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制改革和俄國的近代化》教案
②民粹主義和民粹派的思想主張。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的主張趨向激進,他們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反抗沙皇專制統治。民粹派眼里的社會主義,是出于對資本主義的本能反感而熱衷于“走另一條路”。民粹派認為資本主義在俄國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現象,他們不加分析地把資本主義和大規模商品經濟視為衰落和禍害,對在俄國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深惡痛絕。同樣,他們對工人階級也采取了錯誤的態度,不是把工人階級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俄國歷史的不幸。他們認為俄國無須經由資本主義階段而徑直過渡到社會主義。“人民的精粹”胸懷高昂的革命斗志,提出了“到民間去”的著名口號,開始反對專制統治的漫漫征程。這些知識分子換上農民的服裝,化裝成鞋匠、醫士、裁縫或鐵匠到農場去,走鄉串鎮,鼓動農民的反抗情緒。但是,力主“民意”的民粹派并沒能贏得農民更多的理解,事實上知識分子們也不真正看中農民的力量,他們認為,作為革命的主力軍,有這些“人民的精粹”就夠了。
19世紀七十年代,革命仍然只是少數知識分子的事業。進步的民粹主義革命家在鐵血紀律與權威之下秘密結合起來,通常是通過策動叛亂甚至以個人謀殺的手段奪取政權。1878年民粹派建立的民意黨是個高度集權的密謀組織,為了反對沙皇的統治,奉行了“以行動作宣傳”的信條。對民意黨來說,“以行動作宣傳”含義就是選擇作為專制獨裁體現者的特定個人作為攻擊目標。他們認為,沙皇、皇室主要成員以及政府高官等就具有這樣的象征性價值。內心里極度厭惡資本主義的民粹主義者陰差陽錯扮演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角色。
民粹主義者理論上的錯誤導致了實踐上的失敗。追隨他們的無數青年犧牲在沙皇政府的屠刀下,其中也包括列寧的哥哥。
(5)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1880年前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亞歷山大二世遭到了多次暗殺。1881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頭遭到暗殺身亡。
到20世紀初,俄國處在近代化進程的交叉路口。農業危機帶來連年災荒,饑荒迫使農民不斷掀起反抗斗爭,這又引起了俄國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隨著工業化的進展,造就了一大批產業工人,俄國工人階級不斷掀起經濟政治斗爭,此起彼伏的工人罷工斗爭是20世紀初俄國社會矛盾激化的又一方面內容。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20世紀初與沙俄政府的矛盾斗爭不斷激化,終于釀成了19xx年革命的爆發。
農奴制改革和俄國近代化
以“1861年農奴制改革與俄國近代化”為題,組織一次討論會。聯系同一時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發展方式,探討1861年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
(1)各國近代化發展的史實。
15xx年以來的歷史,是人類由分散隔絕狀態進入整體發展的一體化過程,其主線是近代化(或工業文明)。但是在此進程中不同地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一般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的開始于17世紀40年代到18世紀晚期。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新變化,資產階級革命推出了英國、法國、美國等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率先開始了近代化進程。政治上: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經濟上:手工工場(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英國開始工業革命;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學興起,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