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探究提示:(1)①一般認為元宵節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為其開端,大約從公元3世紀開始,慢慢形成的一種節日;元宵節在南北朝時發展成一固定的節日。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于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吃元宵的習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②端午節的起源據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國的大夫,熱愛祖國,后因小人誣陷離間而被流放。楚國被秦國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羅江自盡。人們劃船在江中打撈屈原的尸體,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魚吃屈原的尸體,后來演變為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③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還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少數民族的風俗,可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查閱、收集資料來回答。
(2)這些習俗能夠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傳統習俗具有繼承性,在日常生活中,傳統習俗總是無聲地感染和熏陶著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傳統習俗也都經歷了一個不斷自我篩選和棄粗存精的過程。
(2)傳統建筑的繼承:
①我國的建筑分為宮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橋梁建筑、園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幾大部分,這些建筑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都表現出自身的特色或特點,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國古代建筑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并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經過長期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傳統民居的主要代表類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為主軸線,坐北朝南的北方成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東西兩側建有東西廂房。與正房相比,廂房的進深和高度都小,以強調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稱南房;大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或西南角,大門里面都建有山墻影壁,以遮擋視線。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適,室內室外活動都有足夠的空間,而封閉的圍墻又保障了院內的安靜與生活的隱秘和安全。正是因為這些優點,四合院成為我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滿、白等許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國城鎮鄉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課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樣的傳統民居?你能指出這些民居所展現的傳統文化內涵嗎?
(2)有人說,傳統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資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們應該將其徹底拋棄。你贊同這種觀點嗎?
◇探究提示:(1)同學們可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回答。
(2)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薩族、藏族使用的氈房,易建易拆,是移動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資源;有些傳統民居確實占地過多,但傳統建筑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予以適度保留,不可全部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