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制改革和俄國的近代化》教案
(3)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a就總體而言,俄國資本主義經濟較西歐、美國仍然落后。俄國不具備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主要通過政府部門推行的不均衡發展戰略而使某些部門獲得有限發展,于是工業經濟的資源配置處于人為的扭曲狀態,數量擴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經濟效益的低下,所以,俄國的工業發展存在嚴重的弊端。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沒有占絕對優勢。
b對外國資本尤其是法國資本依賴嚴重。長期內部積累的缺乏,使俄國關于經濟對外國資本的依賴十分明顯。從19世紀70年代起,法國就向俄國大量投資,1887年法國借款5億法郎給俄國,1888~1889年,俄國又在法國發行19億法郎的公債;到19xx年,俄國向法國借款已達79億法郎之巨。20世紀初,外國資本大量涌入俄國,沙俄政府為彌補資金虧空而大借外債,一戰前,俄國外債總額達40億盧布。
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表現在一是教材所提到的工業發展布局的不平衡:俄國的工業生產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幾個主要地區,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工業成分很少;二是工業部門發展的不平衡:俄國工業經濟總體發展只能說是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態,但到20世紀初,俄國工業經濟的某一生產領域甚至進入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三是企業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政府主導型工業經濟政策下,俄國工業的發展較早出現最新的壟斷資本,到20世紀初,5%的大企業仍然控制著俄國50%以上的工業經濟生產,十幾家大銀行控制著全國約80%的資本。
學生回顧“二一九法令”的內容,得出結論:農民在法律上獲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權利;通過交納贖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擁有土地的合法權利。在此可引用沙皇政府頒布的《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農民這樣地獲得了一定數量土地為私有產品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
運用教材上插圖《巴庫油田的井架》和【歷史縱橫】欄目里的數據材料,對俄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情況加以說明。
政治的緩慢變革
(1)政治體制的變革。在1861年改革后,由于農民暴動不斷,沙皇只好作出讓步,在內政部成立專門委員會,在政治上作一些比較深層的改革。這個委員會提議試行地主自治,從縣級開始,把地方利益和地方問題結合起來,把農民和貴族捆在一起,讓他們為各自的利益互相牽制,以免危害專制制度。設置地方自治會議及其執行機關自治局作為自治機關,它通過選舉產生,地方自治會議的代表擁有表決權,根據財產的多少來決定代表的資格,以此保證地主貴族在地方自治局中占優勢。省地方自治會議代表由地方自治會議選舉產生。為了保證沙皇控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動,縣地方自治執行局主席由省長批準,不可靠的負責人,拒絕批準;凡與法律和國家利益相抵觸的自治決議省長有權終止。制定《省和縣地方自治機構》的法令,把地方自治機構的活動限制在純經濟領域。禁止各地方自治局互相聯絡、交流。
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政府制訂了《城市條例》。1870年6月18日,亞歷山大二世批準了《城市條例》,根據這個條例,廢除等級原則,建立無等級的城市自治機關,凡年滿25歲的納稅公民都有權參加城市自治,這就擴大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設立城市杜馬(議會),城市杜馬代表的選舉按財產資格進行,保證大資產階級在城市杜馬的優勢。城市杜馬由參政院直接管轄,且要受省長監督。城市杜馬的權限僅限于純經濟問題,主要管理市政建設、國民教育、公共衛生、社會救濟、福利保險、交通財政、報刊印刷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