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緒論(2學時)教案
3、風格多樣。明•高棅《唐詩品匯》:“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聲俊,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流派紛呈。初唐四杰、上官體、山水隱逸、邊塞、新樂府詩人、韓孟詩派等。
5、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反映社會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煉鐵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
6、詩體完備。古體、近體都具備,直到五四新詩出現。
關于唐詩體
一、種類:高棅《唐詩品匯》、沈德潛《唐詩別裁》分為七類: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五排。
往體(古體):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雜言。
今體(近體):1、五律;2、七律;3、五絕;4、七絕。另有六律、六絕、五排、七排。
二、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體現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
三、格律詩的形式要求:整、儷、葉、韻。
崔顥《黃鶴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雖不諧音律,仍為杰作的原因。作詩不要過于拘泥于平仄的規律,“文以氣為主”,以免“以詞害意”。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7、唐詩發展的軌跡(唐文學分期):
從唐高祖李淵代隋(618),至哀帝李柷被逼讓位朱金忠(907),共換了二十一個皇帝,歷時289年。
[附]唐詩分期研究
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見的是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個過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詩從端正方向,到繁榮、發展、消歇的過程,反映各階段唐詩發展的不同風貌,且與整個唐代社會變化相隨。四分法:
(1)北宋楊時:“詩自《河梁》之后,詩之變至唐而止。元和之詩極盛。詩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2)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認為:“大歷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語,晚唐分明別是一副言語。”“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大歷以還之詩”,“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并無師承。他將唐詩分為五體:唐初體、盛唐體、大歷體、元和體、晚唐體。這些都為后來人劃分發展階段提供了借鑒。
(3)元楊士弘據嚴羽說,在唐詩選本中分唐詩為始音、正音和遺響;并分“唐初、盛 唐詩”、“中唐詩”、“晚唐詩”。
(4)最明確提出“四唐”說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詩品匯》中有明確的劃分:“今試以數十百篇之詩,隱其姓名,以示學者,須要識得何者為初唐,何者為盛唐,何者為中唐、為晚唐。”太宗貞觀—元宗開元初為初唐、開元天寶為盛唐、大歷—貞元為中唐、元和及開成以后為晚唐。且確認詩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余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
二分法:胡適《白話文學史》。
陸侃如《中國詩史》亦取此法:“就唐詩而論,把世紀中年,是個分水嶺,以前和以后的詩是不同的。”分水嶺即安史之亂。
三分法:郭揚《唐詩學引論》(廣西人民出版社)
1、準備期:宮體詩、風骨詩、非古非律詩;
2、鼎盛期:主題正大,以氣使才。主要形式有功業詩、邊塞詩、山水詩等;
3、衰變期:新樂府、怨刺詩、詠史詩。
五分法:蘇雪林《唐詩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1992年輯入上海書店影印的《民國叢書》第三輯):1、齊梁古典作風期(初唐);2、浪漫文學隆盛期(李白及開元詩人);3、寫實文學誕生期(杜甫、白居易);4、唯美文學發達期(溫、李);5、唐詩頹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