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一框 社會發展的規律
例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開放、獨立、協作、平等、競爭等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現代化思想觀念逐步得以確立。這些觀念的確立,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推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 d.物質和意識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產生了現代化思想觀念,表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些觀念的確立,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表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a和b表述不完整,d是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不是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答案為c。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類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也叫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一原理要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這一原理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
這里要注意社會意識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區別:上層建筑包括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機構。其中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社會意識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現象。社會意識形態的范圍比社會意識要小,它專指那些與特定生產關系有關的社會意識現象。風俗習慣、科學等社會意識現象不屬于社會意識形態。
4.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基本矛盾。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質根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生產方式發展和變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內的整個社會形態發展和變革的根本原因。同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也有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
例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構成社會基本矛盾,是因為它們( )
①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②概括了社會的基本結構③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始終④包括了一切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