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
專題八 歷史條件德川幕府的腐敗封建統治
表現
影響
政治實行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實權在幕府將軍手中,地方設“藩”實際上是封建分裂割據,不利于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推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天皇、士(將軍、大名、中下級武士),農、工、商、賤民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起義不斷;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不得不從事商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外交采取“鎖國政策”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19世紀上半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為明治維新準備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前提西方列強的殖民侵入
原因1、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的完成,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2、日本閉關鎖國、封建落后
過程1、1853年,美國海軍將軍佩里 “黑船事件”2、1854年日美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打開日本的大門3、英、俄、法等國也效仿美國迫使日本允許開國通商、享有領事裁判權、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和設租界及協定關稅
影響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機中,民族經濟遭到打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農民起義劇增,社會危機的加劇2、客觀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虛弱,使之成為眾矢之4、社會階級結構進一步分化。新興地主和高利貨商人不滿政治上無權;西南諸藩大名不滿現狀;中下級下士,因經濟狀況的日趨惡化,對現實更加不滿,進一步動搖幕府統治基礎5、促使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西方的先進,開始向西方學習西南諸藩,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后來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尊王攘夷運動
原因外國勢力的入侵,導致民族矛盾的加劇;幕府統治者對外妥協和對內鎮壓
時間1860“櫻田門事件”----1864
口號“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攘夷是核心領導與主要參與者尊攘派。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高杉晉作的“騎兵隊”)
結果失敗,原因:尊攘派對幕府存有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對尊攘派的嚴厲鎮壓以及西方列強的圍攻過程倒幕運動
原因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使尊攘派認識到要克服民族危機,建立富強國家,必須推翻幕府的統治
目的推翻幕府的統治
時間1866--1869
領導倒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
根據地西南強藩:薩摩、長州、土佐
過程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為消除倒幕派討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權“奉還”給天皇,這就是所謂的“大政奉還”“大政奉還”后,幕府仍擁有實權,時刻準備反撲。倒幕派為了真正掌握國家的政權,決定徹底打敗幕府,史稱戊辰戰爭1868年鳥羽、伏見戰役,打敗幕府軍隊慶喜不戰而降。德川幕府名實俱亡經過一年的征戰,才最終徹底打敗幕府,結束了戰爭
結果1、打敗幕府:從國內來講,幕府統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民群眾、支持政府軍作戰;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戰斗力強。從國際方面來說,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為在日本實行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準備了條件明治維新政治上,廢舊建新廢藩置縣這徹底結束了封建割據局面,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開始建立起來,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四民平等”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許多士族下層因為貧困不得不進入工廠做工謀生。這就建立了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制定憲法1889年憲法雖然確立了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但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但畢竟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它規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權利和參政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它的頒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經濟上,發展新經濟幣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改革土地制度內容: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影響: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改革地稅內容: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殖產興業”內容:1、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2、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措施:①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②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影響:在政府示范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文教上,倡導“文明開化”了解西方文明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改革教育內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作用: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局限: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和魂洋才”生活習俗西化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文明開化政策實質是西方資產階級化軍事上,建立新軍隊措施:1、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2、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3、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4、現代化軍工企業5、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局限:效忠天皇,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作用: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對于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結果1、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后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2、基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性質為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而提早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