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三、戰國時期的改革——魏文侯變法
(一)變法的背景:
1、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
2、內在動力 :富國強兵
戰國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 治勢力也越來越大,并成為一種強大的階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變革。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奴隸制經濟基礎崩潰。同時,各國統治者希望通過變法改革,增強在激烈兼并中的軍事力量,實現富國強兵。
(打出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地理圖片,讓學生觀察春秋與戰國時期國家的主要差異,了解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基本情況)
提問:作為戰國時期新興的國家,魏國如何在殘酷的兼并戰爭中生存下去?你認為應該解決那些問題?
(二)改革的內容:
設問:李悝和吳起的從那些方面對魏國的社會制度進行了改革?每一項改革的具體作用是什么?
改革主持者 改革類別 改革內容 具體作用 歷史影響
李悝 政治 選賢任能、賞罰分明
改善吏治,削弱舊貴族特權 1、對魏國:打擊舊制度,增強國力,使魏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
2、從整 個戰國時期來看: 魏國變法開啟了各國變法的序幕。
經濟 “盡地力”的農業政策 破壞了井田制
法律 強調法治,制定《法經》 保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
吳起 軍事 創建軍隊“武卒” 使魏國的軍隊強大起來。
知識拓展:
李悝:戰國時魏國人,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在魏文侯支持下,李悝提出一系列變法主張,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提出“ 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國策;經濟上提出了“盡地力”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和平衡糧價的“平糴法”,保護封建經濟。李悝在魏國的變法 ,在當時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引發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
李悝為鞏固變法成果,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使之成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了變法。
吳起:衛國人,少時“家累千金”,后破產求仕。曾和李悝一起輔佐魏文侯,使魏成為戰國首強。魏文侯死,吳起因受人讒害,被迫去楚。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任他為相,主持變法事宜。他以財政促軍政,廢除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度,開發了邊遠地區,使楚國國力大振,但也受到失利貴戚的強烈反對,悼王死后,宗室大臣射殺吳起,變法因此夭折。吳起變法對數十年后的商鞅變法有重要的影響。
(三)戰國時期變法的特點:在春秋改革的基礎上進行,更加徹底。
問題思考:與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改革相比,戰國時期的改革有什么新的特點?
提示:與春秋時期的改革相比,戰國時期的變法不再僅僅在 經濟領域,而是對政治、經濟各方面都進行改革,比春秋時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響也更加深刻。春秋時期的改革只是動搖了舊的制度,而戰國時期的改革在摧毀舊制度的同事也逐步確立了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會的轉型。
(四)戰國時期變法的影響
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貴族的統治秩序,使新興地主階層的地位得以強化,為日后秦帝國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