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制改革和俄國的近代化》教案
(2)司法制度的改革。
(3)軍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亞歷山大二世意識到,克里米亞戰爭暴露了沙俄帝國軍隊的許多弊病, 如軍事機構重疊、龐雜;裝備落后,戰術陳舊;軍官指揮無能,士兵地位低下,沒有能動性,必須進行軍事改革。軍事改革內容主要包括:提高士兵的地位,廢除對士兵的體罰,縮短服兵役的期限;在全國成立15個軍區,直接受陸軍部管理;炮兵、近衛軍、工程兵、作戰軍和軍事院校轉歸陸軍部管轄,結束政出多門的現象;加強對軍官的培訓,高等軍事學院培養高級軍官,士官學校培養軍事工程專門人才;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男性居民不分財產多少,均應服兵役,陸軍現役6年,預備役9年,海軍現役7年,預備役3年,現役和預備役期滿人員編入人民軍,直到40歲;軍官仍盡量選用貴族。
1863年6月,亞歷山大二世批準了國務會議提交的《大學章程》,規定大學校長、系主任由教授選舉產生,經教育部批準任用。教授委員會有權獨立解決教學、科研和人員聘用等重大問題。一年多以后,又頒布了《中學章程》。根據這個章程,中學分為古典中學和實科中學兩類。古典中學學習希臘語和拉丁語,畢業后進入大學學習。實科中學著重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畢業后進入高等技術學校學習。
(4)政治改革的成果。政治改革使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沙皇專制政權逐漸成為俄國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雖然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沙皇專制政權,但客觀上確實促進了俄國社會從封建農奴制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同時,改革使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法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變革愿望越來越強烈,俄國出現了人思想觀念的近代化。
農奴制改革以后,亞歷山大二世還進行了哪些改革?
解題關鍵:確定時間范疇和題目類型,敘述1861年以后至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前俄國的改革措施。
思路引領:本題難度較小,按照敘述題的要求,分為政治體制、司法制度、軍事教育三個方面對改革措施加以列舉敘述,不要有遺漏。
答案提示:(1)在政治體制方面,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歐模式進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但廣大的農村地區,仍按舊制審理案件。
(3)在軍事、教育方面,軍事上,縮短服役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進程;教育上,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的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亞歷山大二世遇刺
(4)民粹主義的形成和主張。
①民粹主義和民粹派的形成。民粹主義是19世紀中期在俄羅斯出現的一個思想流派。民粹主義在俄國產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種長期處于經濟落后、農民小生產者占優勢的國家里帶有普遍性的歷史現象,它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俄羅斯封建制度發生碰撞、農民生存狀況發生惡化的情況下產生的。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大轉變時刻,一批代表著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青年知識分子沖上了俄國政治斗爭的舞臺,形成了“民粹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到民間去”的運動。“民粹”兩個字是從俄語的“民意”轉譯而來的。這個思想流派帶有濃厚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它在俄羅斯歷史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就反對農奴制殘余和沙皇專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觀愿望來看,民粹主義者具有一定的進步和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