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節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基礎知識]危機表現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措施、成效、失敗原因和歷史地位
[基本理論]
1.北宋中期的危機和改革,是這一朝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從本質反映了封建統治的危機。
2.慶歷新政是一種對封建統治政策的局部調整,因觸犯保守集團的利益而失敗,但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3.北宋中期的改革,是地主階級政治改革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典型反映了改革運動的曲折性和復雜性。
4.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進步,改革者的勇氣值得肯定和學習。
[能力培養]
1.讓學生自己歸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表現,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現象進行概括和歸納的能力。
2.分析兩次的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3.比較兩次變法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歷史事物的能力。
4.評價王安石變法,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立場和方法全面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重點難點]北宋中期的危機表現與原因分析,評價王安石及其變法。
[教具教法]資料,表格,講述,討論,比較。
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自評價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導入。
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1.土地兼并嚴重。統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這一現象加重了社會矛盾和沖突,使社會出現嚴重不穩定。
2.“三冗二積”: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這一點請同學具體描述。只是要補充一條:由于與遼、西夏的戰爭失利,政府要送給它們銀、絹。
3.農民反抗。宋仁宗時便已經出現,并波及統治中心中原地區。
4.遼與西夏的威脅。
二、慶歷新政
時間:1043年。
人物:宋仁宗。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相),江蘇吳縣人,10xx年進士,歷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貶。
核心:整頓吏治。
措施:
a、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
b、限制官僚子弟及親友通過恩蔭做官。(解釋“恩蔭”:官僚子弟不必通過科舉即可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節日時可“蔭”子孫為官)
c、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
d、裁并州縣,減輕徭役;
e、嚴肅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評價:請同學據措施內容的傾向性判斷,這“嚴重”影響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從而分析改革的失敗是必然的。新政觸及官僚的財產和權力再分配問題,這是理想主義的文官集團的政治設計,在皇帝授予的有限的職權范圍內進行的革新,他遺留下來的問題,只得由王安石接手了。中國歷史上的變法,如果將當權者或既得利益集團作為打擊對象,沒有不遭到慘敗的,他們只能容忍不獨及自身利益的小改小革。[資料]聯系《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請同學回顧。
三、王安石變法
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相)。1058年,王安石即向仁宗上萬言書,指出如不進行改革,漢亡于黃巾,唐亡于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他是江西撫州人(時為臨川)。1044年進士,曾任舒州地方官。建議至英宗時仍未有采納,至神宗上臺,第二年,他以翰林學士侍從的身份與神宗達成共識,開始變法。
1.措施:
(1)理財。(前四項,初中已學過,此處由同學閱讀理解即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農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稅法。
e.市易法。
(2)軍事。
a.保甲法。(初中已學過,此處由學生閱讀理解)
b.將兵法。禁軍固定于一定轄區,由固定將官訓練,加強軍隊戰斗力,充實邊防。此乃完全針對宋初軍事改革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