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點撥:教材“相關鏈接”說明臺灣同胞的各種文化活動,都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征,說明了兩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是推動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
◇課堂練習:
我國傳統文化崇尚“浩然正氣”,今天我們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正氣”,同時賦予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內涵,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 )
a.相對穩定性 b.鮮明民族性 c.較強融合性 d.明顯滲透性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根據教材,不難選出a。
2.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
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課堂練習:
我國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稱為“六禮”,依次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與現在的婚禮有巨大的差別。關于這種變化,說法不正確的是( )
①這種變化與生產力的發展無關②傳統文化的內容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③這種變化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④這種變化對人的發展起著消極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說法錯誤,與生產力的發展有關;④說法錯誤,對人的發展應起著積極作用;②③說法正確。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課堂探究:你認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你能夠用事例說明你的觀點嗎?
◇探究提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忠”是我國古代倫理道德的最高原則,《左傳》中的“臨患不忘國,忠也”,要人們盡自己最大努力,為維護國家利益而獻身,是積極的,對現實生活來說就是財富,應該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對現實生活來說是包袱,應該拋棄。
◇課堂練習:
對于傳統文化,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誰也不能不面對它的影響。下面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有( )
①民族②國家③社會④個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傳統文化的影響,由教材不難選出d。
2.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呢?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例如,古代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講述了24個古人非同尋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為的舉動。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提倡;但“二十四孝圖”中的“刻木事親”“埋兒奉母”的故事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這些具體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對待傳統文化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