了 、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后,強迫中國與英國協商決定英國輸入中國貨物的稅率。這樣以來,便利了外國貨物涌入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 ,規定中國關稅稅率僅5%,中國海關對民族經濟的保護作用大大削弱了。
英、美等國憑借不平等條約,大量洋貨在中國形成了 之潮。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小農經濟開始解體,傳統的手工業瀕臨破產,傳統的商業面臨危機,資本主義萌芽因缺少僅有的狹窄市場而破產。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 。鴉片戰爭不僅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社會經濟,而且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鴉片戰爭后,中國新增加的經濟成分: -----雖然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代表著世界經濟的方向的經濟,客觀上加快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近代化,尤其在瓦解傳統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對民族資本主義有積極的引誘作用。但對于中國落后傳統的經濟而言,它是一種侵略經濟。
------ 19世紀60、70年代由封建勢力投資的、采取近代技術生產的洋務工業;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
二、近代工業的艱難起步
1、洋務運動
1)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王朝面臨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不斷發展)的窘境,一些較為開明的主張,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的統治。這部分官員被稱為 。洋務派在清朝中央以恭親王弈訢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 和張之洞為代表。從19世紀60---90年代,他們掀起一場 的洋務運動。
2)內容:
洋務運動的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曾國藩和李鴻章創辦的 ,左宗棠設立的福州船政局,滿洲貴族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制造局)。這些企業由清政府投資,產品調撥,采取近代機器生產,但用封建方式管理的官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