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精選11篇)
日本明治維新 篇1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倒幕前日本封建統治階級 西方列強的入侵 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內容、性質、評價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① 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
② 由于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
難點: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授、啟發、討論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
教學過程 :
1、復習提問:日本是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標志是什么?12世紀末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2、導入 新課:大化改新后,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此后,幕府統治日本長達600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統治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進行了哪些改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3、講授新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師生分析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什么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個什么的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哪些人(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卻掌握在誰?(將軍)
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商人、高利貸者、新興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對幕府統治不滿,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了倒幕派,積極開展武裝推翻幕府的活動。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以他的名義對幕府宣戰,1868年,倒幕軍隊在哪兩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伏見、鳥羽戰役),一舉推翻了幕府統治。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維新
提問:①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性質是什么?
② 明治維新有哪些內容?
③ 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學生看書回答后,教師分析強調: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創辦近代企業,引進西方技術。
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軍事方面——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教育習俗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
4、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這次改革不徹底,因為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必然與封建勢力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為了趕超列強,日本實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討論“如何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討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么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敗?
學生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提高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明治維新是倒幕派利用廣大人民的力量,打敗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實現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戊戌變法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清朝反動統治的前提下,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因而失敗了。
布置作業
填空:1、 、 、 、 構成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實權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國家是 。
3、 年開始的是一次 性質的改革。
簡答: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附:板書設計
第17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1、封建統治階級:天皇、將軍、大名、武士
2、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軍事方面:
教育習俗方面:
4、評價明治維新
A 積極性:走上了…… 擺脫了……
B 消極性:保留了…… 走上了……
日本明治維新 篇2
第2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標志尊攘派走上日本政治舞臺的歷史事件是
a.暗殺井伊直弼
b.高杉晉作組織“奇兵隊”
c.大鹽平八郎領導大阪平民起義
d.1863年8月的京都政變
2.首先在長州藩起兵奪取政權的倒幕運動領導人是
a.木戶孝允 b.高杉晉作
c.大久保利通 d.西鄉隆盛
3.武裝倒幕開始的標志是
a.高杉晉作奪取長州藩政權
b.大久保利通掌握薩摩藩政權
c.1866年幕府征討長州藩
d.西南強藩聯合倒幕,成為倒幕的根據地
4.倒幕運動的根據地主要分布在
①長州②薩摩③北海道④土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尊王攘夷”和武裝倒幕的相同點不包括
a.都對幕府統治不滿 b.都希望實現富國強兵
c.都以“攘夷”為重心 d.領導力量和根據地基本一致
6.德川幕府統治形式上結束的標志性事件是
a.“大政奉還” b.“辭官納地” c.鳥羽、伏見戰役 d.明治新政府成立
強化提高
7.中下級武士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反對現存秩序,從根本上說是因為
a.樹立天皇的權威
b.日本新的生產關系尚不成熟
c.列強人侵加劇了民族危機
d.幕府統治者對外妥協退讓
8.幕府將軍“大政奉還”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倒暮派討伐的借口 b.保住實際權力
c.聯絡倒幕派 d.把政權奉還給日本天皇
9.鳥羽、伏見戰役后,西方列強對戊辰戰爭的態度是
a.武裝干預 b.保持中立
c.支持幕府 d.支持新政府
10.日本千百年來的封建割據局面被徹底打破的標志是
a.取消幕府的封建領地 b.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c.廢藩置縣 d.建立新的社會體制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18世紀初至明治維新前農民暴動的次數表
年份 次數 一年平均 年份 次數 一年平均
1701~1710 55 5.5 1791~1800 122 12.2
1711~1720 73 7.3 1801~1810 98 9.8
1721~1730 70 7.0 1811~1820 166 16.6
1731~1740 86 8,6 1821~1830 133 13.3
1741~1750 130 13 1831~1840 279 27.9
1751~1760 116 11.6 1841~1850 129 2.9
1761~1770 108 10.8 1851~1860 170 17
1771~1780 78 7.8 1861~1867 194 27.8
1781~1790 229 22.9
請回答:
(1)此表反映了哪一趨勢?表明了什么問題?
(2)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有哪些?
12.請分析為什么西南強藩會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
高考猜想
13.19世紀的日本社會在內外環境的激蕩下,國家處在急劇變革的特殊時期。據此回答:
(1)19世紀,日本出現了“尊王攘夷”運動。什么是“尊王攘夷”?這一運動的結果說明了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大政奉還”嗎?其實質如何?
(3)1868年鳥羽、伏見戰役后,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越來越有利于倒幕派。請結合有關史實加以說明。
14.閱讀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晉作乘千歲丸號船到達上海,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認為“中國人沒有控制上海的統治權,歐美人是事實上的統治者。”他指出中國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識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證據為,彼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敵于數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國志士所譯之《海國圖志》等亦均絕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因循茍且,空度歲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認為日本只有堅決反對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國之覆轍”。這就加強了他要為日本民族獨立斗爭的決心。他于1862年8月歸國,立即成長為長州攘夷派的急先鋒。
——《明治維新》
請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國圖志》作者是誰?書中主要闡發了什么思想?
(2)他“親眼看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慘狀”,是否屬實?運用所學知識論證。
(3)他去中國的時候,中國國內正在開始一場什么自救運動?具體有哪些措施?
(4)試比較1862年中日兩國有哪些共同的“內憂外患”。
(5)依據所學知識,你認為高杉晉作的說法有沒有道理?
參考答案
基礎鞏固
1.a 1860年一批中下級武士暗殺了幕府實權人物井伊直弼,標志著尊攘派走上了日本的政治舞臺。
2.b 1865年初,高杉晉作起兵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
3.d 考查武裝倒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注意識記。
4.b 長州、薩摩、土佐等西南強藩聯合起來,成為倒幕運動的根據地。
5.c 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尊王攘夷”重在“排外”,而武裝倒幕重在 “倒幕”。c項不符合倒幕運動。
6.a “大政奉還”以后,德川幕府實際上仍然控制著國家政權,還擁有龐大的領地和人數眾多的軍隊,對外照舊可以代表國家,所以說“大政奉還”只是幕府統治形式上結束的標志。
強化提高
7.b 日本不成熟的資本主義決定了當時日本新的生產關系還不成熟,不能產生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民主思想。為尋求反幕府的理論根據,中下級武士只能樹起比幕府地位高且為封建主義所承認的權威,即天皇的權威。
8.b 幕府為消除倒幕派討伐的借口,企圖在形式上讓天皇執政,而自己依然在天皇之下掌握實權,克服暫時危機,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9.b 鳥羽、伏見戰役沉重打擊了幕府軍隊,國內形勢也越來越有利于新政府,幕府垮臺在即。所以,西方列強從自己本身利益出發,宣布保持中立。
10.d a、b、c三項是其措施之一,但符合題干“標志”之意的是d項“建立新的社會體制”。
課外延伸
11.【解析】 第(1)題縱向分析表格數據的變化說明其“趨勢“;第(2)題再現史實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自18世紀以來,農民的反封建暴動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表明:第一,農民的處境日益嚴重惡化;第二,顯示了幕府統治的危機。
(2)原因:幕府統治下,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加劇了社會矛盾。
12.【解析】 該題考查了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根據地的原因。政治上倒幕派掌握各強藩的政權;經濟上對外開放,發展經濟;軍事上進行改革;領導方面以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為首的激進派掌握政權:全國許多地區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動搖幕府統治。
答案: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長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晉作等潛返下關,發動了奪取長州藩保權力的戰爭;1865年初倒幕派獲勝,重掌長州藩權力。高杉晉作和木戶孝允在長州進行改革:軍事上,改革軍制,從英國購買先進武器,組織新式軍隊;經濟上,新建了造船、冶鐵、煉油等藩營手工工場;對外開放,擴大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積蓄倒幕的物質力量。與此同時,薩摩藩以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為首的激進派逐漸取得了政權,走向倒幕。通過改革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倒幕派的新據點。隨著倒幕運動的深入,長州和薩摩日益接近。1866年11月,長州、薩摩建立經濟同盟,由此形成了以兩藩同盟為核心的舉國討幕的局面。
高考猜想
13.【解析】 考生回答第(1)大問時,首先回答①小問的名稱,第②小問回答這一名稱的“結果”。回答第(2)大問也是首先解釋①小問的名稱,接著分析其“實質”。回答第(3)大問就是要史實論證。
答案:
(1)所謂“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尊王攘夷”運動的結果說明,日本要想免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不能光靠盲目的“攘夷”,必須改革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首先推翻幕府的統治。
(2)1867年10月,為了消除倒幕派討伐幕府的借口,保住實際權力,幕府上書天皇,表示把政權“奉還”天皇,辭去將軍之職,這就是所謂的“大政奉還”,它實質上是日本幕府的緩兵之計。
(3)在國內,更多的火名同幕府決裂,參加反幕府的戰爭,進一步壯大了倒幕力量;同時,三井等大商人開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在國際上,西方列強見幕府垮臺在即,宣布保持中立。
14.【解析】 解此題要注意材料的時間是1862年,日本處于明治維新前,中國是洋務運動時期。兩國此時所面臨的問題很相似,根據所學知識對比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
(1)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
(2)屬實。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創辦近代海軍、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
(4)內憂:兩國的封建統治腐朽,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外患:西方殖民國家的入侵,武力打開國門,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5)高杉晉作的說法很有道理,但有關中國衰敗的原因并不夠全面。中國衰敗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沒落,游離于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舊,武器落后,加劇了衰敗。
日本明治維新 篇3
劉春平 2005年5月10日(一)教學目的:1.基礎知識目標: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改革力量的出現;美國首先打開日本的大門;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維新2.思想教育目標:①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②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資階改革運動,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3.能力培養目標:①分析倒幕運動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從生產關系變化入手,正確認識新舊社會交替時階級關系變動的科學方法。②論述明治維新對日本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既有重點又能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二)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2.難點: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引起的日本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三)教學時數:1課時(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法,投影儀(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古代史部分,我們曾經講過:1192年,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導入 新課]統治日本將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呢?[講授新課]一、倒幕前的日本(板)19C中期,日本還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延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國土地的1/4,將軍以下有大名,全國共有260個,大名的領地叫藩,為了加強對大名的控制,規定大名須隔年到江戶參觀,侍奉將軍一年,妻子兒女留作人質,常住江戶。將軍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國有200萬人左右,所以說:“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統治階級。占日本人口80%的是農民,幕府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德川幕府主張將農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讓他們困難,也不要讓他們自由,就是對農民的慈祥”。農民世世代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終年辛苦,卻要將收獲物的一半以上交給封建領主,還要擔負名目繁多的苛稅和徭役。統治者公然聲言:“農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這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另外,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也受到幕府的歧視和壓制。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在日本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當時全國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場雇工達一百多人,大 阪、京都等城市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還在農村把農民抵押而過期無力贖取的土地據為己有,并召幕農民開墾土地,成為新興地主。由于封建經濟的衰敗,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開始經商。總之,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他們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權,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資產階級化,由原先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了反對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見,封建的幕府已成為日本社會的眾矢之的了。日本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請示,可以隨意擊沉一切有登陸日本企圖的外國戰艦。19C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同學們思考一下,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強也敲響了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不滿。內因和外因結合,造成了幕府統治危機的總爆發。二、倒幕運動(板)早在1837年,下級武士出身的大鹽平八朗,在大阪發動武裝起義,反對幕府的暴政,有幾百人參加。盡管在一天之內被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成為打倒幕府統治的一個信號。從60年代中開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爭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級武士,迅速擴大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倒幕的主要力量。1867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延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政策略,辭去將軍的職務,“奉還大政”于天皇,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卷土重來。1868年初,德川慶喜潛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結兵力,待機反撲,于是一場公開的內戰爆發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一帶,倒幕軍與政府軍展開了決戰。這場戰役,幕府軍隊全線潰敗,倒幕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倒幕軍乘勝追擊,直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往東京,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三、明治維新(板)(P161大字)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開始實行的一場資階改革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打破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②在經濟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際上是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由于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資階的代表武士集團的手中,作為幕府統治的支柱,他們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地主資階專政。同時,也由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較晚,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強迫日本的地主資產階級特別狂熱地運用對外侵略、掠奪和殺戳的血腥手段,來補充本國財政資本的不足。[鞏固小結]本節課主要掌握一主題三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指:產生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因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明治維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民族危機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又是地主資階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幕府統治、建立新政府而實現的。明治維新不僅使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擺脫了民族危機,很快成為亞洲的強國。(六)板書設計 第20課 明治維新一、倒幕前的日本二、倒幕運動 伏見、鳥羽戰役三、明治維新1.內容2.影響(七)作業 :P163練習 教案 永勝中學:劉春平 2005年5月10日
日本明治維新 篇4
課 題
第八單元 (3課時)
內容標準
⒈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⒉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⒊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學習要求
⒈知道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人民起義不斷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機等基本史實。⒉了解日本倒幕運動的主要經過與結果
⒊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
⒋概述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內容。⒌ 探討明治維新成功意義,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⒍知道日本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史實。 ⒎了解1889年日本憲法確立的政治體制和侵略亞洲鄰國的史實。 ⒏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⒐認同順應世界潮流與追求和平發展的價值觀。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問題探究
教學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武裝倒幕主要過程;
明治維新的基本內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
1889年憲法的內容及其影響;
明治維新成功意義;明治維新推動日本近代化進程的具體表現;
教學難點:評價日本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比較明治維新與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異同點(從背景、措施、結果、影響等方
面),理解近代化道路的相同性和多樣性。
比較德意志帝國憲法與日本1889年憲法的相同點,德日兩國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相似性。
問題
預習⒈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表現在哪個方面?⒉武裝倒幕過程中有哪些重大事件?⒊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內容各是什么?⒋1889年憲法的內容及其影響各是什么? ⒌日本對外擴張的表現有哪些?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法指導
知
識
整
合一、歷史條件⒈德川幕府統治危機的加深⑴經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自然經濟開始解體;① 經紡織業為代表的手工場顯著發展;②大阪、江戶和京都等商業城市日益繁榮;③出現了三井等大商人。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⑵政治:嚴格的等級制度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①農民受到沉重剝削,起義不斷;②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③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逐漸滋生出反抗幕府統治的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認識:商品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中下級武士窮困潦倒,從幕府統治的基礎轉變成反幕府統治的力量,進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⒉黑船事件使日本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⑴背景: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②19世紀中期,亞洲許多國家已相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俄國和英國都試圖打開日本的國門)⑵概況:1853年7月,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艦隊來到日本,代表美國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并約定將在第二年再來日本,聽取答復。因為佩里艦隊的軍艦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機又冒著黑煙,所以日本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黑船事件”。⑶結果:1854年,強迫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內容是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允許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規定今后日本給予外國的一切權益,美國同樣享受。⑷影響:①日本被迫承認西方列強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立租界等各種特權,日本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知
識
整
合
⒊西方列強的侵略使日本社會危機加劇
⑴歐美國家向日本傾銷工業品,使日本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⑵客觀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①資本主義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也傳到日本,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②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從國外購進機器,建立工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③受幕府排擠的西南諸藩,大名們看到了幕府的軟弱無能,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后來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⒋倒幕運動的成功
⑴倒幕運動興起
①原因: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改變現狀,實現富強國家,必須推翻幕府統治。
②主要領袖: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
③根據地:長州、薩摩和土佐等西南強藩
⑵主要經過:
①大政奉還:原因:倒幕派對幕府統治構成了威脅;目的:為了消除倒幕派討伐借口,保住實際權力;結果:德川幕府統治形式上結束。
②戊辰戰爭:原因:幕府仍控制著國家政權;大多數大名持觀望態度。
目的:徹底打垮幕府,真正取得國家的領導權;
概況:
1868年初,倒幕淅以天皇的名義宣布廢除幕府統治,建立以天皇不首的新政府,并命令幕府將軍交出領地和軍隊的控制權,即“辭官納地”;
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側之奸”為名,進攻京都,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新政府軍發生激戰。結果,幕府軍隊被擊敗。這次戰爭的勝利,打開了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政權的道路;
1868年4月,幕府德川慶喜將軍不戰而降。至此,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實俱亡;
1869年,戰爭結束。1868年是農歷“戊辰”年,推翻幕府的戰爭主要在這一年里,因而稱“戊辰戰爭”。
戊辰戰爭勝利的原因:倒幕運動得到人民支持;大名與幕府決裂,參與倒幕戰爭;三井等大商人開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財政支持;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二、主要內容
知
識
整
合⒈政治上:廢除舊體制,加強中央集權⑴廢藩置縣①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立府縣,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②影響:初步加強了天皇政府的中央集權,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減少了改革的阻力,為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⑵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①實行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開始建立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②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⒉經濟上:發展新經濟⑴土地改革①原因: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②進程:1871年幣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1873年,頒布地稅改革法令,以土地價格為標準,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③影響: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地稅改革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⑵“殖產興業”政策(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①內容: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做法: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②影響:在政府示范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知
識
整
合得到明治政府扶持和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三井、三菱集團)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征。日本資本主義在發展階段,較多的體現了政府行為,這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特色。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與英國工業革命不同點:⑴英國工業革命是本國生產力的自然發展;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則是在外侵當前,變革圖強的結果;⑵日本發展工業時,英國等國已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⑶日本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同時,吸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具體表現為:①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創辦工廠,建設交通通訊事業。英國工業革命主要技術都是自己研發的;②日本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力扶持和保護,而英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場,而英國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開拓海外殖民地。⒊教育上:倡導“文明開化” ⑴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西方文明。⑵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①內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其中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②影響:提高了國民素質,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成為明治維新中影響最深遠的措施;向學生推行軍國主義教育,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⑶在生活習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等。一方面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⒋軍事上:建立新軍隊⑴內容:①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②引進新式武器,建立軍工企業,仿制先進武器,改進軍事裝備;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建立近代化的海軍⑵影響:①軍隊絕對效忠于天皇,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以天皇為核心的新政府的統治。(軍隊只向天皇負責,不受內閣干預)
知
識
整
合②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日本逐漸廢除不平等條約,擺脫民族危機,實行民族的獨立自強。③對士兵灌輸武士道思想和忠君愛國思想,把效忠天皇作為軍隊的天職,保留封建殘余,帶有濃厚的對外擴張性。
三、成功的原因
⒈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
⒉倒幕派掌握了較大的實權,終于推翻幕府統治;
⒊倒幕派建立政權后,實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⒋西方列強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國,使得日本有個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四、改革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
⒈政治上:制定《日本帝國憲法》,確立近代天皇制
⑴原因:農民暴動和自由民權運動使明治領導人意識到進行必要的政治改革,才能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穩定社會局面。
⑵時間:1889年
⑶主要內容:
①宣布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批準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及統帥軍隊等權力;
②規定日本國民稱臣民,享有在法律范圍內的言論、通信、出版、集會和結社的自由;
③規定日本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貴族院由皇族和華族組成,眾議院由納稅人選舉產生;
④規定設立內閣和樞密院。內閣是行政機關,內閣大臣輔佐天皇行使權力,只對天皇負責;樞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顧問,由明治領導人組成,對國家政策有很大影響力,是國家最高決策機關。
⑷影響:
①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
②承認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參政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是一種社會進步;
③它的頒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④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⒉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東方強國 ⑴原因:①明治維新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②靠國家的扶植和保護;③兩次工業革命交替進行;④對外擴張獲得資本和市場; ⑤利用相對有利國際環境。
知
識
整
合
⑵表現:
①19世紀90年代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②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
③以鋼鐵和機器制造業為代表的重工業迅速發展
⒊軍事上: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
⒋對外方面:
⑴廢除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20世紀初)
⑵加緊對外擴張
①原因:國內市場狹小,資源匱乏,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與其他帝國主義競爭。
②吞并琉球(1879年)
③侵略朝鮮:1876年,《江華條約》;19xx年,《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
④侵略中國:1874年,侵略中國臺灣;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開始侵入中國;參與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五、評價
⒈目的:⑴直接目的:富國強兵,擺脫外來壓迫;⑵根本目的:發展資本主義,實現民族振興,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
⒉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⒊歷史作用:
⑴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
①經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②政治: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后期立憲政體的過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④擺脫了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改變了東亞的國際格局,為亞洲近鄰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⑵局限性
①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②政治: 原屬統治階級的中下級武士仍占統治地位,議會形同虛設;
③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消極影響:侵略野心和軍國主義傳統推動日本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給亞洲國家帶來災難。
重
⒈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⑴明治維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通過對外掠奪,加快了日本的經濟近代化,逐步發展成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
難
點
講
解
⑵1889年明治政府頒布資產階級性質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基本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⑶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并逐漸獲得了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⑷是明治維新運動沒有徹底根除封建殘余勢力,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日本竭力推行軍國主義,開始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⒉比較19世紀中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異同。
⑴異:①直接原因不同:俄國:對外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日本: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②內容不同:俄國主要是廢除農奴制;日本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③領導力量不同:俄國是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日本是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
⑵同:①時代相同:都處在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本國落后的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鞏
固
練
習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xx年初,德川家康打敗競爭對手,取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江戶設立幕府,建立起統一中央集權的幕府統治,史稱德川幕府或江戶幕府,開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當時,天皇雖享有崇高威望,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并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大名享有藩的世襲統治權,但必須聽命于將軍。日本歷史上的這種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稱為幕藩管理體制。
材料二 日本封建等級示意圖 材料三 日本紡織工廠圖
鞏
固
練
習
材料四 德川幕府幕府以前,日本的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商船遠到中國、朝鮮和東南亞各國。16世紀下半期,西方傳教士和商人到日本活動,以傳教士為先鋒的歐洲殖民勢力迅速向日本滲透,一些藩國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壯大了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勢力。德川幕府幕府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防止外來勢力的侵入和藩國勢力的發展,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幕府禁止日本人出海,只允許荷蘭等少數國家的商船在指定的地點從事有限的貿易。
請回答:
⑴ 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在哪些方面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國內市場:幕藩管理體制 經濟政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等 政治地位:封建等級制度
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材料五:《佩里登陸圖》
⑵ 隨著黑船事件后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對幕府統治不滿的階級或階層有哪些?
新興地主、商人、資本家和一些大名、中下級武士等
⑶ 根據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治維新發生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根本: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遭到德川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
外部:黑船事件開啟的西方殖民侵略加劇了日本社會的危機和變革。
前提:倒幕運動的勝利進展推動成立了明治新政府。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最迫切之事,在軍務方面……朝廷能在海陸軍方面稍做準備,主要以朝廷之兵務,開拓朝鮮之釜山港。
——明治維新領導人木戶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三 (1869年4—5月,諸藩均上表“奉還”版籍)7月25日,天皇批準各藩之“奉還”,卻不再授封,而任命各藩主為“藩知事”(共274人),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使之成為地方官。 ——《簡明日本近代史》
鞏
固
練
習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從材料一中你能獲得哪些重要歷史信息?
日本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的建設人才;政府投資興辦近代工業。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政府的什么意圖?其結果如何?
企圖侵略朝鮮。以武力強迫朝鮮簽訂不平等條約,最終吞并了朝鮮。
(3)材料三反映的措施及意義如何?
廢藩置縣消滅了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國內市場的形成。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佩里(率美國軍艦)在1853早進行的那次訪問是不受歡迎的,但過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許多潛在的盟友。……長州和薩摩兩藩的領主終于領悟到,與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徑,是采用西方本身的軍事技術裝備。他們要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學習西方列強的秘密。……明治時代是日本西化的偉大年代。從此日本變成了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美]帕爾默·科爾頓《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從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巖倉使節團以考察各國的文物制度為使命,巡訪了歐美諸國,參觀調查了“工廠、火車、電線、金銀鑄造所”和制鐵所……大久保利通歸國后即就任了內務卿,積極推進殖產興業政策,使節團在西歐產業各部門調查研究的成果開始在日本生根開花。……明治七年一月開設的內務省,……在各地設立官營模范工場,推行振興國產化企業,扶持民業的政策。
——[日]安岡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維新時)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改革軍事(后來采用普魯士模式),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 日本聘請的外國專家——在日本人的監督下——從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選擇就困難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現一股反對極端西化、極端自由化的勢力。……(他們)實際上是想制造一個新的以崇拜天皇為核心的國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請回答:
(1)材料一中,“許多潛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會中的哪些人?“長州和薩摩兩藩的領主一學習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倒幕派等主張學習西方的維新人士(或:在同西方經濟、文化接觸中的獲益者)。直接目的是富國強兵,振興日本民族,擺脫外來壓迫。
(2)根據材料二、三,提煉概括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學習西方的特點。
主要學習西方的軍事和工業技術,大力引進人才,實行殖產興業;有選擇、有側重地向西方不同國家學習;向西方學習的規模大、領域廣、起步快;直接吸收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未全盤西化,出現了分歧。
鞏
固
練
習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明治時代的日本西化給日本社會帶來的重要影響是什么。推動了日本的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改變了落后狀態,為日本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日本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xx年江蘇高考31題】 由于國情不同,世界各國工業化的途徑是不盡相同的。請回答:
①指出16世紀以來的英國和19世紀中期以來的日本在工業發展的早期階段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以及政府所起的不同作用。(7分)
②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為例結合史實加以說明,并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答案:①英國:通過(貴族地主)圈地運動和(銀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場主)海外貿易、殖民掠奪,為發展工業積累了資本。日本,通過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如征收統一的地稅,以及發動對外戰爭勒索賠款等,為發展工業積累了資本。
不同點:英國工業起步階段政府作用不大,主要靠私人投資;日本在工業起步時政府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②主要史實:政府投資、扶植私人企業、海外拓展。主要原因:由于市場挾小、費源不足、農業落后等原因,單靠私人資本無力發展新工業。(5分)
【xx年江蘇高考28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在《脫亞論》一文中說:“為今日計,我國不能再盲目等待鄰國達成文明開化,共同振興亞細亞,莫如與其脫離關系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指中國)和朝鮮是日本的鄰邦,同他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我們日本人要……謝絕亞細亞東方的惡友。”福澤諭吉的觀點被稱為“脫亞入歐論”。
材料二 1890年日本首相在國會演說中聲稱,日本不僅要防衛國境線,而且要保衛國境線外的“利益線”。這一演說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政策”確立的標志。
請回答:
①根據材料一,指出福澤諭吉對亞洲鄰國持何種態度,主張對它們采取何種政策。②根據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大陸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線”論對“大陸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③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出現“脫亞入歐論”和提出“大陸政策”的社會經濟原因。
28.(14分)①對亞洲鄰國持輕蔑態度。主張模仿歐美列強侵略亞洲鄰國。②以侵略中國為中心,把侵略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第一步,為侵略提供了借口。③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需要擴大國內外市場;由于國內封建殘余嚴重等原因,更加需要國外市場;這一目的難以通過經濟手段達到,更多依靠軍事手段。
日本明治維新 篇5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改革力量的出現;美國首先打開日本的大門;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維新
2.思想教育目標:
①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
②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資階改革運動,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3.能力培養目標:
①分析倒幕運動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從生產關系變化入手,正確認識新舊社會交替時階級關系變動的科學方法。
②論述明治維新對日本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既有重點又能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
2.難點: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引起的日本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三)教學時數:1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法,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古代史部分,我們曾經講過:1192年,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導入 新課]統治日本將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呢?
[講授新課]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還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延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國土地的1/4,將軍以下有大名,全國共有260個,大名的領地叫藩,為了加強對大名的控制,規定大名須隔年到江戶參觀,侍奉將軍一年,妻子兒女留作人質,常住江戶。將軍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國有200萬人左右,所以說:“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統治階級。
占日本人口80%的是農民,幕府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德川幕府主張將農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讓他們困難,也不要讓他們自由,就是對農民的慈祥”。農民世世代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終年辛苦,卻要將收獲物的一半以上交給封建領主,還要擔負名目繁多的苛稅和徭役。統治者公然聲言:“農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這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另外,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也受到幕府的歧視和壓制。
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在日本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當時全國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場雇工達一百多人,大 阪、京都等城市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還在農村把農民抵押而過期無力贖取的土地據為己有,并召幕農民開墾土地,成為新興地主。由于封建經濟的衰敗,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開始經商。總之,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他們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權,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資產階級化,由原先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了反對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見,封建的幕府已成為日本社會的眾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請示,可以隨意擊沉一切有登陸日本企圖的外國戰艦。19C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同學們思考一下,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強也敲響了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不滿。內因和外因結合,造成了幕府統治危機的總爆發。
二、倒幕運動(板)
早在1837年,下級武士出身的大鹽平八朗,在大阪發動武裝起義,反對幕府的暴政,有幾百人參加。盡管在一天之內被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成為打倒幕府統治的一個信號。從60年代中開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爭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級武士,迅速擴大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延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政策略,辭去將軍的職務,“奉還大政”于天皇,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卷土重來。1868年初,德川慶喜潛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結兵力,待機反撲,于是一場公開的內戰爆發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一帶,倒幕軍與政府軍展開了決戰。這場戰役,幕府軍隊全線潰敗,倒幕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倒幕軍乘勝追擊,直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往東京,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
三、明治維新(板)
(P161大字)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開始實行的一場資階改革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打破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②在經濟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際上是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由于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資階的代表武士集團的手中,作為幕府統治的支柱,他們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地主資階專政。同時,也由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較晚,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強迫日本的地主資產階級特別狂熱地運用對外侵略、掠奪和殺戳的血腥手段,來補充本國財政資本的不足。
[鞏固小結]
本節課主要掌握一主題三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指:產生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因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明治維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民族危機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又是地主資階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幕府統治、建立新政府而實現的。明治維新不僅使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擺脫了民族危機,很快成為亞洲的強國。
(六)板書設計
第20課 明治維新
一、倒幕前的日本
二、倒幕運動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內容
2.影響
(七)作業 :P163練習
日本明治維新 篇6
第3課 明治維新
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明治維新政治改革的出發點在于
a.建立天皇的專制統治 b.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c.廢除舊的封建體制 d.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文化
2.“四民平等”中的四民是指
①皇族 ②華族 ③士族 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明治維新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a.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b.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促進工業化
c.由國家興辦軍事工業和重工業
d.修建鐵路,開辦工廠,發展外貿
4.19世紀80年代后,日本私人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原因有
①政府的扶植 ②政府“示范”企業的影響 ③追求利潤 ④廣闊海外市場的刺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19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被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私人資本家的國有企業不包括
a.煤礦 b.紡織廠 c.造船廠 d.鐵路
6.日本建立起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是在
a.19世紀70年代
b.19世紀80年代
c.19世紀90年代
d.20世紀初
強化提高
7.日本某藩知事到任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稱縣知事,此事發生的時間與下列哪一個事件相同
a.《征兵令》的頒布 b.改革幣制
c.地稅改革 d.日本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
8.明治政府的哪些措施為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礎
①廢藩置縣,中央直接管轄地方
②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
③取消封建等級身份制
④取消武士階級的特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1868年,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條誓文”指出要“破歷來之陋習”。以下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符合這一誓文的有
①廢藩置縣
②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⑧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④剪去武士頭上的發結,解除腰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1872年日本政府發布告諭:“茍有國則有兵備,有兵備則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這最能說明
a.日本實行征兵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來教育熏染軍隊
c.日本實行募兵制
d.日本積極準備對外擴張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請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張是什么?材料三、四對待外國文明的態度是什么?明治政府是這樣實踐材料三、四中的主張的?
(2)材料二的觀點比材料一有何進步?
(3)材料三、四的思想對材料二有何進步和發展?
12.閱讀圖片和文字
請回答:日本明治政府為什么派使團出訪歐美?使團回國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日本社會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
高考猜想
13.(xx年綿陽模擬)閱讀下列幾則發布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法律文件:
材料一 農民還有權贖買他們所居住的房屋,并在獲得地主同意后,購買分配給他們長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屬地作為私產。農民這樣地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成為私產后……(他 們)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
——沙皇1861年俄歷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 茲為改正地稅,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一律作廢;并規定地契調查完畢后,按土地價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為地稅。改正辦法應按附件所列條例辦理之(附件《地稅改正條例》規定:地稅改正既經施行后,賦稅之征收悉按土地價格……地稅改正后,土地價格有因土地買賣而生增減。)
——日本《太政官第272號布告))(1873年)
請回答:
(1)說明當時在生產方式方面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2)結合俄、日兩國各自的社會狀況,分析各國土地政策。
(3)簡要分析上述兩種土地政策的出發點及在性質方面的相同點。
14.學術界一般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些學者主張:“明治維新”應理解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學者則提出“明治中興的理解”。
請回答:
(1)你認為其中哪一種觀點更合理?為什么?
(2)請說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可以理解之處。
參考答案
基礎提高
1.b 明治維新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出發點在于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d 該題意在考查考生歸類綜合、合并同類項、排列組合的復合選擇能力。
3.b 本題考查明治維新發展經濟的突出措施。a項是前提,為工業化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保障,c、d兩項屬于b項內容的具體化。
4.d ④不正確,在19世紀80年代,日本沒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5.d鐵路仍是國營全業,沒有轉讓。
6.c 考查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
強化提高
7.b 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題干事件指的是“廢藩置縣”,發生在1871年,《征兵令》頒布是在1873年,改革幣制是在]871年,地稅改革是在1873年,日本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是在1872年,解題關鍵是熟悉事件發生時間。
8.a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及知識遷移能力。注意題干中的限制“奠定基礎”。①消除了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礎;②為國家的工業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③①分別為以后文化教育和軍事改革奠定了基礎。
9.c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和識記史實的能力。①②③④分別從政治、經濟方面“破歷來之陋習”。
10.a 本題屬于材料式選擇題,閱讀分析材料,抓住關鍵詞“有國則有兵備”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即可作出判斷。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以日本的閉關與開放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題注意讀懂材料一的中心內容:反對通商。材料三、四都是主張學習西方且結合本國實際。第(2)題抓住材料二的中心:對閉關鎖國進行批判。第(3)題應抓住材料三中“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及材料四中“當取則取,當舍則舍”等信息。
答案:
(1)主張:閉關自守,反對與外國通商。態度:學習西方文明應結合本國實際,不應全盤西化。實踐:明治政府倡導“文明開化”,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按照歐美國家的模式,進行教育改革;建立一支常備軍等;在生活習俗方面,也大力推進西化。
(2)進步:批判了閉關鎖國,主張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工商業,順應了時代潮流,具有時代進步性。
(3)繼承和發展:繼承了開放政策,又進一步指出應自己走出去,擇西洋文明為我所用。
12.【解析】 明治維新改革主要是向西方、歐美考習,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全方位地學習。為什么學習西方?怎樣學習?學習的結果如何?要依次西答,但要注意結果和影響只涉及積極方面。
答案:
原因:歐美國家社會制度先進,工業發達;考察學習、發展資本主義。
措施: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資本主工商業;修建鐵路、興辦郵局、電報、電話;推行“文明開化”政策;仿照歐美,發展新式軍隊。
積極影響: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逐步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日本成為亞洲強國。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所給材料雖然是幾則發布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法律文件,實際上反映的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各國改革和革命浪潮興起,走資本主義道路已成時代的主旋律這一社會現狀。在這一背景下,俄、日兩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采取措施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以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第(1)題比較簡單,只要聯想起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改革的興起,就會得出正確答案。回答第(2)題時,只要正確理解“社會狀況”這一概念,知道“社會狀況”是從政治、經濟等方面作答,就不難了。第(3)題難度稍大一點的是“性質方面的相同點”,相同點都是資本主義性質。
答案:
(1)世界歷史發展總趨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先進的,在世界逐漸居于統治地位。
(2)各國土地政策
①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生產落后于西歐;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使俄國國內社會矛盾激化。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廢除農奴制,農奴可贖。
②日本:領主經濟開始瓦解,新興地主出現并發展起來;倒幕運動勝利,明治維新全面展開。明治政府改正地稅,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與封建貢納制度,確認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開始確立適應于資本主義發展的近代土地制度。
(3)出發點相同:都是適應近代化需要,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性質: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俄、日兩國的改革較多地保留了封建殘余。
14.【解析】 本題在上海試題中屬于簡答題,即把主要論據寫出即可,但所蘊涵的能力考查傾向卻并不因此遜色。本題中,首先要確定一種觀點,并加以論證,這涉及再現歷史知識、概括歷史事實、把握維新前后的階段特征等能力。其次在回答“另外兩種觀點的可以理解之處”時,不僅要理解“可以理解之處”的命題意圖是指出另外兩種觀點的根據,而且要知道所謂“改革”“革命”“中興”的本義,以此作為尋找根據的指南。對題目的分析遠勝于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更能考查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是本題最為難得的地方。
答案:
(1)“改革”說:“明治維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2)“革命”說:“明治維新”是在武裝倒幕前提下進行的,它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地主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中興”說:維新前,日本遭外來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維新后,天皇掌握朝政,促進了經濟發展,維護了民族獨立。
日本明治維新 篇7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改革力量的出現;美國首先打開日本的大門;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維新
2.思想教育目標:
①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
②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資階改革運動,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3.能力培養目標:
①分析倒幕運動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從生產關系變化入手,正確認識新舊社會交替時階級關系變動的科學方法。
②論述明治維新對日本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既有重點又能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
2.難點: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引起的日本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三)教學時數:1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法,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古代史部分,我們曾經講過:1192年,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導入 新課]統治日本將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呢?
[講授新課]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還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延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國土地的1/4,將軍以下有大名,全國共有260個,大名的領地叫藩,為了加強對大名的控制,規定大名須隔年到江戶參觀,侍奉將軍一年,妻子兒女留作人質,常住江戶。將軍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國有200萬人左右,所以說:“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統治階級。
占日本人口80%的是農民,幕府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德川幕府主張將農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讓他們困難,也不要讓他們自由,就是對農民的慈祥”。農民世世代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終年辛苦,卻要將收獲物的一半以上交給封建領主,還要擔負名目繁多的苛稅和徭役。統治者公然聲言:“農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這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另外,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也受到幕府的歧視和壓制。
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在日本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當時全國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場雇工達一百多人,大 阪、京都等城市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還在農村把農民抵押而過期無力贖取的土地據為己有,并召幕農民開墾土地,成為新興地主。由于封建經濟的衰敗,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開始經商。總之,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他們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權,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資產階級化,由原先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了反對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見,封建的幕府已成為日本社會的眾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請示,可以隨意擊沉一切有登陸日本企圖的外國戰艦。19C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同學們思考一下,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強也敲響了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不滿。內因和外因結合,造成了幕府統治危機的總爆發。
二、倒幕運動(板)
早在1837年,下級武士出身的大鹽平八朗,在大阪發動武裝起義,反對幕府的暴政,有幾百人參加。盡管在一天之內被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成為打倒幕府統治的一個信號。從60年代中開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爭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級武士,迅速擴大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延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政策略,辭去將軍的職務,“奉還大政”于天皇,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卷土重來。1868年初,德川慶喜潛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結兵力,待機反撲,于是一場公開的內戰爆發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一帶,倒幕軍與政府軍展開了決戰。這場戰役,幕府軍隊全線潰敗,倒幕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倒幕軍乘勝追擊,直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往東京,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
三、明治維新(板)
(P161大字)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開始實行的一場資階改革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打破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②在經濟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際上是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由于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資階的代表武士集團的手中,作為幕府統治的支柱,他們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地主資階專政。同時,也由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較晚,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強迫日本的地主資產階級特別狂熱地運用對外侵略、掠奪和殺戳的血腥手段,來補充本國財政資本的不足。
[鞏固小結]
本節課主要掌握一主題三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指:產生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因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明治維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民族危機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又是地主資階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幕府統治、建立新政府而實現的。明治維新不僅使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擺脫了民族危機,很快成為亞洲的強國。
(六)板書設計
第20課 明治維新
一、倒幕前的日本
二、倒幕運動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內容
2.影響
(七)作業 :P163練習
日本明治維新 篇8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日本明治維新 篇9
日本明治維新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2">標綱釋讀
課標要求
高考命題分析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2">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1、簡述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 2、剖析明治維新的基本內容。 3、舉例說明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結合史實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網觀全局
主
要
內
容
明
治
維
新
發展新經濟
廢除舊體制
倡導“文明開化”
確立君主立憲制
建立新軍隊
資本主義發展
閉關鎖國政策
等級制度森嚴
幕府統治危機
黑船事件
倒幕運動
尊王攘夷
民族危機
崛起為東方強國
不平等條約
踏上對外擴張道路
考點釋讀與探究 考點一、明治維新的背景 【知識梳理】1、19世紀中期,日本德川幕府統治面臨內外危機 (1)內部危機:日本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開始動搖① 萌芽出現并不斷發展。②一些 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 (2)民族危機:1853年 后,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機。 2、政治前提:1868年, 運動成功, 政府的成立。
【特別提示1】倒幕運動的結束,為日本開展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特別提示2】中下級武士雖然擔負了民主革命的任務,但并沒有演化為資產階級。
【對點訓練1】明治維新前,日本倒幕派代表久坂玄瑞說:(推翻幕府)“諸侯終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糾合舉義之外,別無他策。”文中“草莽志士”的核心力量是( )
a.農民 b.新興地主 c.高利貸商人 d.下級武士 考點二、概述基本內容 【知識梳理】1、政治改革(1)加強中央集權: ①取消幕府的 ,逐步收回各藩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 ② “ ”:各縣由中央政府官員直接進行管理。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宣布“ ”,廢除武士特權。
(3)建立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
①1885年,日本實行 。 ②1889年頒布《 》,宣布日本實行 制。
a.主要內容:
a.宣稱“ 神圣不可侵犯 ”。
b.規定日本國民稱 ,他們享有 范圍內的自由。
c.規定日本議會分為 和眾議院,議會的權力很有限。 d.規定設立內閣和 , 是行政機關,只對 負責; 是天皇的最高顧問,實際上成為國家最高 機關。 b.評價:a.形式上確立 的國家體制; b.標志著日本 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 c.鞏固了日本近代 ; d.具有濃厚的 。
2、發展新經濟
(1)幣制改革:以 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的貨幣。
(2)土地制度改革:廢除了 土地所有制,確認 ,允許土地買賣。
(3)地稅改革:
a.具體措施: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 ,新土地稅以 支付。
b.作用:促進農村的 商品經濟 發展;為國家的 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財政保障。
(4)推行“ ”政策,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
a.具體措施
a.建立近代企業:從西方國家引進技術、設備和人才,建立“ ”企業。
b.加緊建設近代 事業,為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c.扶植和保護 發展:除鐵路和 以外,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 給一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資本家。
3、倡導“文明開化”
(1)含義:大力倡導學習西方 。
(2)具體措施
①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國家,翻譯西方著作。
②仿效歐美國家的模式進行教育改革,建立 。
③推進生活習俗 。
4、建立新軍隊:
①1873年開始實行 。
②日本軍隊稱為“皇軍”,接受 教育,要求必須效忠 ;它只向天皇負責,不受 干預。
【特別提示1】注意歸納明治維新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破舊”,通過“廢藩置縣”廢除了封建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通過實行新的身份制,實行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二是“立新”,主要有“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文明開化”吸收西方文化。
【特別提示2】應注意分析上述措施的資本主義性質,理解明治維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問題探究1】如何認識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學習和引進西方文明問題。(提示:從舉措、特點、啟示思考)
【問題探究2】如何理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多樣性?
【問題探究3】英、法、俄、日在發展資本主義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土地問題和工業發展的資本問題的?
【對點訓練1】某班同學在學習明治維新“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措施時出現爭論。以下是一些同學對這一措施作用的認識,其中正確的是( ) ①加強中央集權,成為現代化重要前提 ②廢除封建專制,開啟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強化君主專制,不利于現代化的推進 ④消滅封建割據,實現民族國家的統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對點訓練2】下列關于明治維新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承認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得到土地 ②禁止土地買賣,維護農民利益 ③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制度 ④有利于日本農業生產的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對點訓練3】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認識到“好事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獨立之氣勢,養成百事依賴政府之風習”,“其弊害大不可測”,進而采取的措施是( )a.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b.整頓財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資環境
c.建立“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 d.將大量的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 【對點訓練4】在現代化進程中,各國對土地所有制的處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有的廢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別對應這兩種方式的是( )a.圈地運動/明治維新 b.明治維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運動
【對點訓練5】在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下列規定中,具有封建性特點的是 ( )
a.萬世一系的天皇總攬統治權 b.天皇不得以詔令改變法律
c.天皇是軍隊的統帥 d.臣民在“法律范圍內”享有基本人權 考點三、分析明治維新的地位和作用 【知識梳理】
1.崛起為東方強國
(1)19世紀90年代初,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 ,成為 亞洲 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軍事實力增強:日本建立了一支 的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
(3)國際地位提高:獲得國家主權的 和完整,并逐步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一員。
2.踏上對外擴張之路 【特別提示】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經過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問題探究1】史學界一般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改革運動;部分學者認為明治維新是一次“明治革命”;也有一些學者提出明治維新其實就是“明治中興”。以上有關明治維新的三種觀點中,你最支持哪一種?說明理由。(4分)并請簡要闡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合理之處。(6分)【問題探究2】結合史實說明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問題探究3】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有何異同?兩次改革運動為什么出現不同的結局?【對點訓練】有人說“日本近年來奇跡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近毀滅性的失敗,都孕育在明治維新中”。對此話最正確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維新而走向富強 b.明治維新使日本在富強中走向戰爭 c.日本因明治維新而走向戰爭 d.明治維新使日本在戰爭中走向富強
日本明治維新 篇10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倒幕前日本封建統治階級 西方列強的入侵 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內容、性質、評價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① 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
② 由于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
難點: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授、啟發、討論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
教學過程 :
1、復習提問:日本是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標志是什么?12世紀末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2、導入 新課:大化改新后,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此后,幕府統治日本長達600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統治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進行了哪些改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3、講授新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師生分析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什么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個什么的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哪些人(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卻掌握在誰?(將軍)
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商人、高利貸者、新興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對幕府統治不滿,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了倒幕派,積極開展武裝推翻幕府的活動。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以他的名義對幕府宣戰,1868年,倒幕軍隊在哪兩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伏見、鳥羽戰役),一舉推翻了幕府統治。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維新
提問:①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性質是什么?
② 明治維新有哪些內容?
③ 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學生看書回答后,教師分析強調: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創辦近代企業,引進西方技術。
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軍事方面——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教育習俗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
4、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這次改革不徹底,因為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必然與封建勢力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為了趕超列強,日本實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討論“如何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討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么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敗?
學生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提高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明治維新是倒幕派利用廣大人民的力量,打敗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實現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戊戌變法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清朝反動統治的前提下,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因而失敗了。
布置作業
填空:1、 、 、 、 構成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實權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國家是 。
3、 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 性質的改革。
簡答: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附:板書設計
第17課 日本明治維新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1、封建統治階級:天皇、將軍、大名、武士
2、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軍事方面:
教育習俗方面:
4、評價明治維新
A 積極性:走上了…… 擺脫了……
B 消極性:保留了…… 走上了……
日本明治維新 篇11
日本明治維新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倒幕前日本封建統治階級 西方列強的入侵 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內容、性質、評價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① 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
② 由于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
難點: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授、啟發、討論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
教學過程 :
1、復習提問:日本是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標志是什么?12世紀末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2、導入 新課:大化改新后,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此后,幕府統治日本長達600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統治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進行了哪些改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3、講授新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師生分析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什么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個什么的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哪些人(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卻掌握在誰?(將軍)
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商人、高利貸者、新興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對幕府統治不滿,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了倒幕派,積極開展武裝推翻幕府的活動。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以他的名義對幕府宣戰,1868年,倒幕軍隊在哪兩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伏見、鳥羽戰役),一舉推翻了幕府統治。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維新
提問:①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性質是什么?
② 明治維新有哪些內容?
③ 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學生看書回答后,教師分析強調: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創辦近代企業,引進西方技術。
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軍事方面——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教育習俗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
4、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這次改革不徹底,因為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必然與封建勢力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為了趕超列強,日本實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討論“如何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討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么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敗?
學生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提高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明治維新是倒幕派利用廣大人民的力量,打敗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實現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戊戌變法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清朝反動統治的前提下,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因而失敗了。
布置作業
填空:1、 、 、 、 構成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實權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國家是 。
3、 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 性質的改革。
簡答: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附:板書設計
第17課 日本明治維新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1、封建統治階級:天皇、將軍、大名、武士
2、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軍事方面:
教育習俗方面:
4、評價明治維新
A 積極性:走上了…… 擺脫了……
B 消極性:保留了…… 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