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節宗教改革教案
隨著西歐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天主教會逐漸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由于天主教會的日益腐敗,不僅向全體居民征收什一稅,還到各國出售贖罪券,使各國的白銀大量流入羅馬,不僅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更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各國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宗教改革的實質
由以上的分析,宗教改革的實質是西歐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一場反封建的政治斗爭。為了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沒收羅馬教會的財產和土地,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廉價教會”。
二、德意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發生在德意志呢?結合教材的內容,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德意志的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二是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軟弱,加強了對德意志的掠奪。這一時期德意志的白銀產量很高,羅馬教廷每年從德意志搜刮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貨幣單位),相當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稅收額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這種搜刮,既不利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財政收入,更惡化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和羅馬教廷的矛盾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而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就成了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展示圖影2:《贖罪券》。天主教認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寵愛,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贖罪,才能獲得“免罪罰”。因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勞無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們的多余功勞,形成了教會的“功勞寶庫”。個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補罪,教會可以從功勞寶庫中取而贈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對教徒施行“大赦”。14世紀以來,這類“免罪罰”的方式,逐漸演變成出售贖罪券的方式來進行。當時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這種無恥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
2.馬丁•路德改革的經過
展示圖影3:《馬丁•路德的照片》。
1517年,為反對教皇兜售贖罪券,德意志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以學術爭論的方式,在維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門上張貼了“歡迎辯論”的《九十五條論綱》。路德明確斷言《圣經》的權威至上,否認教皇權威;教皇不是《圣經》的最后解釋人,每個信徒都可以直接與上帝相通,無需神甫作中介。即“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原則。他還提出了簡化宗教儀式,驅逐大主教會勢力的主張。1520年,路德公開發起宗教改革,建議組織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號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
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客觀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的要求。
3.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起義
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當路德投入到封建諸侯的懷抱后,人民就團結在宗教改革激進派閔采爾的周圍,1524—1525年,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戰爭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全國大約有2/3的農民參加了斗爭。在農民戰爭中,教會的寺院、教堂被搗毀,教會財產流失,教士的威信掃地,農民戰爭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