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一框 社會發展的規律
一、學習指導
(一)知識網絡
(二)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內容有:識記并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以及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途徑。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說明歷史現象和現實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習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分析說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三)學法指導
1.澄清概念。本課涉及多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如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革命、改革等。學生要準確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首先就要對這些概念的內涵有比較明確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學習本課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習本課的重要方法。
2.觀察生活。在學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時,學生可以從觀察自己身邊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邊各種意識現象背后的物質原因是什么。比如,民間流傳的神話、人們信仰的宗教、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等現象背后的物質原因是什么?同時,看看這些意識現象對人們行為和社會發展又有哪些能動的影響。
3.分析歷史。在學習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以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時,學生可以運用這些原理對自己所學的歷史知識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對這些原理的理解。特別是要運用這些原理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
二、知識點撥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定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精神方面,是人類各種精神生活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這里強調以下幾點:第一,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這里的社會意識包括各種意識現象,不管它是正確的還是虛假的,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二,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而發生變化。第三,先于社會存在變化而產生的社會意識并不等于先進的社會意識。
3.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作出了不同回答。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歷史唯心主義顛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它在歷史觀中的表現是:認為歷史發展由人們的意志決定的,特別是由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或者認為歷史是由“天命”、“神”或“絕對精神”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