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
作用1、政治上: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確立近代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開始民主化2、經濟上: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3、軍事上: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4、國際地位:日本完全廢除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并逐步成為列強
局限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實行華族制度意味著新的不平等;有所謂“全盤西化”的極端化傾向等)2、踏上對外擴張之路,侵略琉球與朝鮮,侵略中國,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1889年日本憲法.制定背景在發展經濟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傾斜的政策,不僅引起農民的不滿,也同樣引起了中小資產階級同樣的不滿, 19世紀80年代日本國內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動蕩。不僅很多地方農民發動暴動,中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權運動”影響深遠、遍及全國。為了緩和矛盾,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制訂憲法。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比較相同之處:(1)都是在西方列強入侵、殖民地的危險加劇,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為擺脫困境而實施的變革。(2)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短時期內移植西方的大機器工業,從辦軍事工業入手,逐漸擴展到民用工業。不同之處:(1)雖然洋務運動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為主要內容,但就其倡導者來說,是在列強大炮的轟擊下,不得已而為之,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仍具有強烈的排外性,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雖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卻沒有林則徐、魏源那樣的反侵略決心。在辦洋務的過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強,在實踐中必然執行一條對外妥協之道。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是摧毀幕府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使日本擺脫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危機,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思想的指導下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2)洋務運動走的是一條與封建勢力、外國資本相勾結的改良之路,必然失敗。而明治維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較徹底地打擊了封建保守勢力,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