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通用16篇)
明治維新 篇1
。ǹ荚噧热荩哼x修一 第八單元日本)
一、 單項選擇題(30*2=60分)
1、日本社會中,“士”的構成包括 ( )
①將軍 ②大名 ③商人 ④武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據《世事見聞錄》記載:“三井家在江戶有3座大店鋪,雇傭著1000多名伙計。據說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黃金兩以上才算好生意。黃金兩,也就是白米5000袋。5000個農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種,才能繳上貢米5000袋。。。。。。此外,三井家還有許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達黃金2萬兩。。。。。。江戶以外,三井家在大阪。。。。。。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還有分布在各藩的經銷店。。。。。。”這段材料反映了( )
a、日本重農抑商 b、資本主義萌芽 c、日本商業發展 d、封建統治動搖
3、19世紀上半葉的日本人曾經這樣記述日本社會中封建統治階級與商人的關系:“今世的諸侯,不論大小。。。。。。。都是對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們借錢,并仰賴江呼、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維持生計。”下列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a、日本封建統治者十分重視商業的發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諸侯
c、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富商地位、實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為日本封建幕府統治的階級基礎
4、日本尊攘派形成的原因是 ( )
、偻鈬鴦萘θ肭郑毡久褡逦C加深 ②幕府統治者對外妥協,對內恐怖鎮壓
③中下級武士得到部分大名和人民的支持 ④各地人民起義風起云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在日本的武裝倒幕中( )
a、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成為領導力量 b、中下級武士積極參加了斗爭
c、明治政府進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d、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得以建立
6、日本倒幕派之所以打敗幕府軍隊,是由于( )
①倒幕派得到天皇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②倒幕派士氣高昂,武器先進,戰斗力較強
、鄞竺c幕府決裂,參加對幕府的戰斗 ④西方列強保持中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9世紀中期,日本幕府統治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是( 。
a、天皇不滿自己的傀儡地位 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形成并得到發展
c、農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殘酷剝削 d、大名、武士不滿將軍的獨裁統治
8、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的重要轉折點是( )
a 、 “黑船事件” b、 戊辰戰爭 c 、“大政奉還” d、 尊王攘夷
9、(上海歷史)1874年,日本人將“science”翻譯成為“科學”,后于19xx年引人中國。與這一概念傳播相關的事件是( )
a.洋務運動/明治維新 b.明治維新/新文化運動
c.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d.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
10.(04江蘇19)下列有關日本明治維新內容的表述,正確的是
、購U藩置縣,建立府、縣、道的地方體制 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權
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絕對忠于天皇的軍隊④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了允許土地買賣的法令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07天津綜)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給天皇梳理頭發時吃驚地發現,天皇已將自己的長發剪掉。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決心( )
a.革除封建禮儀 b.廢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帶動文明開化 d.進行政治制度改革
12、明治維新中推行了“文明開化“政策,其核心是( )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文化 b.廢除身份制度,實現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精神,實現民族振興 d.大力提倡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
13.(08全國i) 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時,用10種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產興業的經濟政策 b.富國強兵的奮斗目標
c.全盤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開化的文化政策
14、木戶孝允明確指出:“立國之本,惟在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載相繼而無窮者,惟在于教育而已!辈牧戏从趁髦握拔拿鏖_化”的重點是( )
a、教育改革 b、軍事改革 c、培養出國人才 d、社會生活習俗改革
15、《東方人的思維方式》一書中認為:每種外來文化都被采用作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來文化有助于日本進步,就把它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事實來接受。這種態度造成了“和魂漢才”的觀念!昂突隄h才”反映了( )
a、日本文明的中國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中國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16、明治維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包括 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領地,逐步收回各藩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 ②將全國劃為3府72縣,由中央政府派員直接管理
③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④將大名集中東京居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馬克思說的:“用暴力方法縮短由舊生產方式到近代生產方式的過渡時期的人為手段”是針對( )
a、明治政府的“廢藩置縣 ”措施 b、明治政府的“殖產興業”措施
c、明治政府的“文明開化”措施 d、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
18、明治維新諸措施中,能夠體現鞏固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這一目的的有( )①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③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④實行軍事改革,建立新式的軍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明治維新措施中,最能體現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的是( )
a.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 b.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c.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d.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20、日本明治維新后較之明治維新前的變化有( )①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②由半割據狀態轉變為中央集權國家;③封建等級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④資本主義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08天津文綜)下表為1800~1950年日本東京人口變化狀況(單位:千人)
年份 18xx年 1880年 19xx年 1950年
人口 800 1050 1600 5425
表中人口變化的趨勢表明日本( )
a.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b.工業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產關系 d.成為世界商業中心
22、(xx年南京高三質測題)與中國的戊戌變法相比較,日本的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的一個顯著背景是( )
a.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 b.自上而下實行經濟改革
c.封建經濟比較薄弱 d.農民階級全面支持改革
23、戊戌變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相同之處是( )
a “行憲法,開國會” b 改革土地制度
c “脫亞入歐”“文明開化” d 民族危機嚴重
24.(08四川)21.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之處是( )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優先進行經濟改革
c.改變了舊的政治體制 d.開始發展資本主義
25、明治政府實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有( )
、傩肌八拿衿降取保矫裼懈嗟淖杂 ②華族和士族只要不當官也可以經營工商業和農業 ③政府以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俸祿 ④取消封建割據局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6.(xx年北京卷)世紀后期,“脫亞入歐(仿效歐美)”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主流認識。受其影響,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匍_展工業革命②廢除封制度③實施“大陸政策”④推行“文明開化”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發展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同時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大肆侵略擴張。這是因為( )
a.國家倡導并優先發展軍事工業 b.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
c.建立了帶有強烈封建性和軍事性的政治體制
d.政府把大量國營企業優惠或無償轉讓給享有特權的資本
28.日本在近代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過程中,更多地依靠軍事手段來奪取殖民地,取得市場和原料產地,而不是靠經濟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 )
、俦A糁罅康姆饨堄啖趪鴥仁袌霆M小 ③資源不足 ④農業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07海南歷)日本1889年憲法規定,天皇總攬統治大權,內閣輔佐天皇。包含相似規定的憲法是( )
a.《德意志帝國憲法》 b.英國1787年憲法
c.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d. 英國《權利法案》
30、下列不平等條約,在性質上同《日美親善條約》最為相似的是( )
a、中英《南京條約》 b、中日《馬關條約》 c、中法《黃埔條約》 d、中俄《璦琿條約》
班級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分數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 材料分析題(40分)
31、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封建落后的狀況,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讀圖和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透過材料一,你能獲得哪些重要信息?(8分)
材料二 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業,主要由國家經營。政府創辦近代工業的重點始終放在軍火工業方面!髞恚_始把一大批官營工礦業轉讓給資本家。高利貸富商巖畸首先接受了原屬土佐藩的輪船,創立了三菱公司。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日本工業化起步與英國的主要不同之處。(8分)
材料三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在《脫亞論》一文中說:“為今日計,我國不能再盲目等待鄰國達成文明開化,共同振興亞細亞,莫如與其脫離關系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指中國)和朝鮮是日本的鄰邦,同他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覀內毡救艘x絕亞細亞東方的惡友!备芍I吉的觀點被稱為“脫亞入歐論”。
(3)根據材料一,指出福澤諭吉對亞洲鄰國持何種態度,主張對它們采取何種政策。(8分)
材料四 學術界一般認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些學者主張;“明治維新”應理解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學者則提出“明治中興”的解釋。
(4)你認為其中哪一種觀點更合理?為什么?請說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可理解之處(16分)
衡陽市一中xx年上學期高二歷史周周清①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2#30=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c a b d b a b a c a d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b d b c d a d c c b a a
二、材料分析題:(40分)
參考答案:
(1)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的建設人才;政府投資興辦近代工業。(答出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可酌情加分)(8分)
。2)英國工業革命由私人資本推動,日本工業革命中政府發揮了重大作用;英國以輕工
業(棉紡織業)為主,日本以重工業(軍事工業)為主。(8分)
。3)對亞洲鄰國持輕蔑態度。主張模仿歐美列強侵略亞洲鄰國。(8分)
。4)①“改革”說;“明治維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凇案锩闭f:“明治維新”是在武裝倒幕的前提下進行的,它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地主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
、邸爸信d”說:維新前,日本遭受外來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維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進了經濟發展,維護了民族獨立。(16分)
明治維新 篇2
專題八 歷史條件德川幕府的腐敗封建統治
表現
影響
政治實行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實權在幕府將軍手中,地方設“藩”實際上是封建分裂割據,不利于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推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天皇、士(將軍、大名、中下級武士),農、工、商、賤民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起義不斷;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不得不從事商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外交采取“鎖國政策”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19世紀上半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為明治維新準備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前提西方列強的殖民侵入
原因1、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的完成,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2、日本閉關鎖國、封建落后
過程1、1853年,美國海軍將軍佩里 “黑船事件”2、1854年日美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打開日本的大門3、英、俄、法等國也效仿美國迫使日本允許開國通商、享有領事裁判權、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和設租界及協定關稅
影響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機中,民族經濟遭到打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農民起義劇增,社會危機的加劇2、客觀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虛弱,使之成為眾矢之4、社會階級結構進一步分化。新興地主和高利貨商人不滿政治上無權;西南諸藩大名不滿現狀;中下級下士,因經濟狀況的日趨惡化,對現實更加不滿,進一步動搖幕府統治基礎5、促使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西方的先進,開始向西方學習西南諸藩,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后來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尊王攘夷運動
原因外國勢力的入侵,導致民族矛盾的加劇;幕府統治者對外妥協和對內鎮壓
時間1860“櫻田門事件”----1864
口號“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攘夷是核心領導與主要參與者尊攘派。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高杉晉作的“騎兵隊”)
結果失敗,原因:尊攘派對幕府存有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對尊攘派的嚴厲鎮壓以及西方列強的圍攻過程倒幕運動
原因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使尊攘派認識到要克服民族危機,建立富強國家,必須推翻幕府的統治
目的推翻幕府的統治
時間1866--1869
領導倒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
根據地西南強藩:薩摩、長州、土佐
過程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為消除倒幕派討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權“奉還”給天皇,這就是所謂的“大政奉還”“大政奉還”后,幕府仍擁有實權,時刻準備反撲。倒幕派為了真正掌握國家的政權,決定徹底打敗幕府,史稱戊辰戰爭1868年鳥羽、伏見戰役,打敗幕府軍隊慶喜不戰而降。德川幕府名實俱亡經過一年的征戰,才最終徹底打敗幕府,結束了戰爭
結果1、打敗幕府:從國內來講,幕府統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民群眾、支持政府軍作戰;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戰斗力強。從國際方面來說,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為在日本實行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準備了條件明治維新政治上,廢舊建新廢藩置縣這徹底結束了封建割據局面,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開始建立起來,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四民平等”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許多士族下層因為貧困不得不進入工廠做工謀生。這就建立了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制定憲法1889年憲法雖然確立了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但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但畢竟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它規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權利和參政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它的頒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經濟上,發展新經濟幣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改革土地制度內容: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影響: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改革地稅內容: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殖產興業”內容:1、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2、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措施:①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②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影響:在政府示范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文教上,倡導“文明開化”了解西方文明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改革教育內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作用: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局限: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和魂洋才”生活習俗西化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文明開化政策實質是西方資產階級化軍事上,建立新軍隊措施:1、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2、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3、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4、現代化軍工企業5、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局限:效忠天皇,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作用: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對于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結果1、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后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2、基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性質為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而提早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影響
作用1、政治上: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確立近代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開始民主化2、經濟上: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3、軍事上: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4、國際地位:日本完全廢除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并逐步成為列強
局限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實行華族制度意味著新的不平等;有所謂“全盤西化”的極端化傾向等)2、踏上對外擴張之路,侵略琉球與朝鮮,侵略中國,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1889年日本憲法.制定背景在發展經濟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傾斜的政策,不僅引起農民的不滿,也同樣引起了中小資產階級同樣的不滿, 19世紀80年代日本國內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動蕩。不僅很多地方農民發動暴動,中小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權運動”影響深遠、遍及全國。為了緩和矛盾,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制訂憲法。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比較相同之處:(1)都是在西方列強入侵、殖民地的危險加劇,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為擺脫困境而實施的變革。(2)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基礎上,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短時期內移植西方的大機器工業,從辦軍事工業入手,逐漸擴展到民用工業。不同之處:(1)雖然洋務運動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為主要內容,但就其倡導者來說,是在列強大炮的轟擊下,不得已而為之,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仍具有強烈的排外性,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等人雖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卻沒有林則徐、魏源那樣的反侵略決心。在辦洋務的過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強,在實踐中必然執行一條對外妥協之道。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是摧毀幕府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使日本擺脫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危機,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東洋道德、西洋藝術”思想的指導下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2)洋務運動走的是一條與封建勢力、外國資本相勾結的改良之路,必然失敗。而明治維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還版籍”、“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較徹底地打擊了封建保守勢力,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明治維新 篇3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改革力量的出現;美國首先打開日本的大門;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維新
2.思想教育目標:
、賴鴥荣Y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
②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資階改革運動,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3.能力培養目標:
、俜治龅鼓贿\動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從生產關系變化入手,正確認識新舊社會交替時階級關系變動的科學方法。
②論述明治維新對日本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既有重點又能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ǘ┙虒W重點,難點:
1.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
2.難點: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引起的日本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ㄈ┙虒W時數:1課時
。ㄋ模┙虒W方法與手段:講述法,投影儀
。ㄎ澹┙虒W過程 :
[復習提問]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古代史部分,我們曾經講過:1192年,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導入 新課]統治日本將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呢?
[講授新課]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還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延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國土地的1/4,將軍以下有大名,全國共有260個,大名的領地叫藩,為了加強對大名的控制,規定大名須隔年到江戶參觀,侍奉將軍一年,妻子兒女留作人質,常住江戶。將軍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國有200萬人左右,所以說:“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統治階級。
占日本人口80%的是農民,幕府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德川幕府主張將農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讓他們困難,也不要讓他們自由,就是對農民的慈祥”。農民世世代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終年辛苦,卻要將收獲物的一半以上交給封建領主,還要擔負名目繁多的苛稅和徭役。統治者公然聲言:“農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這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另外,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也受到幕府的歧視和壓制。
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在日本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當時全國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場雇工達一百多人,大 阪、京都等城市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還在農村把農民抵押而過期無力贖取的土地據為己有,并召幕農民開墾土地,成為新興地主。由于封建經濟的衰敗,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開始經商?傊,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他們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權,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資產階級化,由原先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了反對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見,封建的幕府已成為日本社會的眾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請示,可以隨意擊沉一切有登陸日本企圖的外國戰艦。19C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同學們思考一下,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強也敲響了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不滿。內因和外因結合,造成了幕府統治危機的總爆發。
二、倒幕運動(板)
早在1837年,下級武士出身的大鹽平八朗,在大阪發動武裝起義,反對幕府的暴政,有幾百人參加。盡管在一天之內被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成為打倒幕府統治的一個信號。從60年代中開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爭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級武士,迅速擴大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延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政策略,辭去將軍的職務,“奉還大政”于天皇,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卷土重來。1868年初,德川慶喜潛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結兵力,待機反撲,于是一場公開的內戰爆發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一帶,倒幕軍與政府軍展開了決戰。這場戰役,幕府軍隊全線潰敗,倒幕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倒幕軍乘勝追擊,直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往東京,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
三、明治維新(板)
。≒161大字)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開始實行的一場資階改革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打破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②在經濟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際上是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由于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資階的代表武士集團的手中,作為幕府統治的支柱,他們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地主資階專政。同時,也由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較晚,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強迫日本的地主資產階級特別狂熱地運用對外侵略、掠奪和殺戳的血腥手段,來補充本國財政資本的不足。
[鞏固小結]
本節課主要掌握一主題三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指:產生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因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明治維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民族危機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又是地主資階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幕府統治、建立新政府而實現的。明治維新不僅使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擺脫了民族危機,很快成為亞洲的強國。
。┌鍟O計
第20課 明治維新
一、倒幕前的日本
二、倒幕運動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內容
2.影響
(七)作業 :P163練習
明治維新 篇4
日本明治維新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倒幕前日本封建統治階級 西方列強的入侵 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內容、性質、評價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 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
② 由于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
難點: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授、啟發、討論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
教學過程 :
1、復習提問:日本是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標志是什么?12世紀末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2、導入 新課:大化改新后,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此后,幕府統治日本長達600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統治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進行了哪些改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3、講授新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師生分析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什么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個什么的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哪些人(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卻掌握在誰?(將軍)
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商人、高利貸者、新興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對幕府統治不滿,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了倒幕派,積極開展武裝推翻幕府的活動。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以他的名義對幕府宣戰,1868年,倒幕軍隊在哪兩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伏見、鳥羽戰役),一舉推翻了幕府統治。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維新
提問:①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性質是什么?
、 明治維新有哪些內容?
、 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學生看書回答后,教師分析強調: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創辦近代企業,引進西方技術。
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軍事方面——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教育習俗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
4、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這次改革不徹底,因為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必然與封建勢力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為了趕超列強,日本實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討論“如何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討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么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敗?
學生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提高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明治維新是倒幕派利用廣大人民的力量,打敗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實現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戊戌變法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清朝反動統治的前提下,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因而失敗了。
布置作業
填空:1、 、 、 、 構成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實權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國家是 。
3、 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 性質的改革。
簡答: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附:板書設計
第17課 日本明治維新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1、封建統治階級:天皇、將軍、大名、武士
2、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軍事方面:
教育習俗方面:
4、評價明治維新
A 積極性:走上了…… 擺脫了……
B 消極性:保留了…… 走上了……
明治維新 篇5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倒幕前日本封建統治階級 西方列強的入侵 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內容、性質、評價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 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
② 由于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
難點: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授、啟發、討論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
教學過程 :
1、復習提問:日本是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標志是什么?12世紀末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2、導入 新課:大化改新后,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此后,幕府統治日本長達600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統治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進行了哪些改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3、講授新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師生分析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什么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個什么的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哪些人(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卻掌握在誰?(將軍)
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商人、高利貸者、新興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對幕府統治不滿,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了倒幕派,積極開展武裝推翻幕府的活動。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以他的名義對幕府宣戰,1868年,倒幕軍隊在哪兩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伏見、鳥羽戰役),一舉推翻了幕府統治。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維新
提問:①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性質是什么?
、 明治維新有哪些內容?
、 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學生看書回答后,教師分析強調: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創辦近代企業,引進西方技術。
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軍事方面——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教育習俗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
4、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這次改革不徹底,因為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必然與封建勢力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為了趕超列強,日本實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討論“如何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討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么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敗?
學生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提高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明治維新是倒幕派利用廣大人民的力量,打敗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實現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戊戌變法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清朝反動統治的前提下,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因而失敗了。
布置作業
填空:1、 、 、 、 構成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實權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國家是 。
3、 年開始的是一次 性質的改革。
簡答: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附:板書設計
第17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1、封建統治階級:天皇、將軍、大名、武士
2、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軍事方面:
教育習俗方面:
4、評價明治維新
A 積極性:走上了…… 擺脫了……
B 消極性:保留了…… 走上了……
明治維新 篇6
課 題
第八單元 (3課時)
內容標準
、敝烂髦尉S新的歷史條件。
⒉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撤治雒髦尉S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學習要求
⒈知道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人民起義不斷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機等基本史實。⒉了解日本倒幕運動的主要經過與結果
、掣攀雒髦尉S新的主要過程。
、锤攀雒髦尉S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內容。⒌ 探討明治維新成功意義,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⒍知道日本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史實。 ⒎了解1889年日本憲法確立的政治體制和侵略亞洲鄰國的史實。 ⒏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⒐認同順應世界潮流與追求和平發展的價值觀。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問題探究
教學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武裝倒幕主要過程;
明治維新的基本內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
1889年憲法的內容及其影響;
明治維新成功意義;明治維新推動日本近代化進程的具體表現;
教學難點:評價日本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比較明治維新與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異同點(從背景、措施、結果、影響等方
面),理解近代化道路的相同性和多樣性。
比較德意志帝國憲法與日本1889年憲法的相同點,德日兩國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相似性。
問題
預習⒈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表現在哪個方面?⒉武裝倒幕過程中有哪些重大事件?⒊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內容各是什么?⒋1889年憲法的內容及其影響各是什么? ⒌日本對外擴張的表現有哪些?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法指導
知
識
整
合一、歷史條件⒈德川幕府統治危機的加深⑴經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自然經濟開始解體;① 經紡織業為代表的手工場顯著發展;②大阪、江戶和京都等商業城市日益繁榮;③出現了三井等大商人。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⑵政治:嚴格的等級制度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①農民受到沉重剝削,起義不斷;②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③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逐漸滋生出反抗幕府統治的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認識:商品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會階級結構和封建等級秩序的變化,商人地位開始舉足輕重,中下級武士窮困潦倒,從幕府統治的基礎轉變成反幕府統治的力量,進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⒉黑船事件使日本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⑴背景: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②19世紀中期,亞洲許多國家已相繼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俄國和英國都試圖打開日本的國門)⑵概況:1853年7月,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艦隊來到日本,代表美國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并約定將在第二年再來日本,聽取答復。因為佩里艦隊的軍艦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機又冒著黑煙,所以日本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黑船事件”。⑶結果:1854年,強迫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內容是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允許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規定今后日本給予外國的一切權益,美國同樣享受。⑷影響:①日本被迫承認西方列強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設立租界等各種特權,日本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知
識
整
合
⒊西方列強的侵略使日本社會危機加劇
、艢W美國家向日本傾銷工業品,使日本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
、瓶陀^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儋Y本主義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也傳到日本,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②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從國外購進機器,建立工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凼苣桓艛D的西南諸藩,大名們看到了幕府的軟弱無能,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后來西南強藩成為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吹鼓贿\動的成功
、诺鼓贿\動興起
、僭颍鹤鹜跞烈倪\動的失敗,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改變現狀,實現富強國家,必須推翻幕府統治。
、谥饕I袖: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
③根據地:長州、薩摩和土佐等西南強藩
、浦饕涍^:
、俅笳钸:原因:倒幕派對幕府統治構成了威脅;目的:為了消除倒幕派討伐借口,保住實際權力;結果:德川幕府統治形式上結束。
②戊辰戰爭:原因:幕府仍控制著國家政權;大多數大名持觀望態度。
目的:徹底打垮幕府,真正取得國家的領導權;
概況:
1868年初,倒幕淅以天皇的名義宣布廢除幕府統治,建立以天皇不首的新政府,并命令幕府將軍交出領地和軍隊的控制權,即“辭官納地”;
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側之奸”為名,進攻京都,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新政府軍發生激戰。結果,幕府軍隊被擊敗。這次戰爭的勝利,打開了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政權的道路;
1868年4月,幕府德川慶喜將軍不戰而降。至此,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實俱亡;
1869年,戰爭結束。1868年是農歷“戊辰”年,推翻幕府的戰爭主要在這一年里,因而稱“戊辰戰爭”。
戊辰戰爭勝利的原因:倒幕運動得到人民支持;大名與幕府決裂,參與倒幕戰爭;三井等大商人開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財政支持;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二、主要內容
知
識
整
合⒈政治上:廢除舊體制,加強中央集權⑴廢藩置縣①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立府縣,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②影響:初步加強了天皇政府的中央集權,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減少了改革的阻力,為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⑵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賹嵭谢首、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開始建立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②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⒉經濟上:發展新經濟⑴土地改革①原因: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②進程:1871年幣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1873年,頒布地稅改革法令,以土地價格為標準,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③影響: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地稅改革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⑵“殖產興業”政策(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①內容: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做法: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②影響:在政府示范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知
識
整
合得到明治政府扶持和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三井、三菱集團)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征。日本資本主義在發展階段,較多的體現了政府行為,這是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特色。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與英國工業革命不同點:⑴英國工業革命是本國生產力的自然發展;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則是在外侵當前,變革圖強的結果;⑵日本發展工業時,英國等國已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⑶日本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同時,吸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具體表現為:①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創辦工廠,建設交通通訊事業。英國工業革命主要技術都是自己研發的;②日本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力扶持和保護,而英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場,而英國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開拓海外殖民地。⒊教育上:倡導“文明開化” ⑴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西方文明。⑵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①內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其中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②影響:提高了國民素質,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成為明治維新中影響最深遠的措施;向學生推行軍國主義教育,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⑶在生活習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等。一方面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⒋軍事上:建立新軍隊⑴內容:①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②引進新式武器,建立軍工企業,仿制先進武器,改進軍事裝備;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建立近代化的海軍⑵影響:①軍隊絕對效忠于天皇,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以天皇為核心的新政府的統治。(軍隊只向天皇負責,不受內閣干預)
知
識
整
合②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日本逐漸廢除不平等條約,擺脫民族危機,實行民族的獨立自強。③對士兵灌輸武士道思想和忠君愛國思想,把效忠天皇作為軍隊的天職,保留封建殘余,帶有濃厚的對外擴張性。
三、成功的原因
、狈饨▽V平y治相對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
、驳鼓慌烧莆樟溯^大的實權,終于推翻幕府統治;
、车鼓慌山⒄䴔嗪螅瑢嵭腥、有效的改革措施;
⒋西方列強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國,使得日本有個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四、改革加快了日本近代化的進程
⒈政治上:制定《日本帝國憲法》,確立近代天皇制
⑴原因:農民暴動和自由民權運動使明治領導人意識到進行必要的政治改革,才能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穩定社會局面。
⑵時間:1889年
⑶主要內容:
、傩既毡緦嵭芯髁棧旎蕮碛薪^對的權力,批準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及統帥軍隊等權力;
、谝幎ㄈ毡緡穹Q臣民,享有在法律范圍內的言論、通信、出版、集會和結社的自由;
③規定日本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貴族院由皇族和華族組成,眾議院由納稅人選舉產生;
、芤幎ㄔO立內閣和樞密院。內閣是行政機關,內閣大臣輔佐天皇行使權力,只對天皇負責;樞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顧問,由明治領導人組成,對國家政策有很大影響力,是國家最高決策機關。
⑷影響:
①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
②承認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參政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是一種社會進步;
、鬯念C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④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⒉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東方強國 ⑴原因:①明治維新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②靠國家的扶植和保護;③兩次工業革命交替進行;④對外擴張獲得資本和市場; ⑤利用相對有利國際環境。
知
識
整
合
、票憩F:
、19世紀90年代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谫Y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
、垡凿撹F和機器制造業為代表的重工業迅速發展
、耻娛律希航⒁恢КF代化的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
⒋對外方面:
、艔U除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20世紀初)
、萍泳o對外擴張
①原因:國內市場狹小,資源匱乏,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與其他帝國主義競爭。
②吞并琉球(1879年)
、矍致猿r:1876年,《江華條約》;19xx年,《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
④侵略中國:1874年,侵略中國臺灣;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開始侵入中國;參與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五、評價
、蹦康模孩胖苯幽康模焊粐鴱姳瑪[脫外來壓迫;⑵根本目的:發展資本主義,實現民族振興,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
⒉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⒊歷史作用:
⑴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
、俳洕: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谡: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后期立憲政體的過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畚幕: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④擺脫了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改變了東亞的國際格局,為亞洲近鄰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凭窒扌
①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②政治: 原屬統治階級的中下級武士仍占統治地位,議會形同虛設;
、畚幕: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芟麡O影響:侵略野心和軍國主義傳統推動日本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給亞洲國家帶來災難。
重
、泵髦尉S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⑴明治維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通過對外掠奪,加快了日本的經濟近代化,逐步發展成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
難
點
講
解
、1889年明治政府頒布資產階級性質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基本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敲髦尉S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并逐漸獲得了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仁敲髦尉S新運動沒有徹底根除封建殘余勢力,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日本竭力推行軍國主義,開始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脖容^19世紀中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異同。
⑴異:①直接原因不同:俄國:對外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日本: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②內容不同:俄國主要是廢除農奴制;日本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③領導力量不同:俄國是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日本是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
⑵同:①時代相同:都處在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本國落后的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④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鞏
固
練
習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6xx年初,德川家康打敗競爭對手,取得“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江戶設立幕府,建立起統一中央集權的幕府統治,史稱德川幕府或江戶幕府,開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當時,天皇雖享有崇高威望,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并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大名享有藩的世襲統治權,但必須聽命于將軍。日本歷史上的這種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稱為幕藩管理體制。
材料二 日本封建等級示意圖 材料三 日本紡織工廠圖
鞏
固
練
習
材料四 德川幕府幕府以前,日本的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商船遠到中國、朝鮮和東南亞各國。16世紀下半期,西方傳教士和商人到日本活動,以傳教士為先鋒的歐洲殖民勢力迅速向日本滲透,一些藩國通過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壯大了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勢力。德川幕府幕府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防止外來勢力的侵入和藩國勢力的發展,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幕府禁止日本人出海,只允許荷蘭等少數國家的商船在指定的地點從事有限的貿易。
請回答:
、 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在哪些方面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國內市場:幕藩管理體制 經濟政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等 政治地位:封建等級制度
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
材料五:《佩里登陸圖》
⑵ 隨著黑船事件后日本社會危機的加劇,對幕府統治不滿的階級或階層有哪些?
新興地主、商人、資本家和一些大名、中下級武士等
、 根據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治維新發生的歷史條件有哪些?
根本: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遭到德川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
外部:黑船事件開啟的西方殖民侵略加劇了日本社會的危機和變革。
前提:倒幕運動的勝利進展推動成立了明治新政府。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最迫切之事,在軍務方面……朝廷能在海陸軍方面稍做準備,主要以朝廷之兵務,開拓朝鮮之釜山港。
——明治維新領導人木戶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三 (1869年4—5月,諸藩均上表“奉還”版籍)7月25日,天皇批準各藩之“奉還”,卻不再授封,而任命各藩主為“藩知事”(共274人),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使之成為地方官。 ——《簡明日本近代史》
鞏
固
練
習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從材料一中你能獲得哪些重要歷史信息?
日本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的建設人才;政府投資興辦近代工業。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政府的什么意圖?其結果如何?
企圖侵略朝鮮。以武力強迫朝鮮簽訂不平等條約,最終吞并了朝鮮。
(3)材料三反映的措施及意義如何?
廢藩置縣消滅了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國內市場的形成。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佩里(率美國軍艦)在1853早進行的那次訪問是不受歡迎的,但過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許多潛在的盟友!L州和薩摩兩藩的領主終于領悟到,與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徑,是采用西方本身的軍事技術裝備。他們要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學習西方列強的秘密。……明治時代是日本西化的偉大年代。從此日本變成了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猍美]帕爾默·科爾頓《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從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巖倉使節團以考察各國的文物制度為使命,巡訪了歐美諸國,參觀調查了“工廠、火車、電線、金銀鑄造所”和制鐵所……大久保利通歸國后即就任了內務卿,積極推進殖產興業政策,使節團在西歐產業各部門調查研究的成果開始在日本生根開花。……明治七年一月開設的內務省,……在各地設立官營模范工場,推行振興國產化企業,扶持民業的政策。
——[日]安岡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維新時)改革的動力是西化!J阶匀蛔鳛殍F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改革軍事(后來采用普魯士模式),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 日本聘請的外國專家——在日本人的監督下——從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選擇就困難了!谑遣坏20年便出現一股反對極端西化、極端自由化的勢力!(他們)實際上是想制造一個新的以崇拜天皇為核心的國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請回答:
(1)材料一中,“許多潛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會中的哪些人?“長州和薩摩兩藩的領主一學習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倒幕派等主張學習西方的維新人士(或:在同西方經濟、文化接觸中的獲益者)。直接目的是富國強兵,振興日本民族,擺脫外來壓迫。
(2)根據材料二、三,提煉概括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學習西方的特點。
主要學習西方的軍事和工業技術,大力引進人才,實行殖產興業;有選擇、有側重地向西方不同國家學習;向西方學習的規模大、領域廣、起步快;直接吸收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未全盤西化,出現了分歧。
鞏
固
練
習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明治時代的日本西化給日本社會帶來的重要影響是什么。推動了日本的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改變了落后狀態,為日本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日本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緓x年江蘇高考31題】 由于國情不同,世界各國工業化的途徑是不盡相同的。請回答:
、僦赋16世紀以來的英國和19世紀中期以來的日本在工業發展的早期階段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以及政府所起的不同作用。(7分)
、诰驼饔枚,以日本為例結合史實加以說明,并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答案:①英國:通過(貴族地主)圈地運動和(銀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場主)海外貿易、殖民掠奪,為發展工業積累了資本。日本,通過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如征收統一的地稅,以及發動對外戰爭勒索賠款等,為發展工業積累了資本。
不同點:英國工業起步階段政府作用不大,主要靠私人投資;日本在工業起步時政府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谥饕穼崳赫顿Y、扶植私人企業、海外拓展。主要原因:由于市場挾小、費源不足、農業落后等原因,單靠私人資本無力發展新工業。(5分)
【xx年江蘇高考28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在《脫亞論》一文中說:“為今日計,我國不能再盲目等待鄰國達成文明開化,共同振興亞細亞,莫如與其脫離關系而與西洋文明共進退。支那(指中國)和朝鮮是日本的鄰邦,同他們打交道用不著特別客氣,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處理!覀內毡救艘x絕亞細亞東方的惡友!备芍I吉的觀點被稱為“脫亞入歐論”。
材料二 1890年日本首相在國會演說中聲稱,日本不僅要防衛國境線,而且要保衛國境線外的“利益線”。這一演說被認為是日本“大陸政策”確立的標志。
請回答:
、俑鶕牧弦唬赋龈芍I吉對亞洲鄰國持何種態度,主張對它們采取何種政策。②根據所學知識說明日本“大陸政策”的內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線”論對“大陸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鄹鶕鶎W知識分析日本出現“脫亞入歐論”和提出“大陸政策”的社會經濟原因。
28.(14分)①對亞洲鄰國持輕蔑態度。主張模仿歐美列強侵略亞洲鄰國。②以侵略中國為中心,把侵略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第一步,為侵略提供了借口。③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需要擴大國內外市場;由于國內封建殘余嚴重等原因,更加需要國外市場;這一目的難以通過經濟手段達到,更多依靠軍事手段。
明治維新 篇7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明治維新 篇8
第3課 明治維新
★課標要求
了解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ㄒ唬┲R與目標:
1、了解明治維新的四項措施:廢除舊體制、發展新經濟、倡導文明開化、建立新軍隊。
2、明確明治維新各項改革措施內容、特點及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通過分析圖表認識日本發展資本主義工業與英美等國的不同。
3、正確看待日本的文明開化,學習外來先進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4、對日本軍事改革對世界的影響進行問題探究。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符合時代潮流的改革對實現富國強兵具有深遠影響。
2、對待外來文化需要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難點:明治政府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措施及其特點。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是本單元的重點,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明治維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響。在政治上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經濟上動用政府力量大力推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化上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文化,并同時進行教育改革;軍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新式軍隊。本課內容豐富,建議學習時注意前后教材的聯系,以及同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和中國近代史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及要點:
〔新課導入〕采用講故事導入法:
一般國家的紙幣上,都是印著開國之父或歷史名君的頭像,但日本卻有些特別,在1 000日元的紙幣上,印著有日本“國民作家”之稱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xx年)穿西裝的頭像。夏目漱石的成名處女作是《我是貓》,這部長篇小說通過這只貓的眼睛,俯視日本當時的社會與20世紀所謂現代文明的大潮,并以連珠般的妙語警句極盡嬉笑怒罵,化嘲笑為利刃,直刺向“恃眾憑勢,胡作非為”的拜金主義。魯迅曾以“輕快灑脫,富于機智”評價該作品。日本最大面值的鈔票是萬元大鈔,上面印的頭像是穿和服的福澤諭吉(1834—19xx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維新派的精神領袖,也是“脫亞入歐”論的始作俑者。福澤諭吉為何要提出“脫亞入歐”論呢?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過渡】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為實現富國強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廢除了舊的封建體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
一、廢除舊體制:
1、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統治之后,各地藩國依然存在,并且擁有很大勢力,威脅著中央集權,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廢藩置縣,廢除藩國,設立3府72縣,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樣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項措施順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當然在廢藩過程中,對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優撫政策(如大名得到優厚補償,遷到東京居。淠康氖菫榱藴p少了改革的阻力。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會體制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著手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這樣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開始建立起來。
這里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債的形式逐步收回了華族和士族的俸祿和祿米。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其實質是利用國家力量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二、發展新經濟:
1、幣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
2、土地改革(1872年):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作用:土地所有權的確認和保護,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3、地稅改革(1873年):以土地價格為標準,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
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產興業:
。1)背景:殖產興業”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歐美國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內容:
、倮谜α恳M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同時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诖罅Ψ鲋埠捅Wo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具體措施:a.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
b.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
作用:a. 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企業。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b. 資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業,這構成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特征。
c. 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團等,奠定了他們后來發展為“財閥”的基礎。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時積極發展國內市場。(具體內容參見下節課的教學內容)
三、倡導“文明開化”:
【過渡】明治政府在推廣“殖產興業”政策時特別注意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以提高日本的生產力水平。但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和掌握這些技術,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即所謂“文明開化”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更多日本國民了解和認識西方文明
2、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表現: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小學為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必須上學。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自然科學的知識。
評價:(可參照教材“學思之窗”:如何評價“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
教育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強調效忠天皇,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現: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頭上的發結等。
問題:隨著學習西方高潮的到來,也出現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如:
、儆械娜酥鲝埲∠照Z,改用“文明”的英語。
、谠S多高級官員散布“脫亞入歐”論。
【備課資料1】“脫亞入歐”論
公元7、8世紀,日本曾模仿中國唐朝都城長安建造起奈良;19世紀中葉,隨著日本封閉的國門被美國人用炮艦打開,日本人也首次接觸到西方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從此,日本走上了學習西方的“脫亞入歐”之路。
福澤諭吉與“脫亞入歐”
福澤諭吉是明治時期第一個提出“脫亞入歐”口號的人,其理論核心就是倡導“全面西化”。
福澤諭吉生于日本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早年曾經游歷西洋,面對西方社會先進的生產力,“始驚”、“次醉”、“終狂”;貒蟮母芍I吉著書立說,向日本社會宣傳文明開化,先后出版了《勸學篇》和《文明論之概略》,主張國家不論大小,應一律平等,不能恃強凌弱,意圖通過宣傳文明開化,使日本擺脫列強欺辱,實現富國強兵和國家獨立。
1860年,福澤諭吉隨幕府官員乘船訪問美國。當這些腰佩武士刀、腳踏草鞋的日本使節走進飯店時,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買一寸見方的絨氈做錢包或煙盒,而美國人竟然把整塊絨氈鋪在地上,穿著皮鞋在上面走來走去。兩年后,福澤諭吉再次隨團遠赴歐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國。由于聽說外國食宿不便,他們隨船帶了幾百箱大米和幾十個鐵絲燈籠。可到了巴黎一看,他們住的旅館是五層樓,無數汽燈將室內外照得亮如白晝,飯廳里擺滿了山珍海味……百聞不如一見,通過考察醫院、銀行、郵政、兵制、議會等,福澤諭吉深刻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發達,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變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一文,稱“為今日計,我國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細亞,不如脫離其行列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之法,亦不能因其為鄰國而給予特別關照,唯有按西洋人對待彼等之法處理之!
“脫亞入歐”口號一經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圭臬,成為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列島上下喊得最響亮的口號。
“求知識于世界”
與當時其他國家一樣,國門一旦打開,日本迅速淪為了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開港僅半年,日本黃金就外流了100萬兩,國內經濟蕭條,民怨四起。
明治維新后,新政權提出“求知識于世界”,派遣“歐美使節團”出訪列強。這個代表團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正使,內閣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為副使,使團成員幾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門。這個代表團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試圖修改幕府末期以來對外締結的不平等條約;二是考察、研究“歐美諸洲開化最盛之國體,諸種法律、規則等實務”。此外,還要綜合研究各國陸海軍的律法、海關、軍械等一切“可予我國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巖倉使團離開橫濱,前往美國,一路顛簸,于次年1月15日抵達舊金山。隨后沿鐵路東進,在美國廣袤的國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達華盛頓。由于日、美雙方在修改條約的問題上各執一詞,巖倉使團在廢約問題上沒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離開了美國,跨海到歐洲去試著碰碰運氣。在隨后一年多時間里,使團又先后游歷了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俄國等國,但各國對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約要求也一口回絕。
雖然巖倉使團的修約任務沒有取得進展,但在學習歐美先進制度方面,卻獲益良多。在當時的“文明中樞國”英國,巖倉使團參觀了法院、監獄、學校、貿易公司、工廠、造船廠、鋼鐵廠;他們仔細觀摩了造紙器械、毛織品、絲織品、銀器、玻璃等;連煤礦、鹽場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過。他們每到一地,都看見當地設有大小工廠,黑煙沖天。這使他們認識到英國富強的原因是大力發展工業和海外貿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國內,就以英國為范本,提出了《有關殖產興業的建議》。
巖倉使團在剛剛完成統一的德國的收獲是最大的。這個收獲不僅是他們參觀了克虜伯工廠和西門子電機制造廠以及兵營、大學、博物館等,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國家發展模式。
1873年3月,剛剛完成統一重任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接見了來訪的日本使團。在招待宴會上,俾斯麥告訴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國,雖然都說要以禮儀相交,但那畢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實際上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這番話讓日本使團頓有醍醐灌頂之感。他們不僅認同了俾斯麥的強權政治說,同時也醉心于德國的發展模式,那就是由國家來主導工業發展。
“脫亞入歐”的最終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日本人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里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亮。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后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日俄戰爭后的十多年間,又進行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電力產業革命”,即“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上完成了“脫亞入歐”。一戰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與新老帝國主義國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備課資料2】鹿鳴館
鹿鳴館是日本明治維新后在東京建的一所類似于沙龍的會館,供改革西化后的達官貴人們聚會風雅的地方。由于來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棟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鳴館。
鹿鳴館建成于1883年(明治xx年),是由英國建筑師喬賽亞•康德設計建造的一座磚式二層洋樓,整體建筑呈意大利文藝復興式風格,兼有英國韻味。鹿鳴館名稱出自中國《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币饧从e會客之所。
1883年11月28日,外務卿(1885年12月實行內閣制后改稱外務大臣)井上馨與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鳴館開業典禮,參加開館儀式的各級官員、各國公使以及親王等許多顯貴和淑女共有大約1200多人。此后,鹿鳴館就成為日本上層人士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專門在鹿鳴館舉辦了有400人參加的大型化裝舞會,還在自己的官邸舉辦化裝舞會,將歐化之風推向高潮。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鹿鳴館時代”,把這時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鳴館外交”。
鹿鳴館落成后,井上馨還把以前成立的與外國人交際的機構挪到館內,命名為“東京俱樂部”。該俱樂部實行會員制,一般人不許入會,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間有勢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談只限于用英語,以彰顯俱樂部的國際性。在建造西洋風格的交際場所的同時,井上馨還指示實業界的頭面人物澀澤榮一耗資23萬,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國飯店,以表明日本人與歐美國民有著同樣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努力和影響下,日本上層社會吃西餐、穿西服、留分頭、跳交誼舞、蓋洋樓等歐化風潮風靡一時。更有甚者,日歐通婚也成了當時的一項倡議,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國地位和日本國民的素質。
然而,這種歐化政策并沒有改變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的歧視和壓迫。1886年10月24日,發生了“諾曼頓”號事件。英國貨輪“諾曼頓”號在紀州大島海面沉沒,船長和26名船員乘救生艇全部脫險,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經過英國的領事裁判,僅判處船長禁錮3個月,對日本乘客分文未賠。而井上馨的修改條約草案僅在名義上廢除治外法權,方案公布后,輿論嘩然。在群眾和部分官員的反對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約交涉無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辭職。
鹿鳴館后來幾經轉賣,于1940年拆毀,曾是“文明開化”殿堂的鹿鳴館,至此銷聲匿跡。
三、建立新軍隊:
1、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武士特權,建立常備軍;
富國強兵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目標,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國家軍事國防力量。而為增強這個力量就必須取消舊的軍制,建立新的軍制。1873年,明治政府頒布《征兵令》。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為了確保這支常備軍的實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并設立現代化軍工企業,仿制先進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2、武士道教育:
【備課資料3】日本的武士道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鐮倉幕府,后經江戶時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還是倡導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的。但武士道作為封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東西而不是它的真諦,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 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為推行侵略擴張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勵士氣,鞏固軍隊,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錮和統一國民的思想,為此,他們開足宣傳工具的馬力,打著“拯救日本”的幌子,強行灌輸“皇國論”、“大和魂”、“為天皇盡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來就是武士爭雄天下,崇尚殺戮的非人道倫理觀,把軍刀當作勇敢與地位的象征。特別是“武士道,就是對死的覺悟”,這種思維方式與狹隘民族主義和擴張政策相結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發揮到極端,變為虐殺狂和自虐狂。
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的。因為櫻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首先,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二其次是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后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為――切腹。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后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至于為什么選擇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采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合作探究】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軍隊“新”在哪里?與英美等國軍隊有何不同?
新組建的這支日本軍隊與英、美等國不同之處在于:①它由軍部指揮。軍部只向天皇負責,稱為“皇軍”,不受內閣干涉。1878年發布的“軍人訓誡”第一條就要求軍人把天皇當作“神”來崇拜。②所有的軍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來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規范,它強調“忠君”、 “尚武”等精神。這一切都決定這支軍隊從開始就保留了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教學小結:
本節課主要從四個方面歸納了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即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教育改革;軍事改革,富國強兵。教師尤其要向學生強調,明治維新采取的各項措施是逐步實施的,即從1868年開始逐年通過頒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對于明治維新的內容可用下表作一小結:
項目 主要內容 評價
政治:
破舊立新 (1)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四民平等”; 日本封建割據局面徹底結束,真正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和統一的國內市場。
經濟:
殖產興業 (1)幣制改革:日元為全國唯一貨幣;
(2)土地改革: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3)地稅改革:征收土地稅,以貨幣稅代替實物稅;
(4)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推動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資本主義新經濟。
軍事:
富國強兵 (1)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
(2)武士道教育。 新式軍隊的建立對于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文化:
文明開化 (1)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讓日本國民了解和認識西方文明;
。2)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3)生活習俗大力推行西化。 促使日本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但也出現了過于追逐西方文明、崇洋媚外的不良傾向。
★問題解答:
⊙本課測評:
1、用最簡潔的名詞概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提示: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教育改革;軍事改革,富國強兵。
2、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與英國工業革命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英國工業革命是本國生產力的自然發展。日本發展工業的進程則是在外侵當前,變革圖強的結果,而且,日本發展工業之際,英國等國已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了趕上發達國家,日本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同時,吸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具體表現為:①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創辦工廠,建設交通通訊事業。英國工業革命主要技術都是自己研發的。②日本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力扶持和保護,而英國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場,而英國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開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學習延伸:
。裕
明治維新 篇9
第八單元 明治維新
課標內容要求: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知識要點:
一、歷史條件:
1、國際背景:
2、從鎖國走向開國的日本
(1)鎖國時期的日本:
政治:幕府統治、等級制度、矛盾尖銳
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對外:鎖國政策
(2)被迫開國的日本
黑船事件,簽訂不平等條約
影響:消極:社會危機加。环e極:刺激資本主義發展
3、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背景:民族危機加劇,幕府妥協退讓、恐怖鎮壓
主要參加者:中下級武士
。2)倒幕運動興起
原因:尊王攘夷運動失敗;改革現狀,實現富國強兵
國內形勢: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風起云涌
準備工作:增強經濟、軍事力量;建立根據地;聯絡其他藩國;密切同英國關系;獲得天丘支持
結果:“大政奉還”
。3)戊辰戰爭
原因: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國家領導權
過程:京都政變—鳥羽、伏見戰役—討伐幕府
結果:幕府統治被推翻
二、明治維新:
1、政治(廢除舊體制)廢除舊體制
(1)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廢藩置縣”,各藩大名遷居東京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建立新的社會體制
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稱武士改稱“士族”;平民;廢除武士佩刀和“格殺勿論”的特權
2、經濟(發展新經濟):
改革幣制、土地制度、地稅;推行“殖產興業”;拓展海內外市場
作用:
、倮诮洕l展
②確認土地私有,促進農業發展
③農村經濟發展,國家財政收入提高
④發展了資本主義新經濟
、葜С至速Y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3、文化(文明開化):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
進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體制
社會生活習俗“西化”
4、軍事(建立新軍隊):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改進軍事裝備;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指揮人才
結果:建立起一支現代化軍隊
特點:地位特殊,效忠天皇,富有軍國主義思想
5、改革的擴展:1889年日本憲法制定,確立二元君主立憲制
原因:自由民權運動 農民暴動
內容:天皇專制 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 設立內閣和樞密院
評價:局限性;濃厚的封建性
積極性;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三、歷史地位:
1、使日本成為近代亞洲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
2、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
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表現:經濟發達 軍隊加強
影響:廢除不平等條約,贏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善
3、踏上對外擴張之路
原因:經濟、軍事實力增長、軍國主義傳統
表現:侵略琉球、侵略中國臺灣、侵略朝鮮、侵略中國
明治維新 篇10
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倒幕前日本封建統治階級 西方列強的入侵 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內容、性質、評價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 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西方列強的入侵,造成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
② 由于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后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明治維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
難點: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授、啟發、討論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
教學過程 :
1、復習提問:日本是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標志是什么?12世紀末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2、導入 新課:大化改新后,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此后,幕府統治日本長達600多年,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那么幕府統治為什么被推翻?之后明治天皇進行了哪些改革?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3、講授新課: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思考:倒幕前日本政治、經濟狀況如何?
師生分析
1、19世紀中期,日本處在什么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仍是一個什么的國家?(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哪些人(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卻掌握在誰?(將軍)
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商人、高利貸者、新興地主等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一些大名、武士也對幕府統治不滿,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武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等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了倒幕派,積極開展武裝推翻幕府的活動。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以他的名義對幕府宣戰,1868年,倒幕軍隊在哪兩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伏見、鳥羽戰役),一舉推翻了幕府統治。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維新
提問:① 明治維新開始的時間、性質是什么?
、 明治維新有哪些內容?
③ 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學生看書回答后,教師分析強調: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消除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創辦近代企業,引進西方技術。
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軍事方面——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
教育習俗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
4、如何評價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這次改革不徹底,因為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階級的代表—武士集團手中,必然與封建勢力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為了趕超列強,日本實行軍國主義,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通過討論“如何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討論: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么成功?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么失?
學生討論,并發表個人見解,提高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明治維新是倒幕派利用廣大人民的力量,打敗幕府建立新政府后實現的,因此成功了。它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戊戌變法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不觸動清朝反動統治的前提下,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因而失敗了。
布置作業
填空:1、 、 、 、 構成日本封建統治階級,實權掌握在 手中。
2、最早入侵日本的國家是 。
3、 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 性質的改革。
簡答: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
附:板書設計
第17課 日本明治維新
一、幕府的封建統治
1、封建統治階級:天皇、將軍、大名、武士
2、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改變現狀
3、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
二、武裝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2、幕府統治被推翻
1868年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內容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軍事方面:
教育習俗方面:
4、評價明治維新
A 積極性:走上了…… 擺脫了……
B 消極性:保留了…… 走上了……
明治維新 篇11
第15課 明治維新
課標要求:
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本課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歷史地位
本課難點: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一、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
1.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國內危機:――社會現狀與國內矛盾的產生
①政治:士農工商的等級 身分制(19世紀以后,社會 各階層對幕府統治強烈不滿,尤其下級武士,迫切希望改變現狀。政治上四民不等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實權在將軍手中,政府設在江戶(東京);天皇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廷設在京都。)
① 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制約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的充分發展
、 外 交:閉關鎖國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 矛盾: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中)下級武士不滿幕府統治,希望改變現狀
2.黑船事件引發的民族危機使:——民族危機的出現與社會應對
危機:
、賴T被打開——1853年美國培里艦隊(黑船事件 )
②不平等條約與主權遭破壞(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等)
應對:
①下級武士中的有志之士探尋救亡圖存之策
、谀桓S持統治的鎮壓、禁閉等政策激化了矛盾
3.、改革條件的日趨成熟:到19世紀中期
①獨立改革派的形成及變革社會政策的調整
②武裝倒幕的成功
、邸段鍡l誓文》施政綱領的頒布。
二、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
(一)目的: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發展資本主義。
(二)特點:“破舊”和“立新”
(三)內容:
1、政治:廢除舊體制,加強中央集權
(1)廢藩置縣:廢除了藩國,設置都、 道、府、縣,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轄之下。
(2)廢除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級身份制和武士階層特權。
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為進一步推行改革,富國強兵奠定了基礎。
2、經濟: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
。1)土地改革: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
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但造成國內市場狹小。
。2)殖產興業
殖產興業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 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并 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持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a、重點:軍事、重工業
b、 交通運輸和通訊業
c、出國訪問
d、創辦國營民用企業,扶持私人資本主義企業
e、注意培養人才
為日本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日本掀起了工業革命的熱潮,僅用30年時間,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3、文教:文明開化 ,發展近代教育
(1)教育:確定“國民皆學”方針
a、改革教育內容:儒學——自然科學
明治時期 ,日本確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則,既要培養學生具有日本舊的忠君愛國思想,同時又要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
b、建立近代教育體制:小學、中學、大學
打破了等級制度,培養了大量人才。
。2)思想:傳播啟蒙思想( 福澤渝吉 、新聞出版 )
(3)社會生活各方面:西化
4、政體: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
。1)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不滿藩閥專制,掀起自由民權運動。
。2)內容:
(3)影響:初步建立君主立憲制形式的資產階級國家體制。
。4)實質:專制主義統治
5、軍事:建立軍隊,為對外擴張創造條件
(1)軍事上創辦軍火工業,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皇軍)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忠氣節、 正禮儀、尚武勇、重信義、崇儉樸
。3)設立軍事院校
擺脫了西 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走上了獨立富強道路,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的行列,19xx年廢除了全部不平等條約,并走上對外擴張道路。
三.明治 維新的評價
(一)明治維新的性質: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明 治維新結束了幕藩的封建統治,是日本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 社會的轉折點。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使象中國一樣淪為半殖民地的日本維護了民族的獨立,并最終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也使日本進入了近代先進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所 以說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ǘ┟髦 維新的意義
1、對日本:
1)政治:結束封建割據狀態,建立起亞洲第 一個立憲國家,走上了獨立富強的道路。
2)經濟:改變封建落后狀況,走上了近代化(資本主義) 道路 ,迅速成為先進工業國。
3)文化:傳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2、對亞洲:
明治維新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 后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國家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ㄈ┟髦尉S新的局限:
1.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
2.政治: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
3.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4.影響:爭奪的野心和軍國主義傳統結合推動日本加入侵略的行 列,給亞洲國家帶來災難,改革的局限導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ㄋ模19世紀中期,許多遭受到歐美國家侵略的亞非拉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東亞的日本卻脫穎而出,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也成為第一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國家。
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內部條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
2)準備過程 :倒幕派實力較強。有自己的武裝,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強藩的支持。
3)內容:制定和實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學的傳播與影響
2、外部條件:日本又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明治維新時,世界處在自由競爭 資本主義時期,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來,西方列強侵略矛頭主要指向中國,加上亞洲民族運動的興起,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牽制了西方列強的勢力,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注:思考題:19世紀60年代,日本和俄國都進行了對本國有重大影響的改革。你能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兩者的異同嗎?
1、相同點:
背景 :都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要求;都面臨著統治危機而被迫進行改革。
方 式:都由統治者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性質:資產階級 性質的改革
結果: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影響:a、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b、都有大量封建殘余勢力
c、都在改革后對外侵略擴張
2、不同點:
領導:日本先武裝倒幕,推翻幕府統治后由明治政府實行改革。俄國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簽署廢奴法令而進行。
內容:日本以各種法令,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廢除禁止買賣土地等方式進行;俄國則以解放農奴,贖買份地方式進行。
思考題:比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 法一成 一敗的原因
1.國內背景:明 治維新:列強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陷于極端孤立地位。戊戌變法:清政府對內依靠漢族官僚地主,對外妥協退讓,共同絞殺人民革命,守 舊勢力很強大。
2.國際環境:明治維新:世界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戊戌變法: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并開始瓜分中國。
3.領導者:明治維新: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他們懂得斗爭策略,建立了軍隊和基地,分階段完成了清掃敵對舊勢力的任務,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戊戌變法由資產階級傾向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領導.力量脆弱,僅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參加者:明治維新:反幕府的強藩、廣大農民和市民、商人、手工業者。戊戌變法: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聯合少數官僚。
5.變法阻力:幕府將軍對日本全國控制的程度很弱,在幕府封建營壘中,一些藩王和武士不滿幕府統治,后來成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國的封建勢力比日本的封建勢力強大的多。中國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穩定性,對社會變革的阻力比較大。
明治維新 篇12
第八單元 明治維新 學案
【雙基梳理】
●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
(1)幕府統治危機加劇,階級矛盾和民族矛 盾加深。
(2)幕府高壓政策激化了社會的內部矛盾,有志之士通過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機的希 望破滅。
(3)條件:武裝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條件的成熟。
2、目的:鞏固天皇新政權,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
3、內容:
(1)政治:①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②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③實行政治體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日本的政體形式 是君主立憲制。
(2)經濟:①改革幣制,以日元為唯一貨幣。②實行 土地改革,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③實行地稅改革,征收土地稅,以貨幣支付。④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⑤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⑤重視科技和人才。
(3)文教:①大力倡導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即“文明開化”。②改革教育制度,確定了國民皆學的方針。③介紹西學,掀起了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④改變社會習俗,提倡衣食住行的西化。
(4)軍事: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一支常備軍,進行武士道教育,創辦軍事院校。
4、結果: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后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5、影響:
(1)積極:①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②政治: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確立近代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開始民主化。③經濟: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④軍事上:建立了 一支現代化軍 隊,并不斷得到加強。⑤國際地位:日本完全廢除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并逐漸成為強國。
(2)局限:①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②走上對外擴張之路,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3)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第八單元 明治維新
【課堂鞏固】
。▁x年山東卷)(10分)
維新派的目標正是我們的目標,他們的計劃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實際扣操之過急。然而,距今大約三十年以前,絕大多數局外人不也是這樣評論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不是掃除了日本的舊秩序嗎?不打破雞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雞蛋卷
——《泰晤士報》主編姬樂爾致該報駐北京 記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中“不打破雞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雞蛋卷”的含義是什么?(2分)戊戌變法未能“打破雞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為了“打破雞蛋”,明清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課后提高】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大約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島國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成為唯一一個擠入帝國列強行列 ,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過殖民地的亞洲國家。
——《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二 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產興業計劃,政府直接從西方拿來了法國式的繅絲場、德國式的礦山冶煉廠,英國式的軍工廠。除了購買機械,政府還聘請了大量國外技師。
——《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三 迅速向工業化邁進的日本,在學習先進技術的同時,也開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歷取代了農歷,元旦取代了春節;天皇帶頭吃起了牛肉,官員們穿上了燕尾服; 理發館的生意開始忙碌起來,男人們剪掉發髻,修剪成西式短發。有一首打油詩這樣形容:“敲敲短發蓬松的天靈蓋,文明開化的聲音就響起來”
——《大國崛起 》解說詞
材料四與此同時,日本實行了果子醬政治改革,以便至少為自己提供議會制政體這種裝飾品。首先成立 了內閣和樞密院,然后,按正式儀式于1889年頒布了憲法。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依據材料一,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和成果。
(2)材料二、三、四分別在哪些方面促進了日本的近代化進程?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三幅圖片與日本明治維新具有重要的聯系。
材料二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麄儸F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v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 膽小將一無所獲。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據材料一,圖1、圖2、圖3之間有何關系?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2)綜合上列圖文材料,說明“明治維新”對日本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課堂鞏固】
(1)含義:必須改變舊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須除舊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ɑ颉懊褡遒Y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封建勢力強大。
(2)改革措施: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廢除 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實現四民平等。
【課后提高】
。1)原因:西方列強入侵。成果:擺脫民族壓迫,實現現代化,成為亞洲強國。
。2)經濟上實行“殖產興業”,實現經濟上的現代化;推行文明開化政策,實現了思想觀念上的變革;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實行了政治民主化。
【課后提高】
(1)18 53年,美國軍艦對日本迫使日本開閉關已久的大門。面對民族生存危機,日本有志之士萌生 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在推翻幕府統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學習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竭力推行軍國主義,對鄰國大肆侵略擴張。
。2)明治維新后,日本逐步成為亞洲強國;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義、軍國主義因素,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 篇13
第3課 明治維新
優化訓練
基礎鞏固
1.明治維新政治改革的出發點在于
a.建立天皇的專制統治 b.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c.廢除舊的封建體制 d.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舊文化
2.“四民平等”中的四民是指
、倩首 ②華族 ③士族 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明治維新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a.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b.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促進工業化
c.由國家興辦軍事工業和重工業
d.修建鐵路,開辦工廠,發展外貿
4.19世紀80年代后,日本私人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原因有
、僬姆鲋 ②政府“示范”企業的影響 ③追求利潤 ④廣闊海外市場的刺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19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被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私人資本家的國有企業不包括
a.煤礦 b.紡織廠 c.造船廠 d.鐵路
6.日本建立起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是在
a.19世紀70年代
b.19世紀80年代
c.19世紀90年代
d.20世紀初
強化提高
7.日本某藩知事到任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稱縣知事,此事發生的時間與下列哪一個事件相同
a.《征兵令》的頒布 b.改革幣制
c.地稅改革 d.日本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
8.明治政府的哪些措施為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礎
、購U藩置縣,中央直接管轄地方
、趶U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
、廴∠饨ǖ燃壣矸葜
④取消武士階級的特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1868年,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條誓文”指出要“破歷來之陋習”。以下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符合這一誓文的有
、購U藩置縣
、趶U除封建等級制度
、鄰U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芗羧ノ涫款^上的發結,解除腰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1872年日本政府發布告諭:“茍有國則有兵備,有兵備則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边@最能說明
a.日本實行征兵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來教育熏染軍隊
c.日本實行募兵制
d.日本積極準備對外擴張
課外延伸
11.閱讀下列材料
請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張是什么?材料三、四對待外國文明的態度是什么?明治政府是這樣實踐材料三、四中的主張的?
。2)材料二的觀點比材料一有何進步?
。3)材料三、四的思想對材料二有何進步和發展?
12.閱讀圖片和文字
請回答:日本明治政府為什么派使團出訪歐美?使團回國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日本社會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
高考猜想
13.(xx年綿陽模擬)閱讀下列幾則發布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法律文件:
材料一 農民還有權贖買他們所居住的房屋,并在獲得地主同意后,購買分配給他們長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屬地作為私產。農民這樣地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成為私產后……(他 們)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
——沙皇1861年俄歷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 茲為改正地稅,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一律作廢;并規定地契調查完畢后,按土地價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為地稅。改正辦法應按附件所列條例辦理之(附件《地稅改正條例》規定:地稅改正既經施行后,賦稅之征收悉按土地價格……地稅改正后,土地價格有因土地買賣而生增減。)
——日本《太政官第272號布告))(1873年)
請回答:
(1)說明當時在生產方式方面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2)結合俄、日兩國各自的社會狀況,分析各國土地政策。
(3)簡要分析上述兩種土地政策的出發點及在性質方面的相同點。
14.學術界一般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些學者主張:“明治維新”應理解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學者則提出“明治中興的理解”。
請回答:
。1)你認為其中哪一種觀點更合理?為什么?
(2)請說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可以理解之處。
參考答案
基礎提高
1.b 明治維新對封建國家進行改造,廢除舊體制,確立新體制,出發點在于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d 該題意在考查考生歸類綜合、合并同類項、排列組合的復合選擇能力。
3.b 本題考查明治維新發展經濟的突出措施。a項是前提,為工業化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保障,c、d兩項屬于b項內容的具體化。
4.d ④不正確,在19世紀80年代,日本沒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5.d鐵路仍是國營全業,沒有轉讓。
6.c 考查對歷史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
強化提高
7.b 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題干事件指的是“廢藩置縣”,發生在1871年,《征兵令》頒布是在1873年,改革幣制是在]871年,地稅改革是在1873年,日本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是在1872年,解題關鍵是熟悉事件發生時間。
8.a 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及知識遷移能力。注意題干中的限制“奠定基礎”。①消除了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礎;②為國家的工業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③①分別為以后文化教育和軍事改革奠定了基礎。
9.c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和識記史實的能力。①②③④分別從政治、經濟方面“破歷來之陋習”。
10.a 本題屬于材料式選擇題,閱讀分析材料,抓住關鍵詞“有國則有兵備”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即可作出判斷。
課外延伸
11.【解析】本題以日本的閉關與開放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題注意讀懂材料一的中心內容:反對通商。材料三、四都是主張學習西方且結合本國實際。第(2)題抓住材料二的中心:對閉關鎖國進行批判。第(3)題應抓住材料三中“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及材料四中“當取則取,當舍則舍”等信息。
答案:
(1)主張:閉關自守,反對與外國通商。態度:學習西方文明應結合本國實際,不應全盤西化。實踐:明治政府倡導“文明開化”,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按照歐美國家的模式,進行教育改革;建立一支常備軍等;在生活習俗方面,也大力推進西化。
(2)進步:批判了閉關鎖國,主張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工商業,順應了時代潮流,具有時代進步性。
(3)繼承和發展:繼承了開放政策,又進一步指出應自己走出去,擇西洋文明為我所用。
12.【解析】 明治維新改革主要是向西方、歐美考習,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全方位地學習。為什么學習西方?怎樣學習?學習的結果如何?要依次西答,但要注意結果和影響只涉及積極方面。
答案:
原因:歐美國家社會制度先進,工業發達;考察學習、發展資本主義。
措施: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資本主工商業;修建鐵路、興辦郵局、電報、電話;推行“文明開化”政策;仿照歐美,發展新式軍隊。
積極影響: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逐步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日本成為亞洲強國。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所給材料雖然是幾則發布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法律文件,實際上反映的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各國改革和革命浪潮興起,走資本主義道路已成時代的主旋律這一社會現狀。在這一背景下,俄、日兩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采取措施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以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第(1)題比較簡單,只要聯想起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改革的興起,就會得出正確答案;卮鸬(2)題時,只要正確理解“社會狀況”這一概念,知道“社會狀況”是從政治、經濟等方面作答,就不難了。第(3)題難度稍大一點的是“性質方面的相同點”,相同點都是資本主義性質。
答案:
。1)世界歷史發展總趨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先進的,在世界逐漸居于統治地位。
(2)各國土地政策
①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生產落后于西歐;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使俄國國內社會矛盾激化。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廢除農奴制,農奴可贖。
②日本:領主經濟開始瓦解,新興地主出現并發展起來;倒幕運動勝利,明治維新全面展開。明治政府改正地稅,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與封建貢納制度,確認新興地主的土地所有權;開始確立適應于資本主義發展的近代土地制度。
(3)出發點相同:都是適應近代化需要,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性質: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俄、日兩國的改革較多地保留了封建殘余。
14.【解析】 本題在上海試題中屬于簡答題,即把主要論據寫出即可,但所蘊涵的能力考查傾向卻并不因此遜色。本題中,首先要確定一種觀點,并加以論證,這涉及再現歷史知識、概括歷史事實、把握維新前后的階段特征等能力。其次在回答“另外兩種觀點的可以理解之處”時,不僅要理解“可以理解之處”的命題意圖是指出另外兩種觀點的根據,而且要知道所謂“改革”“革命”“中興”的本義,以此作為尋找根據的指南。對題目的分析遠勝于對知識的掌握,從而更能考查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是本題最為難得的地方。
答案:
(1)“改革”說:“明治維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2)“革命”說:“明治維新”是在武裝倒幕前提下進行的,它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地主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爸信d”說:維新前,日本遭外來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維新后,天皇掌握朝政,促進了經濟發展,維護了民族獨立。
明治維新 篇14
劉春平 2005年5月10日(一)教學目的:1.基礎知識目標: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改革力量的出現;美國首先打開日本的大門;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維新2.思想教育目標:①國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②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資階改革運動,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3.能力培養目標:①分析倒幕運動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從生產關系變化入手,正確認識新舊社會交替時階級關系變動的科學方法。②論述明治維新對日本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既有重點又能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二)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2.難點: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引起的日本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三)教學時數:1課時(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法,投影儀(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古代史部分,我們曾經講過:1192年,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導入 新課]統治日本將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呢?[講授新課]一、倒幕前的日本(板)19C中期,日本還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延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國土地的1/4,將軍以下有大名,全國共有260個,大名的領地叫藩,為了加強對大名的控制,規定大名須隔年到江戶參觀,侍奉將軍一年,妻子兒女留作人質,常住江戶。將軍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國有200萬人左右,所以說:“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統治階級。占日本人口80%的是農民,幕府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德川幕府主張將農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讓他們困難,也不要讓他們自由,就是對農民的慈祥”。農民世世代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終年辛苦,卻要將收獲物的一半以上交給封建領主,還要擔負名目繁多的苛稅和徭役。統治者公然聲言:“農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這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另外,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也受到幕府的歧視和壓制。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在日本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當時全國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場雇工達一百多人,大 阪、京都等城市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還在農村把農民抵押而過期無力贖取的土地據為己有,并召幕農民開墾土地,成為新興地主。由于封建經濟的衰敗,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開始經商?傊倘恕①Y本家和新興地主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他們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權,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資產階級化,由原先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了反對幕府的一支力量?梢姡饨ǖ哪桓殉蔀槿毡旧鐣谋娛钢牧恕H毡境藘葢n,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請示,可以隨意擊沉一切有登陸日本企圖的外國戰艦。19C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同學們思考一下,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強也敲響了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不滿。內因和外因結合,造成了幕府統治危機的總爆發。二、倒幕運動(板)早在1837年,下級武士出身的大鹽平八朗,在大阪發動武裝起義,反對幕府的暴政,有幾百人參加。盡管在一天之內被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成為打倒幕府統治的一個信號。從60年代中開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爭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級武士,迅速擴大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倒幕的主要力量。1867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延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政策略,辭去將軍的職務,“奉還大政”于天皇,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卷土重來。1868年初,德川慶喜潛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結兵力,待機反撲,于是一場公開的內戰爆發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一帶,倒幕軍與政府軍展開了決戰。這場戰役,幕府軍隊全線潰敗,倒幕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倒幕軍乘勝追擊,直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往東京,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三、明治維新(板)(P161大字)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開始實行的一場資階改革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打破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②在經濟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際上是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由于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資階的代表武士集團的手中,作為幕府統治的支柱,他們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地主資階專政。同時,也由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較晚,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強迫日本的地主資產階級特別狂熱地運用對外侵略、掠奪和殺戳的血腥手段,來補充本國財政資本的不足。[鞏固小結]本節課主要掌握一主題三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指:產生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因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明治維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民族危機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又是地主資階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幕府統治、建立新政府而實現的。明治維新不僅使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擺脫了民族危機,很快成為亞洲的強國。(六)板書設計 第20課 明治維新一、倒幕前的日本二、倒幕運動 伏見、鳥羽戰役三、明治維新1.內容2.影響(七)作業 :P163練習 教案 永勝中學:劉春平 2005年5月10日
明治維新 篇15
日本明治維新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2">標綱釋讀
課標要求
高考命題分析1、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12">3、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1、簡述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 2、剖析明治維新的基本內容。 3、舉例說明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結合史實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網觀全局
主
要
內
容
明
治
維
新
發展新經濟
廢除舊體制
倡導“文明開化”
確立君主立憲制
建立新軍隊
資本主義發展
閉關鎖國政策
等級制度森嚴
幕府統治危機
黑船事件
倒幕運動
尊王攘夷
民族危機
崛起為東方強國
不平等條約
踏上對外擴張道路
考點釋讀與探究 考點一、明治維新的背景 【知識梳理】1、19世紀中期,日本德川幕府統治面臨內外危機 (1)內部危機:日本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開始動搖① 萌芽出現并不斷發展。②一些 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 (2)民族危機:1853年 后,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機。 2、政治前提:1868年, 運動成功, 政府的成立。
【特別提示1】倒幕運動的結束,為日本開展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特別提示2】中下級武士雖然擔負了民主革命的任務,但并沒有演化為資產階級。
【對點訓練1】明治維新前,日本倒幕派代表久坂玄瑞說:(推翻幕府)“諸侯終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糾合舉義之外,別無他策!蔽闹小安菝е臼俊钡暮诵牧α渴牵 )
a.農民 b.新興地主 c.高利貸商人 d.下級武士 考點二、概述基本內容 【知識梳理】1、政治改革(1)加強中央集權: ①取消幕府的 ,逐步收回各藩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 ② “ ”:各縣由中央政府官員直接進行管理。 (2)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宣布“ ”,廢除武士特權。
。3)建立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
、1885年,日本實行 。 ②1889年頒布《 》,宣布日本實行 制。
a.主要內容:
a.宣稱“ 神圣不可侵犯 ”。
b.規定日本國民稱 ,他們享有 范圍內的自由。
c.規定日本議會分為 和眾議院,議會的權力很有限。 d.規定設立內閣和 , 是行政機關,只對 負責; 是天皇的最高顧問,實際上成為國家最高 機關。 b.評價:a.形式上確立 的國家體制; b.標志著日本 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 c.鞏固了日本近代 ; d.具有濃厚的 。
2、發展新經濟
(1)幣制改革:以 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的貨幣。
。2)土地制度改革:廢除了 土地所有制,確認 ,允許土地買賣。
。3)地稅改革:
a.具體措施: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 ,新土地稅以 支付。
b.作用:促進農村的 商品經濟 發展;為國家的 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財政保障。
(4)推行“ ”政策,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
a.具體措施
a.建立近代企業:從西方國家引進技術、設備和人才,建立“ ”企業。
b.加緊建設近代 事業,為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c.扶植和保護 發展:除鐵路和 以外,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 給一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資本家。
3、倡導“文明開化”
。1)含義:大力倡導學習西方 。
(2)具體措施
、倥汕擦魧W生到歐美國家,翻譯西方著作。
、诜滦W美國家的模式進行教育改革,建立 。
、弁七M生活習俗 。
4、建立新軍隊:
、1873年開始實行 。
②日本軍隊稱為“皇軍”,接受 教育,要求必須效忠 ;它只向天皇負責,不受 干預。
【特別提示1】注意歸納明治維新的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破舊”,通過“廢藩置縣”廢除了封建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通過實行新的身份制,實行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二是“立新”,主要有“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文明開化”吸收西方文化。
【特別提示2】應注意分析上述措施的資本主義性質,理解明治維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締栴}探究1】如何認識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學習和引進西方文明問題。(提示:從舉措、特點、啟示思考)
【問題探究2】如何理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多樣性?
【問題探究3】英、法、俄、日在發展資本主義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土地問題和工業發展的資本問題的?
【對點訓練1】某班同學在學習明治維新“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措施時出現爭論。以下是一些同學對這一措施作用的認識,其中正確的是( ) ①加強中央集權,成為現代化重要前提 ②廢除封建專制,開啟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強化君主專制,不利于現代化的推進 ④消滅封建割據,實現民族國家的統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對點訓練2】下列關于明治維新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承認土地私有制,使農民得到土地 ②禁止土地買賣,維護農民利益 ③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制度 ④有利于日本農業生產的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對點訓練3】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認識到“好事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獨立之氣勢,養成百事依賴政府之風習”,“其弊害大不可測”,進而采取的措施是( )a.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 b.整頓財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資環境
c.建立“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 d.將大量的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 【對點訓練4】在現代化進程中,各國對土地所有制的處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有的廢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別對應這兩種方式的是( )a.圈地運動/明治維新 b.明治維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運動
【對點訓練5】在1889年《日本帝國憲法》的下列規定中,具有封建性特點的是 ( )
a.萬世一系的天皇總攬統治權 b.天皇不得以詔令改變法律
c.天皇是軍隊的統帥 d.臣民在“法律范圍內”享有基本人權 考點三、分析明治維新的地位和作用 【知識梳理】
1.崛起為東方強國
。1)19世紀90年代初,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 ,成為 亞洲 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軍事實力增強:日本建立了一支 的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
(3)國際地位提高:獲得國家主權的 和完整,并逐步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一員。
2.踏上對外擴張之路 【特別提示】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經過明治維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締栴}探究1】史學界一般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改革運動;部分學者認為明治維新是一次“明治革命”;也有一些學者提出明治維新其實就是“明治中興”。以上有關明治維新的三種觀點中,你最支持哪一種?說明理由。(4分)并請簡要闡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合理之處。(6分)【問題探究2】結合史實說明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問題探究3】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有何異同?兩次改革運動為什么出現不同的結局?【對點訓練】有人說“日本近年來奇跡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近毀滅性的失敗,都孕育在明治維新中”。對此話最正確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維新而走向富強 b.明治維新使日本在富強中走向戰爭 c.日本因明治維新而走向戰爭 d.明治維新使日本在戰爭中走向富強
明治維新 篇16
。ㄒ唬┙虒W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改革力量的出現;美國首先打開日本的大門;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維新
2.思想教育目標:
、賴鴥荣Y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倒幕運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
②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資階改革運動,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3.能力培養目標:
、俜治龅鼓贿\動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幫助學生掌握從生產關系變化入手,正確認識新舊社會交替時階級關系變動的科學方法。
②論述明治維新對日本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既有重點又能全面地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ǘ┙虒W重點,難點:
1.重點: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
2.難點: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引起的日本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對明治維新的評價
。ㄈ┙虒W時數:1課時
。ㄋ模┙虒W方法與手段:講述法,投影儀
。ㄎ澹┙虒W過程 :
[復習提問]日本和我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古代史部分,我們曾經講過:1192年,日本進入了什么時期?
[導入 新課]統治日本將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終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呢?
[講授新課]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還處在封建社會末期,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朝延設在京都,但實權掌握在將軍德川慶喜手中,將軍的政府設在江戶(今天的東京),稱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國土地的1/4,將軍以下有大名,全國共有260個,大名的領地叫藩,為了加強對大名的控制,規定大名須隔年到江戶參觀,侍奉將軍一年,妻子兒女留作人質,常住江戶。將軍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國有200萬人左右,所以說:“天皇,將軍,大名,武士”構成了日本的統治階級。
占日本人口80%的是農民,幕府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德川幕府主張將農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讓他們困難,也不要讓他們自由,就是對農民的慈祥”。農民世世代代被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終年辛苦,卻要將收獲物的一半以上交給封建領主,還要擔負名目繁多的苛稅和徭役。統治者公然聲言:“農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這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另外,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屬于封建等級的下層,也受到幕府的歧視和壓制。
這一時期,商品經濟在日本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封建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當時全國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場雇工達一百多人,大 阪、京都等城市成為商業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還在農村把農民抵押而過期無力贖取的土地據為己有,并召幕農民開墾土地,成為新興地主。由于封建經濟的衰敗,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開始經商?傊,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力量,他們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權,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資產階級化,由原先封建統治的支柱變成了反對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見,封建的幕府已成為日本社會的眾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內憂,還有外患。長期以來,統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鎖國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請示,可以隨意擊沉一切有登陸日本企圖的外國戰艦。19C中葉,西方列強打開亞洲許多國家的大門,中國首當其沖地遭到資本主義的侵略。同學們思考一下,1840年,中國發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強也敲響了日本的大門。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第二年,它第一個強迫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在這以后,俄、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依仗著軍艦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為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苦難深重的日本人民對幕府的統治更不滿。內因和外因結合,造成了幕府統治危機的總爆發。
二、倒幕運動(板)
早在1837年,下級武士出身的大鹽平八朗,在大阪發動武裝起義,反對幕府的暴政,有幾百人參加。盡管在一天之內被鎮壓下去,這次起義成為打倒幕府統治的一個信號。從60年代中開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爭的高潮。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長州、薩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級武士,迅速擴大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緊在宮延活動,聯絡一些權貴,爭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獲得討幕密詔。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慶喜見勢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為攻的政策略,辭去將軍的職務,“奉還大政”于天皇,妄圖以此來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卷土重來。1868年初,德川慶喜潛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結兵力,待機反撲,于是一場公開的內戰爆發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一帶,倒幕軍與政府軍展開了決戰。這場戰役,幕府軍隊全線潰敗,倒幕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倒幕軍乘勝追擊,直逼江戶,德川慶喜被迫投降。這樣,日本最后一個封建幕府政權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往東京,并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
三、明治維新(板)
。≒161大字)明治維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開始實行的一場資階改革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各藩的統治權,打破了國內封建割據的局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②在經濟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際上是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還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積極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由于明治維新的領導權掌握在地主資階的代表武士集團的手中,作為幕府統治的支柱,他們同封建勢力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地主資階專政。同時,也由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時間較晚,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強迫日本的地主資產階級特別狂熱地運用對外侵略、掠奪和殺戳的血腥手段,來補充本國財政資本的不足。
[鞏固小結]
本節課主要掌握一主題三方面:一個主題,就是明治維新。三個方面是指:產生明治維新的國內外因素;打倒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社會構成的影響。明治維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趨瓦解、民族危機沉重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又是地主資階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過軍事手段摧毀幕府統治、建立新政府而實現的。明治維新不僅使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而且擺脫了民族危機,很快成為亞洲的強國。
(六)板書設計
第20課 明治維新
一、倒幕前的日本
二、倒幕運動 伏見、鳥羽戰役
三、明治維新
1.內容
2.影響
(七)作業 :P163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