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教案(通用7篇)
《宋明理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
過程與方法: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援引一些對宋明理學評價的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宋明理學的精神取向及其現實啟迪
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難點: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魏晉南北朝時:儒學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唐時: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師: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
二、程朱理學
教師:通過學生閱讀課本,就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進行歸納簡析:
學生:
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含義:以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主要內涵:
1、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倫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
4、“存天理,滅人欲“
5、“格物致知”
評價:
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后世影響深遠,甚至外傳,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程朱理學有科學和不科學兩面,應正確對待。
教師:就理學的評價結合知識延伸趁熱打鐵進行分析:
進行一場課堂討論,談談對宋明理學的評價。作為一種流傳幾百年的傳統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內容是不科學和不正確的?《宋明理學的利弊》)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和平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人類都需要和諧的意識。
②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
③宋明理學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宋明理學強調力行。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級觀念;
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③因循守舊的觀念;
④重利輕義的觀念;
⑤重禮輕法的觀念。
(3)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三、陸王心學: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心學:
代表:陸九淵、王陽明
主要內涵: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都在心中。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無外物,心外無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
同:程朱理學和王的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異:認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學認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陽明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
《宋明理學》教案 篇2
第4課 宋明理學教案
教學重難點
重點: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思想內容及其學術代表
難點:正確評價宋明理學
教學內容
導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反映了什么現象?(宗教的興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一、理學興起的背景
1.儒學獨尊地位的動搖(社會動蕩不安;受到道、佛教的沖擊)
自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因為官方的確認和扶持,儒學在社會思想文化領域里一舉占據了統治地位。這一時期的儒者們研究儒家經典專重發揮詞章考據和文字訓詁,死守著所謂“注不駁經,疏不駁注,不取異義,專宗一家”的教條;同時,又繼承和發揚董仲舒學說中的“讖緯”思想,專注于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內容,將現實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現象都歸結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隨著社會的動蕩不安,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統治腐敗,王朝更替,軍閥割據,戰爭不斷,面對社會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如國家分裂、人心敗壞等,漢代經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從現實需要出發,當時有不少學者開始從事對先秦諸子學說的研究,試圖通過綜合各家以另創新說,如“玄學”。
兩漢之交進入中國并通過本土化得以迅速傳播開來的印度佛教,適應了社會環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們對自身、對現世、對國家的思考和關懷的概念,如宣揚“因果輪回”,號召人們忍受苦難,到來世尋求幸福。這自然而然受到統治者日益重視,也容易為久經戰亂的人們所接受。而中國古代追求長生不老、隱逸無為的道家思想,也為許多厭倦世俗權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戰禍的普通民眾所信奉。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間在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到唐宋時期,調和之風尤其興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3.儒家學者的探索和思考
為了重興儒學,回答“三教合一”氛圍下人們在世界觀等方面提出的問題,唐宋儒家學者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索。儒學體系的豐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學的影響。
二、理學的興起和發展
(一)含義
理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理學是儒學新的表現形式,在宋代興起,在明代掀起一個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
(二)派別
1.程朱理學
(1)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
“二程”開創了一個重新解釋儒學的思想系統,而朱熹是新儒學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學義理的闡發和個人性格方面有所異:大程德性寬宏、謙和,在隨處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啟發感悟(如沐春風);小程氣質剛方、嚴毅,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程門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同時這種“理”又是與社會秩序和個人身心相貫通的,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這是宋明理學的共同特點,即通過恒古不變的“理”,能夠將個人與世界、儒家倫理道德與人性都統一起來。基于理的最高指導性,理學家們強調個人個性必須服從儒家倫理,所謂對婦女貞節的強調即是由此而發。
②“存天理,滅人欲”
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準則發生沖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徑,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這是一個強調不斷進取從而不斷完善的過程,從世界觀到方法論,“程朱”就這樣給當時的人們提供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
問題探究: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們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實踐出真知,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去認識、探求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根據這一理論,規律、真知是通過實踐而發現、認識的,而不是人們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發展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元朝將其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問題探究:程朱理學被官學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學是吸收了佛、道哲學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儒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的道德規范,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2.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張
①陸九淵的心學理論
a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學的自身發展過程中,理學家們也對一些具體的問題產生了歧異。南宋時期,一些儒學家如陸九淵等在認同理學主流觀點的同時,他們不滿意程朱理學對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瑣。相對而言,這批學者更受到佛、道教強調個體修養作用這一思想的影響,認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理”就是內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被稱為“心學”。
b求“理”的方法——“發明本心”
陸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簡單明了,不用學習也能體會,不需要旁求他索,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都是繁瑣無用的求證方法。因此提出認識來自心中,所謂“發明本心”也就是要直達自己的內在良知,“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強調自我的能動作用,這與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發生分歧。
②王守仁的心學理論
a背景:
隨著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統治地位的確定,其本身也逐漸成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特別是程朱理學與科舉制度正式掛鉤之后,許多知識分子更多地將程朱理學看作求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逐漸失去以之尋求圣賢學問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學者認為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從而引起社會動蕩,主張以心來更新理學。這種思潮的結晶便是“陽明心學”。
b核心:“致良知”
認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會論理道德觀念其實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這就強調了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知識鏈接:王守仁年少時,非常喜歡下棋,常常為此耽誤功課。其父屢次責備他,但總是不能改正,一氣之下將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詩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日丟,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做一番事業,從此發憤苦讀,學業大進。明弘治十二年考取進士。
(3)陸王心學的地位和影響
①王守仁創立了龐大的心學體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顯赫,又勤于講學,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學說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②王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學的崛起,直接沖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爭論是理學內部的分歧,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學的影響
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影響極為深遠:
消極: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如清代學者戴震所抨擊的,“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
積極: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提示認識歷史現象要采用辯證的觀點,全面、客觀,一分為二的進行分析。任何只強調一個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課后探究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之處?
①相同點:
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都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場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不同點:
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陸王心學認為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認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宋明理學》教案 篇3
第3課 宋明理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熟悉理學產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學家及其觀點,記憶理學的代表性語錄,準確解釋理學一詞及其
由來。
2.閱讀課文中的材料,提煉其觀點,比較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3.分析宋明理學在壓抑、扼殺知識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響,以及對中國人的個性、道德形成的
作用。
二、教學重點: 三教合一、程朱理學的內容、地位和陸王心學的內容和地位。
三、教學難點: 理學和心學的異同;理學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
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從此儒學便深入中國人的骨髓與血液,影
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
歷史的長河滾滾而流,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儒學的權威會不會受到挑戰呢?答案是肯定的!儒
學的信徒們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儒學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
和完善自己的學說!儒學之所以能夠保持它在中國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學
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思想體系。
宋明時期,儒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宋明理學階段。理學在宋代興起,在明代掀起一個高
潮,將儒家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學?宋明理學為什么會興起?他們的主張有哪些
?我們應該怎么看待宋明理學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內容。
(二)講授新課
一、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學 “獨尊”地位的動搖
社會的動蕩不安,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腐敗,王朝更革代起,軍閥割據,戰爭頗興,“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也開始受到懷疑。漢代經學簡單的理論體系,已經不能應對人們的各
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于是,整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
自由氛圍。
而道教的修煉丹藥長生不老,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來世的思想在社會迅速傳播。
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探究:此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佛教的興盛)
這樣,伴隨著接受佛教、道教的人們越來越多,正統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三教合一”潮流彌漫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隨著政治穩定三教相互滲透,彼此調和逐漸趨向合一。在擴大社會影響和爭奪各類信徒的過程中
,儒學、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納對方的優點,三家互相滲透。儒家強調人世,根本目標就是強國。
個人的精力應該奉獻給國家。道家強調自由,目標就是超脫塵世而獲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強調解
脫。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側重于人世間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礎。
3、為重興儒學,一些儒學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
(自唐朝開始,一些心志高遠的入學志士開始進行對儒學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國家的分裂、思
想的混亂、現實的苦難等背景下,著重注意回答人們對世界、現實問題的疑惑。儒學志士也注意
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斷豐富、創新儒學體系。學者們也極力強調自孔子以來儒家
真理的傳承系統,既所謂“道統”,以表示與佛、道相異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傳統。“理學”即
將誕生。)
探究:理學的興起是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政治上:趙宋王朝鑒于唐朝的藩鎮割據和農民起義引起的“三綱五常絕”的歷史教訓;宋代的“
重文”國策,形成了學術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學者們積極關心國計民生,以創建新儒學作為匡
時濟世的理想追求。
經濟上:兩宋社會經濟比唐代有所發展,為適應這一變化,統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觀、
認識論、倫理觀等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哲學體系,以便從思想上加深對農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學
1、什么是理學?
以“理”或“天理”為核心,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國的學說。
2、理學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學:
①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顥、程頤等人開創;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1)“理”。
含義: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
是天下萬物永恒普遍原則。與社會秩序和個人身心相貫通,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
;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從而將個人、社會及宇宙聯系起來。
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認識論)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 ——《二程遺書
》
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 ——《朱子語類
》
探究:從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觸事物;致知,獲得知識;《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徑。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
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清末興辦新式學堂,“格致”成為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
統稱。
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
通。
探究: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
3)標準: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為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欲” 婦女貞節觀。
材料一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
、朋友豈不是天理?”
朱熹說:“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學習和修養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唐代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領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
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探究 :結合材料一,談談你對朱熹思想主張的理解。
分析程朱理學與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
③主要理論著作:
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響:
元朝曾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
明成祖親自主持編纂了以程朱理學為規范的《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書,作為
官定讀本和朝廷科舉考試的準繩,程朱理學發展到鼎盛階段,確立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2.陸王心學
1)陸九淵心學.(南宋理學大師)
背景: 在理學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理學家們也對于一些具體的問題產生了分歧。他們不滿意程朱理
學對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煩瑣,相對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強調個體修養作用這一思想的影
響,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觀點。
內容:①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認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張“心”和“理”是永久不變的,以此證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條都是
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變的。
②求“理”的方法 -----內心反省。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簡單明了,不許要旁求他索
,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都是煩瑣而無用的求證方法,人們要了解、認識客觀事
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連書都不必多讀。認識來自心中,所謂“發明本心”也就是要
直達自己的內在良知。
③反對“格物致知”(但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封建統治提供理論根據的,反對人民為
改善受壓迫的處境去同封建統治者進行斗爭。)
2)陽明心學。
背景:隨著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統治地位的確立,其本身也逐漸地成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
。特別是程朱理學與科舉制度正式掛鉤之后,許多知識分子更多地將程朱理學看作求取科舉功名
的敲門磚。而明中期以來,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起義也頻繁發生,程朱理學不能
夠回應這些變化。一些儒家學者認為,人心混亂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亂導致。在官學話的程朱理學
之外,他們通過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心學”來挽救理學和更新儒學,“陽明心學”由此產生。
內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②強調自我主動,鼓勵奮發立志
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明代理學大師。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即可成圣賢。強調加強自我修養,激勵人們奮
發立志。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時,朋友指著山中開花的樹木問:“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
山中樹上的花自開自落,同我心有何相關?”王守仁回答:“你不來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
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就說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經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地方叛亂,由此他認識到“破山賊易,破心中賊
難”
材料三 唐代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領神秀的同門、南派首領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探究:材料一中王守仁對“花”與“人心”關系的解釋,反映了他的什么觀點?你認為他的解釋合
理嗎?
材料二中“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
分析陸王心學與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
探究: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么不同之處?
共同點:1、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
原是“理”。2、影響相同: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對塑
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不同點: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
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
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三、宋明理學的影響
1、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儒學士大夫積極維護封
建統治秩序,還致力于社會道德教化工作)
2、積極: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道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
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凸顯人性的莊嚴。
(三)鞏固小結: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
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啟蒙思想上升為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
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并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于實際踐履之中。
孔孟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啟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
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反思:本課內容較難理解,儒學思想在宋明時期逐漸發展到一種極致,并于日后為統治者借鑒,
成為統治人民、禁錮百姓的思想武器。我們常說的“三綱”、“五常”,《四書》、《五經》都
是在這個時候為人們熟知。通過本課的講述,學生心里僅僅知道了理學當中一些最基本、最簡單
的觀點,但這還遠遠不夠。縱覽必修三思想文化歷程,其中每一個時期的思想內容都豐富多彩,
博大精深,即便是在思想專制時期。僅僅學習一些皮毛,不但不容易分析出該思產生的社會影響
,而且容易使思想家形象標簽化,無法全方位、立體地認識一個人。如晚明思想家李贄的故居就
在我們學校旁邊,古今中外多少學者專門從鄧小平理論: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
建設社會主義;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三民主義解決的問
題: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后,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2)三者共同點: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
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3)作用:①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進行社會
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②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③“三個代表”重要思
想: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起到重要作用。
《宋明理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列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
過程與方法: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援引一些對宋明理學評價的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宋明理學的精神取向及其現實啟迪
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難點: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魏晉南北朝時:儒學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唐時: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師: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
二、程朱理學
教師:通過學生閱讀課本,就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進行歸納簡析:
學生:
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含義:以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主要內涵:
1、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倫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
4、“存天理,滅人欲“
5、“格物致知”
評價:
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后世影響深遠,甚至外傳,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程朱理學有科學和不科學兩面,應正確對待。
教師:就理學的評價結合知識延伸趁熱打鐵進行分析:
進行一場課堂討論,談談對宋明理學的評價。作為一種流傳幾百年的傳統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內容是不科學和不正確的?《宋明理學的利弊》)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和平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人類都需要和諧的意識。
②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
③宋明理學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宋明理學強調力行。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級觀念;
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③因循守舊的觀念;
④重利輕義的觀念;
⑤重禮輕法的觀念。
(3)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三、陸王心學: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心學:
代表:陸九淵、王陽明
主要內涵: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都在心中。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無外物,心外無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
同:程朱理學和王的心學都承認“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異:認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學認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陽明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
《宋明理學》教案 篇5
第4課 宋明理學教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學危機;程朱理學中“理”的含義,把握“理”的方法;陸王心學的內容。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3.宋明理學的社會影響。
過程與方法:閱讀教材完成學案,積極討論,踴躍展示。
情感態度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服務的遠大理想。
【重點難點】重點: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思想和地位。
難點:理學和心學的異同;理學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自學引導】 【歸納總結】
一、儒學的危機
1.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漢代儒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無法控制人心;魏晉南北朝以來,_________、_________迅速傳播,吸引了眾多信徒,儒學的發展出現了危機。
2.三教合一: 三教在彼此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到__________時期,調和之風尤其興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3.為重興儒學,回答“三教合一”氛圍下人們在世界觀等方面提出的問題,唐宋儒學者不斷進行思考。
二、理學的兩大流派
(一)程朱理學
1.背景:在回應佛、道挑戰時,新興的儒學到宋代確立了一套以_______________為核心的觀念體系,因而被稱為“理學”。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基本主張:
(1)“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身上就是_________。這就將個人、社會及宇宙聯系起來,構建起理學的世界觀。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即通過接觸世間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
(3)朱熹的成就:理學的__________;代表作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位及影響:程朱理學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_________以后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_______朝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內容,明初確定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它還流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生了很大影響。
(二)陸王心學
1、陸九淵:
(1)心學概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
2、王守仁:
(1)陽明心學:明中期,程朱理學逐漸失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守仁認為學術流弊導致_________淪喪,主張以_________來更新理學。
(2)求理的方法:“_______________”,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這就強調了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心學也屬于理學。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爭論是理學內部的分歧。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宋明理學的影響
1、理學是宋明時期的_________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對我國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2、宋明理學強調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永恒性,用以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3、宋明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________、_________,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又凸顯了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直到了積極作用。
1、何為“三教合一”?請在我們熟悉的孫悟空身上找出三教合一的痕跡。
2、理指什么?天理和人欲是什么關系?長期流傳的二十四孝故事如郭巨埋兒、丁香孝母、恣蚊飽血等對這些故事中的道德標準做一下評判。
★3、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有何區別?
4、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什么?求理的途徑是什么?
5、王守仁“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什么意思?能否在歷史上找到“破心中賊難”的例子。
【課堂互動,合作探究】
閱讀不同時期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的觀點:
材料1:程頤:“天下只是一個理”“萬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則闕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
材料4:朱熹:“人之異于禽獸,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頤:“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材料6: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斷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合作探究一: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有什么異同?
合作探究二:小型辯論會:宋明理學的利vs宋明理學的弊。
為理學把脈,為民族選擇。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宋明理學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處?可簡單舉例說明。今天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宋明理學》教案 篇6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宋明理學》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設計理念:以人為本,主動探究。
充分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宋明理學的產生背景使學生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狀況的反映:通過了解宋明理學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評價宋明理學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并形成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的意識。
這些是課標要求的知識點,而且對于加深以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并有利于學習以后將要學習的內容。宋明理學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是時代的反映。
【過程與方法】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搜集相關資料,聆聽教師的講解,加深對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的認識。主動參與課堂討論,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
搜集材料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習興趣;討論可以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有些內容很抽象,有必要教師重點講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宋明理學及其代表人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服務的遠大理想。
理學對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有極大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教學對象:
高二文科班
有一定的思維基礎,特別是高二政治課已經開始學哲學部分。經過前幾節的學習,對儒學的發展有了相當的理解。
四、課程資源:
《四書》等歷史文化典籍;《中國歷史文化概論》;網絡;朱熹等人的傳記;多媒體。
五、策略與方法:
針對本課內容較為抽象的特點,采用設置情境、聯系現實等策略并且綜合運用討論,講解等方法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學習興趣,從而突破難點。
六、過程與模式
1、導入:提問中國古代朝代的順序和董仲舒對儒學的發展。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漢儒簡單的天命觀已經無法使其充分起到控制人心的作用,出現了危機,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會動蕩之機興起,威脅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這樣可以是學生形成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狀況的反映的基本認識。
2、理學興起原因部分:主要通過提問分析和展示歷史材料。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盡量自己得出結論,養成論從史出的習慣。
3、理學主要思想部分:根據預習的情況,讓各小組學生自己歸納。討論三個問題:理學與漢代儒學的區別;格物致知與實踐出真知比較;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比較。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4、理學評價部分:展示幾段歷史材料,讓學生聯系歷史和現實進行討論,辨證看待其歷史影響。
5小結:讓學生總結。回答什么是理學?主要觀點是什么?怎么評價。
可以使學生對這節課形成整體認識。
模式:激趣探究,主動學習模式。
本課思辯性強,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并且充分體現以人為本。
《宋明理學》教案 篇7
高二歷史 《宋明理學》期末知識點整理
【基礎解讀】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于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