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導學案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導學案【課前延伸學案】
【學習目標】
1、識記并理解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
2、識記并理解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上升性,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
3、識記并理解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一、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含義:
2、真理的基本屬性:
3、真理具有唯一性:
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的條件性(為什么)
2、真理的具體性(為什么)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確對待錯誤。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的反復性
(1)從認識的主體看:
(2)從認識的客體看:
2、認識的無限性
3、認識反復性、無限性的表明:
4、認識反復性、無限性的要求:
四、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2)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1)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方法論:①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②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1)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2)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課內探究學案】
【合作探究1】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于XX年10月27日在北京召開。首次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明確規定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修改是否意味著之前的不合理?周偉教授指出: “新中國成立之初規定為1:8,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的,是合理的,當時我國農業人口接近90%。但隨著目前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城鄉的差別越來越小,之后修改成1:4,到現在要修改成1:1,都是現實的需要。”選舉法的修改有利于更好地保證城鄉人民享有平等的選舉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