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導學案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實現XX年經濟工作目標和任務,必須堅持好字優(yōu)先。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歷程,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優(yōu)先”,這體現了( )
①真理和謬誤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 ②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要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 ③真理是有條件的、具體的 ④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④
3.真理的客觀性意味著 ( )
①真理反映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 ②真理同客觀事物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③真理同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 ⑤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⑥真理同謬誤之間存在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a ①②⑤⑥ b ①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4.“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這說明( )
①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③認識是發(fā)展的 ④認識的產生離不開實踐,認識的發(fā)展則可以離開實踐而自我發(fā)展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下列對于認識和真理的說法,錯誤的是( )
①認識是一個過程,而真理是不變的 ②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而認識的內容是主觀的
③兩者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是認識,認識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選擇題
6、材料:“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孟子•盡心下》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唐太宗《貞觀政要• 君道》
“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夫曰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后有軍,君末也,民本也。” —譚嗣同《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