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概述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中共八大的正確探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等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內容: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應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⑤經濟建設需要安定的社會環境
(二)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三)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四)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五)了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的制定的史實,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
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過程:小崗村自發包產到戶→安徽、四川試行→全國推廣
④意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
①經濟特區:(廣東)深圳、珠海、汕頭、(福建)廈門、海南)
②沿海開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③20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4、鄧小平南方談話(1992):指出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本質區別
5、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1997年的中共xx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