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學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1)自然界的物質性;(2)物質的含義;(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4)運動的含義;(5)靜止的含義;(6)規律的含義;(7)運動是有規律的;(8)規律是客觀的。
理解:(1)世界的物質性;(2)自然界是物質的,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3)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和聯系;(4)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5)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6)物質和運動的關系;(7)運動和靜止的關系;(8)規律的客觀性。
分析:(1)聯系當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2)聯系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說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3)用課本知識分析,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4)結合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等社會熱點,說明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了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收集和分析材料,培養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養和訓練透過現象認識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2)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規律觀。
二、重點、難點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2、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
三、整體感知
通過本課的學習,將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物質又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
四、方法點津
(1)運用比較分析法,理解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規律與現象的區別與聯系。
(2)通過社會調查,了解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存在哪些違背客觀規律的現象。
五、知識點整合
第一框題 世界的物質性
(一)世界的物質性
1、內容
(1)自然界的物質性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質的)
(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總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備注:方法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
3、物質的含義:哲學上的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注意:哲學上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聯系:兩者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
世界的物質性原理的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例1】我們應這樣認識物質概念(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