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質
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與哲學學案(人教版)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一、【探究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 物質的含義 (2) 運動的含義(3) 靜止的含義(4) 規律的含義
◇理解
(1) 自然界和社會的物質性 (2)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3)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運用
(1) 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 運用所學知識及相關哲學原理分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從分析論證中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科學性的理解(3) 列舉實際事例,結合相關哲學原理,討論如果只承認運動的絕對性,而否認靜止的相對性會導致的結果,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要堅持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4)結合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等社會熱點,說明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 (2)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并能夠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2)能正確把握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在承認絕對運動的同時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從而承認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反對離開相對靜止談運動,避免犯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錯誤。
二、【重點、難點】:
1、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物質運動是絕對的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學時 本課學習內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題 世界的物質性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課堂探究1(p28):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嗎?聯系你所知道的有關地球起源的知識,明為什么上帝創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
◇探究提示:太陽系是在約50億年前由氣體塵云形成的。地球在約47億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云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變過程表明,宗教的“創世說”是站不住腳的。不僅是地球,宇宙間各個天體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客觀的。
◇結論1、自然界是物質的
◇課堂探究2(p29):(1)古代哲學家為什么會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本原?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地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從哲學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們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2)這些事物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地存在著,從哲學上說,那就是它們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結論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教材先列舉了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導我們探究物質的科學含義。
根據以上探究,我們體會到哲學上所講的物質不同于我們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體事物,要從哲學上揭示世界的本質,我們就必須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撇開千差萬別的事物各自生動的具體特性,把握它們共同的屬性和本質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學上的物質,是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與具體事物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那么,什么是哲學上講的物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