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譚之平十分看重親情,對于父親的再婚選擇十分理解,對待繼母像親生母親一樣。為了給父母治病,譚之平定期買藥寄回家,寄藥時,她總要寄上一些營養品。她以對長輩的敬重、關愛和孝道,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她深知父親和繼母走到今天太不容易,為方便照顧父母,給他們治病,她把父母接到了孝感居住。 譚之平對待其他困難群眾同樣充滿愛心。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她組織同學到孝感市福利院、孝感市精神病康復醫院等單位,為老人病人送溫暖、進行義務勞動。譚之平整合湖北職院義工資源,成立了湖北職院義工社(青年志愿者協會)。現在,越來越多的同學自發地加入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中來。 譚之平先后榮獲湖北省自立自強優秀大學生、湖北青年五四獎章、全國自強不息優秀大學生、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全國敬業奉獻模范:李登海,男,60歲,中共黨員,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自1972年擔任村農科隊隊長開始,農民技術員李登海就走上了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之路。38年間,李登海始終身處科研一線,為了事業,他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連續29個春節在海南搞加代育種。他憑著堅強的意志和超強的毅力,克服孤寂、高溫、蚊叮蟲咬和疾病煎熬,在農科隊解散、科研條件簡陋的困難條件下堅持潛心育種,矢志不移,取得了優異成績。 李登海越過平展型玉米的模式障礙,提出了”緊湊株型+高配合力”的嶄新玉米育種理論。1979年,他創造畝產776.6公斤的我國夏玉米單產最高記錄。之后連續七次創造和刷新我國夏玉米高產紀錄,并創畝產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他以一年3至4代的育種速度,選育出10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其中,51個通過國家級、省級審定,獲得11項發明專利和43項植物新品種權。 李登海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每年都無償將試驗示范種子發送全國幾百個科研單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由登海系列自交系或衍生系組培育成的玉米雜交種達到了200多個,至XX年在生產上推廣面積已達12多億畝,增產玉米1000多億公斤,創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 李登海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先后在寧夏、新疆、甘肅、內蒙等地投資近億元建立玉米生產基地和加工中心,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和促進農民就業近四萬戶。他建設了玉米良種、蔬菜良種、小麥良種、花卉栽培等六大培訓基地,廣泛開展大規模科技培訓,基地每年培訓農村群眾2萬多人次,直接帶動5萬多農戶增收。 李登海在雜交玉米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人們稱他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被種業界譽為”南袁(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登海)”。他獲得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發明創業獎特等獎、當代發明家等專業獎項。榮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山東省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他是黨的十四大、xx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思考] 全國道德模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作為青年學生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有益于祖國和人民的人。我的收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