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制改革和俄國的近代化》教案
【課標要求】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俄國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落后
1.認識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而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認識近代化是近代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旋律,任何國家都無法回避近代化歷史浪潮的影響
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國近代化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探究俄國近代化過程所反映出來的歷史規律
分析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理解鄧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學論斷
政治的緩慢變革
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歷史作用
了解1861年后俄國在政治方面變革的具體情況,分析政治改革的影響
認識政治改革對社會前進和歷史發展的重大推動促進作用
亞歷山大二世被刺
新的社會矛盾的出現;資產階級的崛起和軟弱;農民反抗斗爭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亞歷山大被刺身亡
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殘余的存在,導致俄國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
理解為什么在相對落后的俄國會爆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教學重點】廢除農奴制后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政治上的緩慢變革
【教學難點】“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為什么被刺?
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國最終還是走向了革命?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電腦、背投和課件
【教學時數】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1)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變化。
① 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的因素。
② 俄國改革后農民的情況。改革后,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緩慢發展,農業生產具有資本主義特征,農業生產商品化、專業化,出現了谷物區、畜牧區、亞麻區、甜菜區、馬鈴薯區等,商品化農產品增加,機器使用越來越廣泛。農村中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形式增長,出現了一批使用雇傭勞動力的農業資產階級,使用雇傭勞動成為日益普遍的現象,地主被迫按資本主義原則來改組經濟。但是,俄國農業資本主義存在有很大的畸形發展的現象(詳見第三目)。從經濟結構來看,改革后,俄國基本上還是一個靠輸出谷物換取外國工業品的農業國,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2/3的國民經濟產值來自農業。80年代末,歐俄(俄國歐洲部分)43個農業省份中,有19個省已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了。同時,就農民而言,改革后很快出現分化,既出現了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貧苦農民的工農業雇傭領導者,也造就了一部分富農。但封建農奴制殘余仍大量存在。
(2)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
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和資金,致使俄國工業迅速增長,工業革命進程加快,工業領域的主要部門出現了大機器逐漸排擠手工領導的現象。
在19世紀60~70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機器制造業是制造工作“母機”的工業,它的發展必然推動俄國工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改革后俄國工業的發展水平雖然遠遠落后于西歐,但對其落后的基礎來說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一般認為,俄國在19世紀8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90年代工業高漲,生產大幅度增長,許多部門的產量出現幾倍、幾十倍的增加。重工業和鐵路運輸業發展最為迅速。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工業中心的形成,除老的工業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外,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區,頓巴斯是煤炭業、冶金工業區,巴庫是石油工業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