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第13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知識目標: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實、歷史意義;加爾文思想;認識加爾文教與后來西歐資產階級革命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加爾文宗教思想及其鮮明資本主義特點
難點:認識加爾文宗教改革與后來西歐資本主義革命關系
導課:中世紀神學家教導人們,由于人類先祖亞當與夏娃偷吃了蘋果而獲罪,這樁原罪遺
傳給他們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來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為了救贖自身罪孽,要
不斷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國的道路。中世紀的西歐,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們
從生到死都和天主教發生密切關系。教皇具有絕對權威。對宗教持懷疑態度的人,被稱為
異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審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爾文就是那時的神學宗教異
端,最早站出來挑戰天主教的權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開始于德國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墮落行為,這種輕商思想與當時商品貨幣關系蓬勃伐善的趨勢背向而馳。
⑵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它給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封建統治辯護。天主教會也是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1/3。教會還是各國的特權組織,成為西歐國家實行政治統一的障礙。
⑶據估計,1521年教廷內部有多個神職可以用金錢買到。教會內部賄賂成風,教皇的選舉與賄賂,爭權奪利結成了不解之緣,幾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賄賂當選的。
⑷文藝復興喚醒了沉睡的人們,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義宗教觀逐漸興盛,羅馬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
問:閱讀上述材料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概括 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
生回答后,師概括:
1、經濟:德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發展
2、政治:天主教會的腐敗及對德國的剝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16世紀初,德國諺語“德國是教皇的奶牛。展示圖片a、教皇拿著桶去擠一頭很壯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著同樣的桶擠比第一頭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著同樣的桶擠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著桶,但奶牛已經骨瘦如柴的倒在了地上。)
3、思想:人文主義思想的活躍(文藝復興解放了思想)
二、宗教改革概況
(一)路德宗教改革
簡單介紹路德:夏季,路德在返鄉探親途中,突遇暴風雨,閃電火球落在他腳前,他念
死期臨到,撲到在地,大呼圣安娜就我,我愿意成為一位修士,瞬間雨過天晴,結果他平
安。為了守誓言,進入修道院當修士。潛心修道,當他親臨心目中“神圣的羅馬城”后,
看到教皇及教廷大員們的腐敗,大失所望。決定改革宗教。
當時德國資本主義一定發展,四分五裂使教皇對德國剝削相當沉重,不利于資本原始
積累,而且極大惡化人民生活,矛盾逐漸集中在教會問題上,像火藥桶一樣一觸即發,那是什么引發了這場改革呢?
1、 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贖罪券
讀材料結合課本回答下面問題:
甲:人生來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實地履行七種圣禮:洗禮、圣餐、悔罪等,通過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 只要虔誠地信仰耶穌就可靈魂得救,無須經過煩瑣的儀式。這些儀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錢財的多余之舉,皆可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