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4.2《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教案2(舊人教版高二下)
1.美國
(1)戰后經濟的穩定發展(二戰后—70年代初):
①原因:a.大力拓展世界市場;b.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c.通過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
②表現:a.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國生產的;b.70年代初,美國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比戰后初期增加了一倍多。
(2)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7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①原因:a.70年代以后,經濟發展速度放緩;b.1973年,中東石油提價,引發經濟危機,導致經濟衰退。
②表現: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被位動搖。
(3)經濟:“滯脹”(70年代中期一70年代底):
1975年以后,美國經濟進入“滯脹”階段,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現象,通貨膨脹嚴重。
(4)經濟復蘇與繁榮(80、90年代):
①原因:a.80年代,通過降低稅率、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和減少政府干預等措施,扭轉了經濟頹勢;b.90年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充分利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經濟。
②表現:a.1982年底,經濟開始復蘇,此后,持續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b.90年代,經濟增長加快,通貨膨脹率下降,就業率上升,財政赤字遞減,甚至出現盈余,呈現繁榮景象。
2.西歐
(1)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繁榮:
①原因:a.實行社會改革,調整政策,發展經濟;b.充分利用美國的支援;c.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d.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②表現:a.50年代初,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b.五六十年代發展迅速,呈現繁榮景象:c.聯邦德國經濟發展尤其迅速。
(2)聯邦德國的崛起:
①原因:a.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社會形勢比較穩定;實行非軍事化,可以集中搞經濟建設;b.美國的扶持,援助;c.制定可行政策,在對經濟進行宏觀管理的前提下,強調按市場規律運轉,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d.聯邦德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②表現:a.50年代,經濟發展進入繁榮期;b.60年代初,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3)歐洲共同體:
①成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開始了一體化進程, 1967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②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③影響:隨著力量的增長,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并為提高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而努力,這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并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歐、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3.日本
(1)經濟發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