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西斯殺人工廠---奧斯威辛集中營
1940年4月,正在達豪集中營任職的黨衛軍上尉魯道夫。霍斯,因工作成績顯著,被希姆萊提升為即將成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他的班底包括:從克拉科夫黨衛軍騎兵隊中調來的一批官兵,從薩克森豪森集中營要來的幾十個德國刑事犯,當地的納粹占領當局撥給他的200名猶太勞工。不久,以當年奧匈帝國時期的一座火藥庫的20間平房和前波蘭煙草公司下屬的一家分公司的建筑為依托,霍斯及其下屬開始在奧斯維辛鎮外圍的扎索拉區興建這座后來聞名全球的殺人魔窟。兩個月后的6月14日,第一列載著700名波蘭政治犯的列車抵達奧斯維辛集中營,成為最初的囚犯。一批黨衛軍中下級軍官也到此擔任各級管理人員,守備部隊也擴充到上百人c同時,納粹地方當局開始遷移當地居民,1940年11月,扎索拉區的居民全被遷出,巴比迪、布達。雷斯科等遠近村莊的居民也被陸續遷出。
mpanel(1);根據中央保安總局的規劃,維斯瓦河與索瓦河河漢地帶大約40平方公里的大片空間,都屬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范圍之內。繼1940年夏天接見霍斯后,希姆萊又于1941年3月第一次視察奧斯維辛集中營。在全面巡視了集中營與臨近地區后,他指示霍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面積應擴大,以便能夠關押3萬人;還要在通往比克瑙的鐵路兩側建造一座能夠關押10萬名蘇軍戰俘的新集中營,這個新營要遠離奧斯維辛鎮。1941年10月,工程博士漢斯。卡姆勒率領的黨衛軍經濟管理總局三處的一批官員來到奧斯維辛。漢斯提出,要在比克瑙建造一座足以容納20萬戰俘的大型集中營。計劃中的大集中營立即動工,比克瑙鐵路兩側的莊園全被拆毀。這個新營包括三個營區,整個可以容納14萬人;第四個營區未及建成,計劃容納6萬人。奧斯維辛地區的集中營經過不斷擴建,到1943年已經容納了3萬人;而比克瑙分營已經關押了15萬人。殺人規模的不斷擴大,要求集中營當局繼續擴建。到戰爭結束,奧斯維辛已經包括主營(又稱1號營)、比克瑙分營(又稱2號營)、布納分營(又稱3號營)。此外,主營還管轄著另外39個衛星營,遍及上下西里西亞的廣大地區。
奧斯維辛主營里駐有集中營長官處、管理處,黨衛軍司令部、政治部,醫學試驗中心以及為德軍服務的軍工企業;2號營的主要職能就是殺人,其主體部分是使用現代化技術殺人和焚尸;它下設幾個支營——雷斯科蔬菜營、哈爾麥策養禽營、布達農業營和化學試驗室,還有主要供對囚犯進行絕育手術的醫院;3號營主要由一系列化工企業及相關試驗室組成;它也設立了一些小型集中營,囚犯們在此進行合成汽油、人造橡膠、水泥的生產,并從事建筑和采煤等勞動。奧斯維辛集中營最令囚犯和外界猶太人膽戰心涼的是號稱“死亡工廠”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使用毒氣大規模地殺害重病人和猶太人,這并非奧斯維辛的專利,也不是其他集中營的發明。
因為早在1939年底,t—4行動的醫生護士們就已經在打著醫院和療養院招牌的“處決中心”內使用毒氣殺害病人了,被結果的受害者人數以萬計。奧斯維辛和其他集中營、滅絕營不過是借鑒了“處決中心”的經驗,并進一步擴大規模,改進技術而已。奧斯維辛的特色在于,它用來滅絕囚犯的毒氣,不是“處決中心”使用過的造價比較昂貴的一氧化碳,也不是特列勃林卡等幾家滅絕營使用的汽車廢氣——它殺死囚犯的速度太慢,而且性能不夠穩定;它所使用的是一種名叫齊克隆一b的氫氰酸類殺蟲劑。經反復試驗證明,它兼具殺人快速和成本低廉的優點。齊克隆—b是一種用劇烈毒劑氫氰酸加工成的化學制劑,主要用于殺蟲,形狀呈黃豆大小的晶狀體顆粒。在高溫。潮濕的條件下,它能夠將所含的高濃度的氫氰酸成分迅速分解釋放。而氫氰酸是一種極為快速高效的毒劑,在1公升空氣中只要含有0。12毫克,人體吸人即可致死。氫氰酸一經被人吸入,便能迅速破壞人體內的發酵作用,使紅血球不能供氧,造成窒息而死;它同時還能導致并發頭暈、嘔吐、神經中樞損壞。如果空氣中氫氰酸的含量較高,人體一經吸入就會立即死亡。大量向納粹集中營供應齊克隆—b,可以給原本生意并不紅火的殺蟲劑生產廠家獲得豐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