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五)(教案)
這首詞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懷之作。上片描寫的夢中所見景象“關河”“雁門”“青海”都是南宋當時重要的西北邊防重地。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凄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通過夢回當年雪夜軍旅生活情景及夢醒后的孤寂,表達了詞人執著的為國獻身精神。
8、《洞仙歌 汪元量》賞析
洞仙歌 汪元量
毗陵趙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西園春暮。亂草迷行路。風卷殘花墮紅雨。念舊巢燕子,飛傍誰家,斜陽外,長笛一聲今古。
繁華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見遺鈿種香土。漸橘樹方生,桑枝才長,都付與、沙門為主。便關防不放貴游來,又突兀梯空,梵王宮宇。
【作者介紹】汪元量(1241-約1317后)字大有,號水云、水云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間入太學,以善琴出入宮掖。德佑二年(1276),元兵陷臨安,隨三宮北往大都,留北十三載。元世祖嘗命奏琴,至元二十五年(1288)得賜黃冠南歸。細主瀛國公、福王趙與芮及宮人王昭儀、清惠等二十九人賦詩餞行。次年春回杭。后數往來于匡廬、彭蠡間。卒于元延佑四年后。《南宋書》、《宋史翼》有傳。元量工詩,善詞,知樂能琴,有宋末詩史之稱。《韁村叢書》輯有《水云詞》一卷,有脫誤。
毗陵,即今江蘇常州。元兵揮師南下后,攻打毗陵。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毗陵遭受了極大破壞。1276年春末,汪元量隨從三宮赴燕,途徑常州,見城破的慘景,感懷而作此詞。詞中通過一座府邸的變遷,寄寓了對故朝興亡的傷感。元朝崇信佛教,其時江南釋教總統嘉木揚喇勒智仗勢橫行,窮奢極欲,甚至盜挖南宋六陵,作者借昔日豪華的趙府,卻被僧人占作佛屋,作者黯然神傷,頗有感喟。
上片“西園”三句,點明著筆地點。“春暮”點明晚春時景;接著兩句一寫草,一寫花:草為“亂草”,雜亂野草,遮沒路徑;花為“殘花”,急風陣陣吹打,花瓣紛墮。紅雨即指花瓣雨,即花瓣散落如雨,李賀《將進酒》有“桃花亂落如紅雨”的詩句。通過描繪滿目凄涼的殘春景象,烘托出作者的衰老心態和亡國之悲恨。“王侯多宅第,草滿玉闌干。縱有春光在,人誰看牡丹”,汪氏所寫的這首詩寫草雖亂而花卻好,雖描寫不同,但意義無異。
殘垣斷壁,故園不在。詞人心事重重,由花園著眼整宅,心中不知何等滋味。“念舊巢”二句,由點及面由花園進一步寫整座邸宅。“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慨嘆東晉王謝等貴族第宅,歷經滄桑,豪宅已成廢墟,建起平常百姓的住宅,燕子仍來原處做巢,只是屋舍已易他人,此詞引用劉詩之意,意為趙府仍在,但已改作佛寺,原來的燕子也不識其處,不知飛到哪家哪戶去了。“斜陽外”二句,轉寫邸宅外景:落日斜照,笛聲遠送。“今古”,指古今相同,三國時文人向秀,和嵇康、呂安相善后日暮經過故友嵇康、呂安舊廬,聞鄰人吹笛,“感音而嘆”,作《思舊賦》。“長笛一聲今古”,也是“感音而嘆”的意思。筆致含蓄深曲,令人感慨親之。
汪元量對琴師音樂特別敏感,常用聲音作為其詞的結尾,用幽暢的笛聲抒發感慨。懷古聲息,筆鋒一轉,下片又轉到府宅、花園本身。“繁華流水去”,是本詞所包含之情感。“舞歇”二句展開續寫繁華逝去之景象:趙府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為過眼煙云,只見遺鈿已被泥土所埋。“忍見”,怎能忍心看到這種景象。蘊含詞中心中一縷懷舊情思。鈿,花鈿,用金翠珠寶等制成的花朵形的首飾。以“香”形容“土”,倍覺哀怨。殘留于今日往日的脂粉氣,而麗人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