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了解國情 立足國情教學設計
1.3.2了解國情 立足國情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同黨的基本路線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能運用主觀必須符合客觀的觀點,分析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中國國情的資料數據和感到困惑的社會問題,通過課堂教師的提問和講授與學生的自學和相互討論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行鄧小平理論科學性教育;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主要是提高理解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提高學生了解國情、立足國情想問題辦事情的自覺性。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黨的基本路線和國情的關系。
教學難點: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國情上。
課前準備
學生以個人為單位或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我國建國初到現在的國情資料;搜集黨和國家的一些大政、方針、政策;整理平時感到困惑的一些社會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唯物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知道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物質世界,物質決定意識,所以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使我們的主觀符合客觀。(說明:以上知識也可以提問學生來引出)那具體到我們中國社會應該怎樣做才能是真正從實際出發來想問題、辦事情呢?我們來看一段錄像。(評析:簡明扼要的導入,以唯物論的核心知識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精彩片斷:以一段關于“大躍進”的錄像,引導學生討論新課問題)
(說明:放演錄像,時間大概5—8分鐘)
〔講授新課〕
提問:為什么當時中國會出現如此建設社會主義的做法?這種做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說明:學生討論三分鐘,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國情資料,然后回答)
教師概括總結,總的來說是脫離了中國當時的實際,即當時的國情,結果給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害,所以要想真正建設好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從國情出發來制定方針、政策等,從而引出這堂課的標題
(評析:這個問答過程,既可以說是導入部分也可以說是新課部分,學生從錄像中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中基本上可以把問題回答出來,從而對為什么要從國情出發,有了一個基本的觀念)
七、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1.我國現階段最基本的國情──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說明:破折號后的知識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出來,歷史課上應該講過或者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中也應該有,并讓學生分析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
教師概括總結(見課件),并讓學生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說明哪些資料能證明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哪些說明我國還是初級階段?(評析:通過此層層剖析的過程,培養學生深刻理解知識,消化資料的能力)
提問:為什么要從國情出發呢?(說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知識點部分,然后回答。/對于好學校的學生可以不用看書,教師引導回答即可。)
2.從國情出發,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1)正確認識和把握基本國情,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說明:讓學生回答出首要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聯系剛才看過的錄像,談談對首要問題的看法。/對于好學校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回顧錄像,引導學生概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