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第3課 亞里士多德 學案
(1)結合材料一指出哲學家和政治家的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目標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三種人”分別指誰?試指出“國家”的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體現了亞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試舉例說明。
第二單元第三課 亞里士多德
【合作探究】關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較:
相同:都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
不同:①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學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禮法,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考。② 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之道”是相對的,孔子從圣人的角度出發,強調要有度,“過猶不及”。③亞里士多德主張舍兩端而取其中,孔子沒有否認兩端是不好的。
【當堂檢測】
1、(1)①材料一研究人本身,既提到完美的境界,也要追求現實的幸福。這一觀點對柏拉圖思想有繼承,也有突破。②材料二提出人生哲學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態度和方法,是一種人生境界。③材料三是他的三段論,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
(2)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2、(1)政治家應首先是哲學家,即國家統治者應該由哲學家來擔任; 目標是建立理想國
(2)“三種人”是指護國者、衛國者、生產者; 三種人各司其德,各守其位
(3)敬重老師但不盲從,敢于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探索精神;亞里士多德經常把柏拉圖當作批評的對象,指責其某些錯誤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