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背景
鴉片戰爭后,外商企業陸續在通商口岸興起,受外商企業豐厚的利潤刺激,受洋務派創辦的洋務企業(尤其民用工業)的引誘,一些開明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
2)史實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誕生了。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如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源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經營的貽來牟機器磨坊、廣州陳聯泰機器廠等。
3)性質:
這些企業是真正的民族資本主義,它是在中國封建經濟的解體過程中產生。代表著中國合乎世界潮流發展的經濟。
三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背景和史實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紛紛向中國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于是中國出現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
到19世紀末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2歷史意義
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在1895年以“公車上書”為標志,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
四二十世紀初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1背景
20初,帝國主義通過《辛丑條約》加緊了掠奪中國的路權、礦權,中國人民因此而掀起了收回利權的運動,也引發了振興實業的又一個高潮。
2史實
棉紡織業作為傳統工業部門,發展尤為迅速。19xx年至19xx年間,新設的大型紗廠就有11家,資本共663萬余元,裝置紗錠18萬余枚。
3影響
民族工業的發展,壯大了資產階級力量,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辛亥革命。同時民族資產階級上層中的一些人,把“振興實業”看作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問題,倡導“實業救國”論。
五 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1背景
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但它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二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經過這場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提高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制度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更激起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動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19xx年因反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掀起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運動,作用尤其巨大。當時“抵制日貨”“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愿望。
民國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xx年)。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入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這就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史實
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在19xx年至1919年間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較著名的有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等。
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
民族工業以紡織業和面粉加工業的發展最快。此外,煙草、火柴、榨油等行業的發展也較快。重工業和新興的民族工業---化學工業也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伴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如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范旭東和吳蘊初被成為中國化學工業的“北范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