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通用3篇)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礎知識
2、理解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意義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響;馬丁·路德的觀點。
3、探究兩大運動出現的原因及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
過程與方法
分析圖片、問題探究情景再現、對比分析和課堂討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視經濟及文化發展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懷。
重點和重點
1、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師生共同賞析圖片《雅典學院》。《雅典學院》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所創建的雅典學院為題,并以柏拉圖及其弟子亞里士多德為中心,描寫了古希臘以來50多個各方面的著名學者,位居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手指著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以他們為中心,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有一些還是當時的人物,他們各自的動態,都統一在為探求真理而自由爭辯的崇高主題之中,以此歌頌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贊美人的創造力,同時反映了人們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文化的渴求。在此基礎上,提問:(1)古希臘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有哪些?(2)時人和先賢們共論一堂的情況說明了什么?(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4)當時人物為此開展了什么運動?
教師講解: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封建時代。進入9世紀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會勢力膨脹。中世紀是宗教信仰的世紀,簡要介紹基督教的精神統治。在基督教的精神統治下,歐洲幾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恩格斯)。圖片《雅典學院》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家拉斐爾創作的油畫,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與古希臘先賢們對話而復興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畫展開導入新課。
新課學習: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現,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的必要前提。
(1)14、15世紀,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引導學生回顧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及表現。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備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呢?”,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分析,教師同時提供中世紀歐洲貿易路線圖供學生參考。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政治環境、地理位置和統治者的政策幾個方面思考。
意大利各城市國家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展,正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
你從意大利早期銀行圖和美第奇家族住宅圖中獲取了哪些信息?有人說,美第奇家族是文藝復興的“幕后導演”,你是怎樣認識的?以便加深學生對意大利經濟繁榮和弘揚文化的社會環境的認識。以佛羅倫薩城市國家的繁榮為例進一步說明:在政治上,工商業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在經濟上,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非常發達,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業和手工業的中心。。此外,可以指出意大利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也是其商業繁榮的重要因素。最后,從政策、政治環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簡要總結。
(2)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變化。
理清思路。從經濟發展對階級關系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一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讓學生認識其對文藝復興的影響。資產階級的理想面對著怎樣的現實?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經濟的發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宣揚的以“神”為中心、祈求來世幸福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
補充指出,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之后,西北歐、德意志的一些城市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對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有一個總的認識,并為由德意志開始的歐洲宗教改革的講述做好鋪墊。
二:“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初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教材從興起的原因、性質、指導思想、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主要成就、擴展及積極意義等幾個方面講述了這場運動。
(1)意大利文藝復興產生的背景及實質。
意大利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它具備了哪些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教師對其物質環境和人才環境作簡要的補充說明。文藝復興源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地,這絕非偶然,因為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于此,并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新生資產階級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必須首先在思想上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先進知識分子順應資產階級的要求,進而提出一系列符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這是其前提條件。不僅如此,意大利還有很多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14、15世紀的意大利處在西方貿易的中心地位,經濟上呈現出繁榮景象,這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環境。其次,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優勢。各城市共和國的統治者和富商巨賈競相延攬才智之士,匯集了眾多的博學才子。可引用佛羅倫薩美第奇的話:“應該把這些有特殊天才的人們作為天上的神仙對待,而不應該把他們看成是馱畜。”另外,意大利豐厚的文化遺產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意大利是古代羅馬的故鄉,境內保留許多古羅馬的建筑遺址和典籍。各城市與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有著長期的經濟和文化聯系,拜占廷帝國滅亡后,深通古希臘文化的學者和大量典籍流入意大利,研究和鑒賞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意大利蔚然成風。
“文藝復興”從表面上看是歐洲先進知識分子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當時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以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這表明了文藝復興的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但它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造,它表現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和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建議教學時針對“復興”一詞展開討論。并明確指出其實質: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下面的教學中,還可以就古希臘的人文思想與人文主義加以對比。
進一步討論文藝復興真的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再生”嗎?讓學生從背景、內容和性質等方面對比,得出文藝復興實質的結論。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人文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解放運動。
(2)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對人文主義核心思想的分析,進一步說明了其實質。可由學生與宗教神學的觀點對比分析。教師進行總結: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禁欲和來世──現世的享受;等級觀念──自由平等;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最好列表由學生填寫。也可以由學生先閱讀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然后歸納出“人文主義”的基本含義。
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支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的發展。人文主義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要求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以此出發,人文主義重視現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反對基督教的來世觀念和禁欲主義。主張發揮人們的創造力,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作家亞而伯蒂說:“人是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人文主義重視科學實驗,鼓勵冒險和發財致富,認為事業的成功及發財致富是一種道德的行為。總之,人文主義就是一種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的精神。
(3)意大利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該部分可由學生閱讀,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如:(1)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能說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大致內容嗎?(2)這些文學藝術作品是如何體現“人文主義”這一思想的?(3)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度?
14世紀文藝復興發源于意大利,16世紀進入全盛時期。教材從文學和藝術兩方面展開敘述,建議重點分析其人文內涵。“文學三杰”往往利用古代文學藝術中的現實主義成分與中世紀的來世觀念作斗爭。薄伽丘(1313—1375)在其名著《十日談》中,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揚手工業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體現了作者反對教會禁欲、高揚人性的思想。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歷史縱橫】,通過《十日談》中的一個故事了解《十日談》是如何譏諷教會的?這在當時有什么意義?但丁的《神曲》充滿著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譴責,對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恩格斯稱他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現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在藝術領域,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并稱為文藝復興的“美術三杰”。藝術大師們改變中世紀繪畫簡單呆板的宗教風格,創造出具有現實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動活潑的生活畫面,把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方法結合起來。對繪畫作品注意結合圖片進行說明,并討論人文主義者對宗教的態度。
(4)文藝復興的傳播及意義
15世紀后期,新航路的發現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由意大利擴展到西歐廣大地區。可簡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等藝術大師的成就;“日心說”等自然科學成就。
關于文藝復興的影響,應提示學生結合前面背景、核心思想和內容進行分析。就科學方面稍加提醒。文藝復興的意義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在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辟了道路。在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在自然科學方面,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教學中,可結合前面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注意史論結合,如可以聯系新航路的開辟、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事件認識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三、“宗教改革”。
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一種形式是文藝復興,另一種形式是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由文藝復興的影響導入,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進一步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弘揚。
宗教改革發軔于德意志的背景。首先,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學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其次,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這一部分可以適當補充,以使學生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加深了解。
16世紀,天主教會與人們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會的日趨腐敗,更重要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進一步高漲。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勢力強大,根深蒂固,這就決定了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對天主教神學的方式來進行。
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出現于德意志而非一路領先的意大利?明確德意志的國情,突出德意志的分裂狀態即可。16世紀的德意志在名義上是“神圣羅馬帝國”,但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成為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被視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壓迫、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源地。
(2)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的興起。
本段教材主要指出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興起及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現。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回放】中關于《九十五條論綱》的內容,從內容、提出的原因和影響三個方面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1517年10月,“馬丁·路德”在教堂門口貼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揭示教皇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荒謬,標志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同時,對馬丁·路德同羅馬教皇堅持斗爭的圖片加以渲染,歌頌捍衛自己信仰的堅強意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重點是讓學生歸納并理解馬丁·路德的主張。第一,他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這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第二,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第三,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并依據希臘文原本把《圣經》翻譯成德文。第四,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發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很多封建諸侯的支持。最后可以總結馬丁·路德觀點的核心是“信仰耶穌就可得救”,其觀點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人文主義思想有什么關系?路德新教容許個人在教義解釋上有更大的自由,蘊含著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因素,帶有資產階級傾向。
(3)宗教改革的擴展及意義。
馬丁·路德的教義在北部和中部德國迅速傳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響,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出現了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新教反映的是新興資產階級或民族國家的利益。可以聯系現實,讓學生解釋當今西方各國的宗教信仰狀況。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其影響可從三個方面說明:首先,因而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另外,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小結
首先理清三目之間的關系,然后重點對比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由學生回顧本節課內容,討論解決。(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的歷史年代;(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4)兩個運動在與統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兩者還存在不同點。(1)在人的問題上,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3)文藝復興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4)在對待宗教的態度上,文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習題反饋:
見課件和評價手冊
教學后記: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篇2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宗教改革進一步傳播了人文主義,動搖了羅馬教會的統治。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礎知識
2、理解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意義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響;馬丁•路德的觀點。
3、探究兩大運動出現的原因及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
過程與方法
分析圖片、問題探究情景再現、對比分析和課堂討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視經濟及文化發展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懷。
三、重點和重點
1、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四、學情分析
五、教學方法:問題探究 分析對比
六、課前準備
布置在美術、文學方面有專長、有愛好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準備關于《最后的晚餐》和莎士比亞的某一劇作(建議從《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中選擇一部)中的情節、思想和藝術特點的分析。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新課學習: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的背景
(1)14、15世紀,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引導學生回顧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及表現。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備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呢?”,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分析,教師同時提供中世紀歐洲貿易路線圖供學生參考。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政治環境、地理位置和統治者的政策幾個方面思考。
(2)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變化。
二:“文藝復興”。
(1)意大利文藝復興產生的背景及實質。
(2)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3)意大利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該部分可由學生閱讀,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如:
a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你能說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大致內容嗎?
b這些文學藝術作品是如何體現“人文主義”這一思想的?
c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么態度?
(4)文藝復興的傳播及意義
三、“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由文藝復興的影響導入,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經濟三個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進一步分析這場運動的性質
(2)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的興起。
a重點是讓學生歸納并理解馬丁•路德的主張。
b其觀點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人文主義思想有什么關系?
(3)宗教改革的擴展及意義。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其影響可從三個方面說明:
首先,因而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另外,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內容多,難點突出。本教案關于“文藝復興”教學的特色突出,歸納如下:
一、教學過程突出了學生主體活動。如,讓有文學、美術特長的學生課前準備,課上主體參與講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提供了“學會學習”的“范例”。二、師生共同活動,突破難點。探究人文主義的本質時,教師引導學生把人文思想與宗教的“原罪”、“贖罪”說,對比分析,深入淺出地認清了人文主義的歷史價值。三、教學體現了極強的思想性。對近代自然科學的教學,做到了寓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為社會進步獻身的教育于人類科學發展進步的史實中;雖然沒有一句直接的說教,這段教學過程卻使學生在情感和觀念上受到了震憾。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學案導學
一、預習目標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二、預習內容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 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藝復興三杰” 及其代表作,并著重理解文藝復興實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而并非是簡單的復古運動,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應深入本質,而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2)、過程與方法:根據教科書,學生可以圍繞文藝復興運動及宗教改革的性質進行預習。課堂上,教師應仔細講解:文藝復興并非古典文明的簡單重復,讓學生明確兩者在性質上的根本差別。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延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宗教改革,我們能夠看清中世紀歐洲的社會概況:教會的腐敗與罪惡籠罩著歐洲社會。然而,即使是像路德這樣的宗教改革家實際上也并非是貧苦民眾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實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社會運動。
【學習重點】
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文藝復興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學習難點】
西方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性質、思想理論基礎;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性質、作用。
二、學習過程
一、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1、 原因⑴政策⑵政治⑶位置:
2、 表現:
3、 影響⑴階級關系⑵思想觀念
二、文藝復興
1、 原因:⑴根本⑵地理⑶文化⑷人才
2、 興起:
3、實質:
4、核心:
【學思探究】人文主義(humanism)與宗教神學的觀點對比分析。
宗教神學
5、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簡表
時期 領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最早 文學 《神曲》
早期 文學 彼特拉克
文學 《十日談》 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反對封建等級觀念
鼎盛
美術三杰 繪畫
雕塑 米開朗基羅 塑像體現人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氣質
繪畫 拉斐爾
6、意義:
三、宗教改革
1、背景⑴
⑵
3、 概況
⑴序幕:“ ”的發表
⑵主張①認為
②主張
③他堅持
④他還認為
3、實質:
4、意義:⑴
⑵
⑶
【鞏固總結】對比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三)反思總結表格歸納。
(四)當堂檢測
1.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能夠使文藝復興開世界之先河是因為: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催生資本主義的必要因素②在政治上,工商業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控制著城市的政權③在經濟上,手工業、商業和金融業非常發達④意大利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是指:
①薄伽丘 ②但丁 ③米開朗琪羅 ④彼特拉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被譽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是:
a.薄伽丘 b.但丁 c.米開朗琪羅 d.彼特拉克
4.下列連線錯誤的是:
a.薄伽丘-《十日談》 b.但丁-《神曲》
c.彼特拉克-《歌集》 d.馬丁•路德-《古蘭經》
5.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的是:
a.薄伽丘 b.但丁 c.米開朗琪羅 d.彼特拉克
6.下列關于文藝復興的意義,說法正確的是:
①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 ②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④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實質是:
a.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b.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c.反天主教的斗爭 d.反對奴隸主的斗爭
8.右圖引發了:
a.新航路的開辟 b.文藝復興 c.宗教改革 d.農民戰爭
9.16世紀宗教改革的發源地是:
a.日本 b.美國 c.德國 d.意大利
課后練習與提高
1.馬丁•路德主張有:
①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 ②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③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 ④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薄伽丘的《十日談》是一部
a.長篇小說體裁的世界文學名著 b. 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文學劇本
c. 短篇小說體裁的現實主義著作 d. 闡述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書籍
3.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代表人物 ( )
①但丁 ②彼特拉克 ③達•芬奇 ④拉菲爾 ⑤薄伽丘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14.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新4、教各派集中反對的目標是
a.羅馬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 b.羅馬天主教會的精神專制
c.羅馬教廷對各國的經濟掠奪 d.羅馬教皇壟斷教職的任免權
5.下列關于文藝復興性質的敘述最確切的是一組是:
①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 ②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
③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次偉大變革
④它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6.(02蘇粵21)下列各項,體現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共同點是
a.反對禁欲主義 b.推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c.矛頭直指教皇 d.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
7.意大利文藝復興產生的背景是:
①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于意大利 ②14-15世紀的意大利處在西方貿易的中心地位
③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優勢 ④意大利豐厚的文化遺產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義有:
①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 ②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 ④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關于宗教神學與人文主義的對比,錯誤的是:
a.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 b.禁欲和來世──現世的享受
c.自由平等──等級觀念 d.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
10.關于達芬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人文主義藝術家 b.其繪畫用寫實的筆觸揭示了人性的善惡
c.其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成為歐洲畫廊的拱頂之石
d.其思想是智者學派的理論依據
1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是
a.天主教會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b.羅馬教皇向教民出售贖罪券
c.天主教會征收什一稅 d.天主教會出賣教會職位
12.恩格斯說:“文藝復興這個名字沒有把這個時代充分表達出來。”其含義是
a.它沒有將古希臘羅馬文化完全復興出來 b.它把古文化古為今用
c.它打著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 d.它沒有準確地揭示這場運動的實質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馬丁•路德說:“世俗的權利受上帝委托來懲治奸邪、保護善良。因此,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世界中執行他的職權,不要加以任何限限制。不論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權利都有權來管他。”
材料2,閔采爾說:“直到現在,城市和鄉村里貧困、平凡的人們,都處于與上帝的旨意和任何正義相違背的境地,承擔著宗教貴族、世俗貴族和政府的沉重負擔……所以,基督教聯盟的綱領和計劃是這樣的:托庇上帝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圍內,無需武裝斗爭和流血,來獲得自由。” ――引自《中世紀晚期的西歐》
回答①材料1中馬丁•路德強調了什么?
②上述材料的相同點是什么?
③上述材料的不同點是什么?依據材料指出為什么具有這種不同?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案 篇3
【基礎解讀】
一、 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文藝復興的背景:
(1)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巾。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采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創造財富,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手段創造財富。
(3)教會嚴格控制著文化思想的發展。
二、文藝復興
1、性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
2核心:人文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表現: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杰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
5、文藝復興的擴展:
16世紀以后,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要求改革教會的愿望日趨強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治著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3)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激化了矛盾。
2、馬丁?路德改革: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
(3)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稱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