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明治維新(精選2篇)
第3課 明治維新 篇1
第15課 明治維新
課標要求: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本課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歷史地位
本課難點: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一、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
1.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國內危機:――社會現狀與國內矛盾的產生
①政治:士農工商的等級 身分制(19世紀以后,社會 各階層對幕府統治強烈不滿,尤其下級武士,迫切希望改變現狀。政治上四民不等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實權在將軍手中,政府設在江戶(東京);天皇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設在京都。)
① 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制約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的充分發展
② 外 交:閉關鎖國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③ 矛盾: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中)下級武士不滿幕府統治,希望改變現狀
2.黑船事件引發的民族危機使:——民族危機的出現與社會應對
危機:
①國門被打開——1853年美國培里艦隊(黑船事件 )
②不平等條約與主權遭破壞(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等)
應對:
①下級武士中的有志之士探尋救亡圖存之策
②幕府維持統治的鎮壓、禁閉等政策激化了矛盾
3.、改革條件的日趨成熟:到19世紀中期
①獨立改革派的形成及變革社會政策的調整
②武裝倒幕的成功
③《五條誓文》施政綱領的頒布。
二、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
(一)目的: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發展資本主義。
(二)特點:“破舊”和“立新”
(三)內容:
1、政治:廢除舊體制,加強中央集權
(1)廢藩置縣:廢除了藩國,設置都、 道、府、縣,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轄之下。
(2)廢除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級身份制和武士階層特權。
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為進一步推行改革,富國強兵奠定了基礎。
2、經濟: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
(1)土地改革: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
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但造成國內市場狹小。
(2)殖產興業
殖產興業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 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并 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持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a、重點:軍事、重工業
b、 交通運輸和通訊業
c、出國訪問
d、創辦國營民用企業,扶持私人資本主義企業
e、注意培養人才
為日本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日本掀起了工業革命的熱潮,僅用30年時間,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3、文教:文明開化 ,發展近代教育
(1)教育:確定“國民皆學”方針
a、改革教育內容:儒學——自然科學
明治時期 ,日本確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既要培養學生具有日本舊的忠君愛國思想,同時又要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
b、建立近代教育體制:小學、中學、大學
打破了等級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
(2)思想:傳播啟蒙思想( 福澤渝吉 、新聞出版 )
(3)社會生活各方面:西化
4、政體: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
(1)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不滿藩閥專制,掀起自由民權運動。
(2)內容:
(3)影響:初步建立君主立憲制形式的資產階級國家體制。
(4)實質:專制主義統治
5、軍事:建立軍隊,為對外擴張創造條件
(1)軍事上創辦軍火工業,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皇軍)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忠氣節、 正禮儀、尚武勇、重信義、崇儉樸
(3)設立軍事院校
擺脫了西 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走上了獨立富強道路,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的行列,19xx年廢除了全部不平等條約,并走上對外擴張道路。
三.明治 維新的評價
(一)明治維新的性質: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明 治維新結束了幕藩的封建統治,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 社會的轉折點。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使象中國一樣淪為半殖民地的日本維護了民族的獨立,并最終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也使日本進入了近代先進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所 以說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二)明治 維新的意義
1、對日本:
1)政治:結束封建割據狀態,建立起亞洲第 一個立憲國家,走上了獨立富強的道路。
2)經濟:改變封建落后狀況,走上了近代化(資本主義) 道路 ,迅速成為先進工業國。
3)文化:傳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2、對亞洲:
明治維新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 后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國家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三)明治維新的局限:
1.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
2.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
3.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4.影響:爭奪的野心和軍國主義傳統結合推動日本加入侵略的行 列,給亞洲國家帶來災難,改革的局限導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四)19世紀中期,許多遭受到歐美國家侵略的亞非拉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東亞的日本卻脫穎而出,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也成為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
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內部條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
2)準備過程 :倒幕派實力較強。有自己的武裝,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強藩的支持。
3)內容:制定和實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學的傳播與影響
2、外部條件:日本又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明治維新時,世界處在自由競爭 資本主義時期,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來,西方列強侵略矛頭主要指向中國,加上亞洲民族運動的興起,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牽制了西方列強的勢力,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注:思考題:19世紀60年代,日本和俄國都進行了對本國有重大影響的改革。你能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兩者的異同嗎?
1、相同點:
背景 :都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要求;都面臨著統治危機而被迫進行改革。
方 式:都由統治者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性質:資產階級 性質的改革
結果: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影響:a、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b、都有大量封建殘余勢力
c、都在改革后對外侵略擴張
2、不同點:
領導:日本先武裝倒幕,推翻幕府統治后由明治政府實行改革。俄國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簽署廢奴法令而進行。
內容:日本以各種法令,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廢除禁止買賣土地等方式進行;俄國則以解放農奴,贖買份地方式進行。
思考題:比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 法一成 一敗的原因
1.國內背景:明 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于極端孤立地位。戊戌變法: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守 舊勢力很強大。
2.國際環境:明治維新:世界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戊戌變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并開始瓜分中國。
3.領導者:明治維新: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戊戌變法由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領導.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參加者:明治維新: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戊戌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5.變法阻力:幕府將軍對日本全國控制的程度很弱,在幕府封建營壘中,一些藩王和武士不滿幕府統治,后來成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國的封建勢力比日本的封建勢力強大的多。中國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穩定性,對社會變革的阻力比較大。
第3課 明治維新 篇2
第3課 明治維新
★課標要求
了解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了解明治維新的四項措施:廢除舊體制、發展新經濟、倡導文明開化、建立新軍隊。
2、明確明治維新各項改革措施內容、特點及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通過分析圖表認識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工業與英美等國的不同。
3、正確看待日本的文明開化,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4、對日本軍事改革對世界的影響進行問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符合時代潮流的改革對實現富國強兵具有深遠影響。
2、對待外來文化需要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難點:明治政府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及其特點。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是本單元的重點,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明治維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響。在政治上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經濟上動用政府力量大力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化上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文化,并同時進行教育改革;軍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新式軍隊。本課內容豐富,建議學習時注意前后教材的聯系,以及同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和中國近代史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采用講故事導入法:
一般國家的紙幣上,都是印著開國之父或歷史名君的頭像,但日本卻有些特別,在1 000日元的紙幣上,印著有日本“國民作家”之稱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xx年)穿西裝的頭像。夏目漱石的成名處女作是《我是貓》,這部長篇小說通過這只貓的眼睛,俯視日本當時的社會與20世紀所謂現代文明的大潮,并以連珠般的妙語警句極盡嬉笑怒罵,化嘲笑為利刃,直刺向“恃眾憑勢,胡作非為”的拜金主義。魯迅曾以“輕快灑脫,富于機智”評價該作品。日本最大面值的鈔票是萬元大鈔,上面印的頭像是穿和服的福澤諭吉(1834—19xx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維新派的精神領袖,也是“脫亞入歐”論的始作俑者。福澤諭吉為何要提出“脫亞入歐”論呢?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過渡】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為實現富國強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廢除了舊的封建體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
一、廢除舊體制:
1、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統治之后,各地藩國依然存在,并且擁有很大勢力,威脅著中央集權,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立3府72縣,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樣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項措施順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當然在廢藩過程中,對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優撫政策(如大名得到優厚補償,遷到東京居住),其目的是為了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會體制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著手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這樣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開始建立起來。
這里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其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發展新經濟:
1、幣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
2、土地改革(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作用: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3、地稅改革(1873年):以土地價格為標準,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
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產興業:
(1)背景:殖產興業”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歐美國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內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②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具體措施:a.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
b.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
作用:a. 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企業。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b. 資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征。
c. 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團等,奠定了他們后來發展為“財閥”的基礎。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時積極發展國內市場。(具體內容參見下節課的教學內容)
三、倡導“文明開化”:
【過渡】明治政府在推廣“殖產興業”政策時特別注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但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和掌握這些技術,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即所謂“文明開化”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和認識西方文明
2、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表現: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知識。
評價:(可參照教材“學思之窗”:如何評價“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
教育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強調效忠天皇,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現: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頭上的發結等。
問題:隨著學習西方高潮的到來,也出現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張取消日語,改用“文明”的英語。
②許多高級官員散布“脫亞入歐”論。
【備課資料1】“脫亞入歐”論
公元7、8世紀,日本曾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起奈良;19世紀中葉,隨著日本封閉的國門被美國人用炮艦打開,日本人也首次接觸到西方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從此,日本走上了學習西方的“脫亞入歐”之路。
福澤諭吉與“脫亞入歐”
福澤諭吉是明治時期第一個提出“脫亞入歐”口號的人,其理論核心就是倡導“全面西化”。
福澤諭吉生于日本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早年曾經游歷西洋,面對西方社會先進的生產力,“始驚”、“次醉”、“終狂”。回國后的福澤諭吉著書立說,向日本社會宣傳文明開化,先后出版了《勸學篇》和《文明論之概略》,主張國家不論大小,應一律平等,不能恃強凌弱,意圖通過宣傳文明開化,使日本擺脫列強欺辱,實現富國強兵和國家獨立。
1860年,福澤諭吉隨幕府官員乘船訪問美國。當這些腰佩武士刀、腳踏草鞋的日本使節走進飯店時,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買一寸見方的絨氈做錢包或煙盒,而美國人竟然把整塊絨氈鋪在地上,穿著皮鞋在上面走來走去。兩年后,福澤諭吉再次隨團遠赴歐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國。由于聽說外國食宿不便,他們隨船帶了幾百箱大米和幾十個鐵絲燈籠。可到了巴黎一看,他們住的旅館是五層樓,無數汽燈將室內外照得亮如白晝,飯廳里擺滿了山珍海味……百聞不如一見,通過考察醫院、銀行、郵政、兵制、議會等,福澤諭吉深刻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發達,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變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一文,稱“為今日計,我國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細亞,不如脫離其行列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之法,亦不能因其為鄰國而給予特別關照,唯有按西洋人對待彼等之法處理之。”
“脫亞入歐”口號一經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圭臬,成為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列島上下喊得最響亮的口號。
“求知識于世界”
與當時其他國家一樣,國門一旦打開,日本迅速淪為了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開港僅半年,日本黃金就外流了100萬兩,國內經濟蕭條,民怨四起。
明治維新后,新政權提出“求知識于世界”,派遣“歐美使節團”出訪列強。這個代表團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正使,內閣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為副使,使團成員幾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門。這個代表團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試圖修改幕府末期以來對外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二是考察、研究“歐美諸洲開化最盛之國體,諸種法律、規則等實務”。此外,還要綜合研究各國陸海軍的律法、海關、軍械等一切“可予我國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巖倉使團離開橫濱,前往美國,一路顛簸,于次年1月15日抵達舊金山。隨后沿鐵路東進,在美國廣袤的國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達華盛頓。由于日、美雙方在修改條約的問題上各執一詞,巖倉使團在廢約問題上沒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離開了美國,跨海到歐洲去試著碰碰運氣。在隨后一年多時間里,使團又先后游歷了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俄國等國,但各國對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約要求也一口回絕。
雖然巖倉使團的修約任務沒有取得進展,但在學習歐美先進制度方面,卻獲益良多。在當時的“文明中樞國”英國,巖倉使團參觀了法院、監獄、學校、貿易公司、工廠、造船廠、鋼鐵廠;他們仔細觀摩了造紙器械、毛織品、絲織品、銀器、玻璃等;連煤礦、鹽場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過。他們每到一地,都看見當地設有大小工廠,黑煙沖天。這使他們認識到英國富強的原因是大力發展工業和海外貿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國內,就以英國為范本,提出了《有關殖產興業的建議》。
巖倉使團在剛剛完成統一的德國的收獲是最大的。這個收獲不僅是他們參觀了克虜伯工廠和西門子電機制造廠以及兵營、大學、博物館等,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國家發展模式。
1873年3月,剛剛完成統一重任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接見了來訪的日本使團。在招待宴會上,俾斯麥告訴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國,雖然都說要以禮儀相交,但那畢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實際上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這番話讓日本使團頓有醍醐灌頂之感。他們不僅認同了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同時也醉心于德國的發展模式,那就是由國家來主導工業發展。
“脫亞入歐”的最終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日本人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里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亮。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后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日俄戰爭后的十多年間,又進行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電力產業革命”,即“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上完成了“脫亞入歐”。一戰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與新老帝國主義國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備課資料2】鹿鳴館
鹿鳴館是日本明治維新后在東京建的一所類似于沙龍的會館,供改革西化后的達官貴人們聚會風雅的地方。由于來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棟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鳴館。
鹿鳴館建成于1883年(明治xx年),是由英國建筑師喬賽亞•康德設計建造的一座磚式二層洋樓,整體建筑呈意大利文藝復興式風格,兼有英國韻味。鹿鳴館名稱出自中國《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意即迎賓會客之所。
1883年11月28日,外務卿(1885年12月實行內閣制后改稱外務大臣)井上馨與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鳴館開業典禮,參加開館儀式的各級官員、各國公使以及親王等許多顯貴和淑女共有大約1200多人。此后,鹿鳴館就成為日本上層人士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專門在鹿鳴館舉辦了有400人參加的大型化裝舞會,還在自己的官邸舉辦化裝舞會,將歐化之風推向高潮。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鹿鳴館時代”,把這時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鳴館外交”。
鹿鳴館落成后,井上馨還把以前成立的與外國人交際的機構挪到館內,命名為“東京俱樂部”。該俱樂部實行會員制,一般人不許入會,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間有勢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談只限于用英語,以彰顯俱樂部的國際性。在建造西洋風格的交際場所的同時,井上馨還指示實業界的頭面人物澀澤榮一耗資23萬,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國飯店,以表明日本人與歐美國民有著同樣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努力和影響下,日本上層社會吃西餐、穿西服、留分頭、跳交誼舞、蓋洋樓等歐化風潮風靡一時。更有甚者,日歐通婚也成了當時的一項倡議,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國地位和日本國民的素質。
然而,這種歐化政策并沒有改變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的歧視和壓迫。1886年10月24日,發生了“諾曼頓”號事件。英國貨輪“諾曼頓”號在紀州大島海面沉沒,船長和26名船員乘救生艇全部脫險,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經過英國的領事裁判,僅判處船長禁錮3個月,對日本乘客分文未賠。而井上馨的修改條約草案僅在名義上廢除治外法權,方案公布后,輿論嘩然。在群眾和部分官員的反對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約交涉無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辭職。
鹿鳴館后來幾經轉賣,于1940年拆毀,曾是“文明開化”殿堂的鹿鳴館,至此銷聲匿跡。
三、建立新軍隊:
1、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武士特權,建立常備軍;
富國強兵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國家軍事國防力量。而為增強這個力量就必須取消舊的軍制,建立新的軍制。1873年,明治政府頒布《征兵令》。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為了確保這支常備軍的實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并設立現代化軍工企業,仿制先進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2、武士道教育:
【備課資料3】日本的武士道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鐮倉幕府,后經江戶時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還是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的。但武士道作為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東西而不是它的真諦,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 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為推行侵略擴張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勵士氣,鞏固軍隊,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錮和統一國民的思想,為此,他們開足宣傳工具的馬力,打著“拯救日本”的幌子,強行灌輸“皇國論”、“大和魂”、“為天皇盡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來就是武士爭雄天下,崇尚殺戮的非人道倫理觀,把軍刀當作勇敢與地位的象征。特別是“武士道,就是對死的覺悟”,這種思維方式與狹隘民族主義和擴張政策相結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發揮到極端,變為虐殺狂和自虐狂。
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的。因為櫻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首先,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二其次是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后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為――切腹。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后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至于為什么選擇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采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合作探究】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軍隊“新”在哪里?與英美等國軍隊有何不同?
新組建的這支日本軍隊與英、美等國不同之處在于:①它由軍部指揮。軍部只向天皇負責,稱為“皇軍”,不受內閣干涉。1878年發布的“軍人訓誡”第一條就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神”來崇拜。②所有的軍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來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它強調“忠君”、 “尚武”等精神。這一切都決定這支軍隊從開始就保留了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教學小結:
本節課主要從四個方面歸納了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即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教育改革;軍事改革,富國強兵。教師尤其要向學生強調,明治維新采取的各項措施是逐步實施的,即從1868年開始逐年通過頒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對于明治維新的內容可用下表作一小結:
項目 主要內容 評價
政治:
破舊立新 (1)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和統一的國內市場。
經濟:
殖產興業 (1)幣制改革:日元為全國唯一貨幣;
(2)土地改革: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3)地稅改革:征收土地稅,以貨幣稅代替實物稅;
(4)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資本主義新經濟。
軍事:
富國強兵 (1)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
(2)武士道教育。 新式軍隊的建立對于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文化:
文明開化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日本國民了解和認識西方文明;
(2)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3)生活習俗大力推行西化。 促使日本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但也出現了過于追逐西方文明、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
★問題解答:
⊙本課測評:
1、用最簡潔的名詞概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提示: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教育改革;軍事改革,富國強兵。
2、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與英國工業革命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英國工業革命是本國生產力的自然發展。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則是在外侵當前,變革圖強的結果,而且,日本發展工業之際,英國等國已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了趕上發達國家,日本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同時,吸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具體表現為:①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創辦工廠,建設交通通訊事業。英國工業革命主要技術都是自己研發的。②日本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力扶持和保護,而英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場,而英國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開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學習延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