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西斯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集中營
《正義之劍-全球追捕審判納粹戰犯史鑒》馮存誠 著
摘錄
大屠殺之集大成者——奧斯維辛集中營
在上述各個集中營、勞動營和滅絕營當中,對于揭示納粹分子喪盡天良和人性混滅的眾多罪惡具有典型意義的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或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奧斯維辛集中營——滅絕營。在上萬個各類集中營中,奧營囚禁犯人的規模是最大的,每天有18萬一25萬名囚犯在這里生活(其實是在受罪),到1944年夏最盛時,高達43萬人以上;它殺害囚犯的數量是最大的,是唯一一個殺人逾百萬的滅絕營(二戰后,波蘭和蘇聯的官方報告曾認定,瑪伊達奈克集中營一滅絕營殺害了136萬名囚犯;但80年代以來,包括波蘭在內的歐洲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這一數字明顯偏高;該營遇難人數估計只有50萬上下。)它處死猶太人的方式是最為駭人聽聞的;它折磨囚犯的手段是最慘無人道的,它給予囚犯的生活待遇是最為惡劣的,因此奧營中囚犯的殘存率也是最低的,大概只有3——5%。這不僅低于設在德國的各個集中營,也低于設在波蘭和其他占領國的集中營。相比之下,瑪伊達奈克、格羅斯羅森、斯圖特霍夫等設在波蘭的納粹集中營,殺人規模均未突破50萬。
一、由來與概況。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希姆萊根據黨衛軍駐波蘭弗勞茨瓦夫地區最高司令官兼保安警察管理局局長艾利希。馮。巴赫一杰列夫斯基于1940年2月的建議而批準興建的。
奧斯維辛集中營位于波蘭上西里西亞地區小鎮奧斯維辛,總面積15平方公里;東北距華沙200多公里,距古都、第二大城克拉科夫只有30多公里。它地處維斯瓦河上游,一面靠山地,三面都是開闊的平原。這里交通便捷,是西歐通往東歐的道路交匯處,有鐵路通往歐洲各主要國家,便于納粹實施放逐各國猶太人到集中營的罪惡計劃。然而,這里的自然環境又惡劣到極點:春秋兩季連日里刮著大風;夏天濃霧彌漫,酷暑難當;冬天嚴寒刺骨,滴水成冰,氣溫低到零下20多度。流經奧斯維辛的維斯瓦河區段的河水已被嚴重污染,河中密布有毒的化學物質,使得河水與附近的空氣均被毒化。前集中營囚犯奧托。克勞烏斯戰后回憶當時的生活環境時,如此這般地描寫到:“比克瑙(即奧斯維辛的第二分營)位于沼澤地帶中,氣候惡劣,死神在那里到處向人們招手,瘧疾、傷寒、痢疾及其他疾病無情地折磨著骨瘦如柴的囚犯們。重病人遭受著高燒的折磨,卻哪兒也找不到可以飲用的水。酷暑季節,蚊蟲云集,包圍著奧斯維辛沼澤群。從早到晚,整個地區都被沼澤中升騰起的蒸汽籠罩著,蒸汽中還包含著焚尸的惡臭氣息和焚尸場煙囪冒出的濃煙。囚犯們穿著木鞋,不時陷入滑濘的淤泥中,耗盡他們最后的一點體力。”1941年2月,比克瑙分營動工前夕,希姆萊派遣德國大學教授、工程博士岑卡爾前來奧斯維辛化驗水質。他于同年3月26日寫的書面報告提出,奧斯維辛集中營所使用的水水質極差,不但不適于飲用,就是連洗漱也不宜。黨衛軍駐奧斯維辛守備部隊長官處為此下發命令:奧斯維辛的水質和空氣都有害于健康,因此禁止黨衛軍官兵飲用未經煮沸的水,也不得用此水洗滌,以免引起嚴重疾病。盡管如此,納粹當局仍然堅持在這里建立集中營,其險惡用心不外乎就是盡快加速囚犯們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