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緒論(2學時)教案
六分法:梁超然《唐詩分期論綱》(陜西人民出版社):1、沿襲期(618—660,到高宗顯慶年);變革期(高宗龍朔—開元初,即662—716);鼎盛期(開元天寶—代宗永泰年間,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歷至永貞元年,即766—805);探索期(憲宗元年至大和年間,即806—836);深化期(文宗開成至唐末,即836—907)
許總《唐詩史》(江蘇教育出版社)承襲期(六朝余緒)、自立期(唐音初起)、高峰期(氣象高華)、扭變期(激蕩回旋)、繁盛期(眾派爭流)、衰微期(艷俗余波)。
八分法: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基本上是將四分法再一分為二。
(注:唐詩發展不完全與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的發展同步。安史之亂后十年,許多盛唐時仍在,且創作出優秀的詩作。)
二、詞 曲子詞的簡稱,是隋唐以后出現的新文體,是隨著燕(宴)樂的興起而出現的。 “敦煌曲子詞”是最早的詞,產生于民間。盛中唐時為文人所喜,中唐時已出現大量的文人詞了。晚唐五代詞已很成熟,有兩大創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間詞人”——以溫庭筠、韋莊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與馮延巳。
三、散文 駢體:占主導地位;古文:韓柳古文運動,以恢復儒學為旗號而進行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革新,以清新質樸的散體文代替華美空洞的駢體文。
四、傳奇 (即文言短篇小說,以區別后來戲曲等)唐時,小說作為殘叢小語,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傳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編《傳奇》小說集。 傳奇“有意為小說”:結構、篇幅、情節、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標志著小說文體的確立和成熟。
五、變文 說唱文體,簡稱“變”。學界關于“變文”說法不一。有說起源于宣講佛經,當時一種腳“轉變”的說唱藝術,與圖畫相配合,一邊向聽眾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其圖為“變相”,其說唱的底本為變文。 內容多為宣講佛經故事、經義,也有講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形式多樣,或散韻相間、說唱結合;或全散;或全韻。對后世的話本、彈詞、諸宮調等通俗文學產生很大影響,開白話文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