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第3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課程標準】
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 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以下基礎知識: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的衰落與諸侯實力的壯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與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與戰國時期魏文侯的改革。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使學生理解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開始瓦解,新的社會制度在社會變動中逐步確立,社會的轉型是在王石衰落、諸侯征戰、各國紛紛變法中逐步完成的,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提高歷史思 維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管仲改革及其影響 魏文侯改革及其影響
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
【教學方法】
講解法、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有著改革傳統的國家。每當社會運行出現障礙的時
候。要求改革的呼聲就此起彼伏。歷史上每一次改革,雖然無不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但杰出歷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因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整個過程必然要伴隨著尖銳而復雜的斗爭。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是大國爭霸的時期,同時這一時期又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爭霸各國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先后進行了變法改革。他們變革的是什么?變法又給他們帶來了什么新變化?
一、變法運動的背 景——社會轉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明字發軔以來的第一個歷史分水嶺。春秋戰國之前,夏商周三代文明初萌發展并臻于成熟,而支撐夏商周社會的重要 政治經濟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分崩離析,此后“百代皆行”的“秦政制”實則濫觴與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總計549年(春秋時期為公元前770——前476年,歷時295年,戰國時期為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歷時254年),在社會動蕩和變革之中,完成了社會制度的轉型。我們首先來了解那個時代發生的重大變化,了解春秋戰國變法運動的背景。
閱讀教材,思考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表現是什么?
(一)政治上:
1、周王室的衰微與諸侯勢力的壯大。
進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起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標志著東周的開始。東遷后的周王室轄區不斷縮小,元宗周故土盡失,以洛陽為中心的方圓600里的直轄之地后來又封賜給鄭、虢等諸侯國一部分,最后能控制的土地不過方圓一二百里,根本沒法和當時方圓千里的諸侯大國相比。周王室盡管保留了“天下宗主”,而實際上已與一個小諸侯國沒什么區別,諸侯不朝也是自然。轄區的縮小導致了財政收入的減少,加上許多 諸侯國拒絕向周天子納貢,使得周王室的財政十分緊張。至于個諸侯國僭越禮儀,對 抗王師,扣留周天子使臣乃至以臣召君,問鼎中原等事情更是時有發生。周王室的衰落反映了舊制度的沒落,與之相對的諸侯的強大 。
諸侯王之所以強大,除了自身的實力積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們運用了“尊王攘夷”策略。王室衰敗使其權威地位喪失,東遷之后直接控制區域的減少和捉襟見肘的財政使周王威風不再;周天子掌控全局、局中協調各諸侯國間矛盾的局面已經是明日黃花,各諸侯國間的矛盾沖突需要新的權威來加以協調,同時,華夏民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突出。各諸侯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紛紛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以達到號令諸侯 的目的,大國爭霸“霸政時期”終于到來。這一方面說明周王室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力在逐步消失,西周時期的宗法分封制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領一方面也體現了名義上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在當時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成為諸侯大國的利用 對象,更主要的是宗法分封制所形成的傳統觀念還束縛著人們,違背這一觀念很有可能給其他強大的諸侯國以攻擊的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