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的改進設計》學案分析(廣東版)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大家好,我叫熊,來自鐵路第一中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流程的改進設計》,授課時間為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及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反思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流程的改進設計》是廣東版教材《技術與設計2》第二章“流程與設計”中的第四節,
課標對于本課的要求有如下四個方面,根據課標約定的行為動詞與要求層次對應關系可以知道,一個理解水平知識目標、一個遷移運用水平知識目標和兩個獨立操作水平技能目標。
是在學習了流程的概念、描述、設計等知識后,進行運用的內容。只有掌握了本節知識,學生才能真正實現對本章知識的綜合與遷移,是本章中最重要和最難的部分。
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學習流程的概念、組成要素,學會了流程圖繪制,進行過簡單流程設計,掌握了流程設計方法;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經歷和感受過流程在效率、效果方面的影響。因此具備了相關的知識儲備和體驗基礎。
以此同時,學生很少從流程理論的角度對案例進行過分析與思考,對于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案例(工藝流程等)了解很少,這是本課教學中的不利因素,需要對學生合理引導,對案例進行選擇和優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通過案例分析與實踐,掌握流程改進設計的過程、方法及考慮因素,養成利用流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教學重點在于流程改進過程、思路及方法的掌握。對于案例的分析,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多,如何引導學生從流程理論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根據教材地位、教學目標及學情現狀,我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觀看精心整理、濃縮課堂理論的微視頻,初步了解課堂知識;利用流程改進設計案例解析,進一步理解課堂知識;通過改進設計實踐活動實現課堂知識的綜合和遷移。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突出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中先快速構建課堂理論框架,然后在其指導下,對既有的改進設計案例進行分析和設計全新的流程改進方案;通過討論、設計、展示、質疑和答辯,實現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習記錄單的填寫,既實現學習效果的監督與檢查,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從流程理論視角思考和解決問題,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取舍和補充,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進行分析,讓課程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理解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技術課程知識廣泛的遷移價值,培養他們運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下面介紹教學過程的設計。在導入環節,我引入了飯店結賬過程的流程框圖,學生通過框圖的識圖,發現其不足:服務員需要返回總臺多次。從而引出設計出流程甚至是大家長期使用的流程,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進和優化。
如何對流程進行改進呢?由此引出四個問題:流程的改進需要從哪里著手?改進的目的是什么?基本方法有哪些?基本步驟是什么?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觀看濃縮了課堂知識體系的微視頻,從視頻中尋找答案,并填寫學習記錄單1。
根據學習記錄單的內容,整理出本課的知識脈絡,板書在黑板上:流程的改進設計要立足“環節”和“時序”兩個要素進行現狀分析,從而確定“提高效率”“優化效果”的改進目標;結合具體的案例,重新審視環節劃分的科學性及進一步優化的可能性;時序排布的合理性及進一步調整的切入點。從而分別在環節和時序方面尋求改進的方法。最后通過兩種方法的合理使用和搭配,確定流程改進設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