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節 隋唐制度的革新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確立,三省六部的名稱、職能及隸屬關系,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科舉制的形成和發展,科舉制的進步作用;隋唐兩代對府兵制的改革、調整及其作用、弊端,府兵制的崩潰和募兵制的形成、特點及其對封建統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調制和納絹代役,唐朝的租庸調制,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內容和結果。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分析隋唐時期實行的各項制度對封建統治的利弊,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多角度觀察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2.通過學習隋唐各項制度的內容及其作用,指導學生掌握綜合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思考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的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用比較法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我國封建社會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因其具有積極作用而被歷朝所沿用。
2.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進步作用,因而被歷代沿用。
3.隋唐改革、調整、健全府兵制,一方面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4.均田制是府兵制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因此,均田制遭到破壞是府兵制崩潰的根本原因──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作用。
5.募兵制既對封建統治產生過積極作用,也成為軍閥割據勢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6.賦役制度上,隋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并作了適當的調整,后來又開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唐朝統治者總結、吸取隋亡的教訓,以輕徭薄賦為原則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租庸調制起到了鞏固封建統治的作用,也是唐朝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7.兩稅法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因此,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和進步。唐朝統治者實行兩稅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客觀上導致土地兼并日益嚴重。政府增加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從而激化了階級矛盾,也使唐朝的統治日漸衰敗。
8.隋唐的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唐朝基本沿襲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并加以發展和完備。
教學要點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確立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二、科舉制的創立和發展
1.科舉制產生的歷史背景
2.科舉制的形成
3.科舉制的發展
4.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
三、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
2.唐朝調整、健全府兵制
3.府兵制的崩潰
4.唐玄宗時實行募兵制
四、租庸調制
1.隋朝租調制和賦役制度的改革
2.唐朝的租庸調制
3.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
五、兩稅法
1.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2.實行兩稅法的目的和兩稅法的內容
3.兩稅法的作用和意義
4.兩稅法的局限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三省六部制確立、完備和積極作用與意義;科舉制的創立、發展及其作用和意義;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兩稅法的特點、作用和意義。
本課難點:府兵制的崩潰;兩稅法的局限性。
課時和教具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言分析
講本課前,教師通過概括介紹本課教材的整體內容導入新課:隋唐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政權,他們一方面承襲、發展或完善了一些對其統治有利的制度,如府兵制、租調制等;一方面又創立和逐漸完備了一些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募兵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等。這些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導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