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倫改革
2、解決危機的嘗試的失敗
(1)建立僭主政治的嘗試——基倫暴動
*僭主政治:“僭主”意為“暴君”或“暴政”,在古希臘語中指能過不合法手段上臺和統治的人,就政治形式來說,僭主政治是一人專權,僭主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a、時間:公元前631年
b、基倫其人:出身于貴族家庭,曾經在奧林匹克運動上得過冠軍,后業成為麥加拉僭主的女婿。相傳曾到德爾斐神廟求簽,簽中的意思是要他在“宙斯的大節日”奪取雅典衛城。
c、結果:失敗。基倫原以為雅典公民怨聲載道,自己又得到神助,一定會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可是雅典公民聯合起來抵制叛亂。這表明當時的雅典人對徹底改變舊制,建立僭主制度并不認同。
(2)貴族所進行的改革——成文法的制定
a、背景:基倫暴動被鎮壓后,雅典社會矛盾繼續激化,在吸取基倫暴動的教訓之后,人們試圖在原先的體制內進行改革。由于國家權力掌握在貴族手中,因此他們在處理經濟糾紛和其他各種訴訟案件時,處處維護自己的利益,因此,經濟問題必然反映到政治上來,當時雅典還沒有成文法,案件審理主要參照慣例,貴族利用自己把持法庭的機會肆意歪典法律,欺壓平民,于是,實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為社會改革的方向之一。
b、內容:公元前621年,司法執政官德拉古受命編訂法典。《德拉古法典》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嚴刑酷法。
c、意義:
進步: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它對于抑制貴族專政有一定的意義,而且法律成文化,公開化對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民主也有重要意義。
消極:但是法典完全站在貴族的立場上,主用嚴厲的法律來維護貴族的利益,因此他不能保護平民的合法利益,不能平息雅典公民的嚴重不滿,也不能化解雅典社會的重重矛盾。
3、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基倫暴動和德拉古的立法都未能解決雅典社會的復雜矛盾,公元前6xx年左右,雅典國家內形勢更加緊張,平民開始醞釀暴動,雅典的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4、外部危機:雅典西部的鄰居麥加拉乘機壓取薩拉米島,使其面臨的形勢雪上加霜。由于國內矛盾重重,未能奪回。
5、梭倫的當選: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雅典的首席執政官。
當選原因:
(1)出身:出生于貴族家庭,從事過工商業活動,所以既能得到貴族的支持,又能得到工商業奴隸主的支持。
(2)個人素質: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豐富的知識,對《荷馬史詩》熟悉,是希臘“七賢”之一。政治上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政治主張:同情平民,既不主張對平民無限度的剝削,也不主張徹底剝奪貴族的財產。
(4)個人經歷:曾親率雅典人民奪回了薩拉米島。
二、梭倫改革的內容
1、頒布《解負令》
(1)內容:平民所欠一切債務一律廢除,淪為債務奴隸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被賣到海外去的雅典公民由國家出資贖回,永遠禁止以債務人的人身做為抵押。法令禁止以土地做為債務抵押,拔除作為抵押土地憑證的界碑,規定土地的最高限額,禁止個人收購過多的土地。
(2)作用:
a、限制了土地兼并,觸及了當時的主要生產資料,明顯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b、取消了債務奴隸,保障了平民的基本利益。
c、經濟上的獨立,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d、沒有完全滿足平民要求平分財產的愿望,同時也打擊了貴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