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探究世界的本質(通用11篇)

探究世界的本質

發布時間:2023-01-07

探究世界的本質(通用11篇)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1

  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與哲學學案(人教版)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一、【探究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 物質的含義 (2) 運動的含義(3) 靜止的含義(4) 規律的含義

  ◇理解

  (1) 自然界和社會的物質性 (2)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3)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運用

  (1) 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 運用所學知識及相關哲學原理分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從分析論證中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科學性的理解(3) 列舉實際事例,結合相關哲學原理,討論如果只承認運動的絕對性,而否認靜止的相對性會導致的結果,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要堅持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4)結合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等社會熱點,說明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 (2)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并能夠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2)能正確把握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在承認絕對運動的同時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從而承認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反對離開相對靜止談運動,避免犯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錯誤。

  二、【重點、難點】:

  1、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物質運動是絕對的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學時   本課學習內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題   世界的物質性

 。ㄒ唬、自然界的物質性

  ◇課堂探究1(p28):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嗎?聯系你所知道的有關地球起源的知識,明為什么上帝創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

  ◇探究提示:太陽系是在約50億年前由氣體塵云形成的。地球在約47億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云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變過程表明,宗教的“創世說”是站不住腳的。不僅是地球,宇宙間各個天體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客觀的。

  ◇結論1、自然界是物質的

  ◇課堂探究2(p29):(1)古代哲學家為什么會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本原?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地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從哲學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們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2)這些事物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地存在著,從哲學上說,那就是它們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結論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教材先列舉了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導我們探究物質的科學含義。

  根據以上探究,我們體會到哲學上所講的物質不同于我們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體事物,要從哲學上揭示世界的本質,我們就必須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撇開千差萬別的事物各自生動的具體特性,把握它們共同的屬性和本質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學上的物質,是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與具體事物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那么,什么是哲學上講的物質呢?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所謂“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就是說,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它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所謂“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就是說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

  教材引用列寧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學上所講的物質的本質含義:第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質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第三,物質具有可知性。

  綜上所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牢牢掌握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領悟: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

  ◇思維拓展: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二者的聯系:第一,二者是緊密聯系的。物質是從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如果離開萬事萬物,即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了物質。可見,物質只存在于具體的物質形態中,而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是物質的具體表現。第二,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物質所概括和抽象的僅僅是具體物質形態的共同特性,而具體的物質形態除了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正因為如此,我們就絕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同樣,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又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而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有生有滅。第三,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課堂練習: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據此回答1~2題。

  1.這里的“客觀實在”是(    )

  a.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       b.自然界中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

  c.所有有形的物體             d.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

  2.下列選項屬于物質范疇的是:①人腦 ②基本路線 ③生產關系 ④思想觀念 ⑤國家⑥辯證唯物主義(  )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1.d  2.a    解析:第1題,客觀實在是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故選d;第2題,②④⑥都是主觀的,①③⑤符合題意。

 。ǘ⑷祟惿鐣奈镔|性

  ◇課堂探究3(p30):(1)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探究提示:(1)人類社會形成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間即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

  ◇結論3、(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

  ◇課堂練習:

  3.有人斷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創造出來。”這種觀點(    ) ①認為生物的產生和進化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②屬于神創論的觀點,是極其荒謬的③否認了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④否認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屬于唯心主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的觀點不符合題意。②③④符合題干要求,故選b。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是客觀的、物質性的。

  (2)構成人類社會的人口是客觀的、物質性的,因為人類是在自然界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3)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決定性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具有物質性。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等,它們都是物質關系,具有物質性。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總之,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思維拓展:為什么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客觀的,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它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

  生產力是客觀的,任何一代人、一個社會,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個社會形成的生產力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發展。

  (2)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之問的關系。

  生產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任何社會的生產關系都只能由社會生產力來決定。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發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現代化工業,也有大量落后于現代化水平的工業;既有一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又有廣大的不發達地區;既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又表現出科學技術水平普遍不高。

  可見,生產方式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客觀性。

  ◇課堂練習:

  黨的xx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據此回答1~2題。

  4.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并不是由人隨意規定的,而是由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這說明(  )

  a、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b、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c、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d、生產關系是一種經濟關系

  5.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必須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一事實說明(  )

  a、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      b、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

  c、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d、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

  答案:4.c   5.b  解析:第1題,a、b、d項說法不符合題意,故選c;第2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故選b。

  第二學時   本課學習內容自主探究(二)

  第二框題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

  【導學內容】

 。ㄒ唬⑦\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課堂探究4(p31):(1)談談你對《易傳》這句話的理解。

  (2)想一想,物質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探究提示:(1)《易傳》這句話揭示了自然界運動的規律性。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結論4、(1)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a、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課堂探究5(p31):(1)能不能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運動?

  (2)有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探究提示:設置這一探究欄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探究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弄清運動的主體是物質。

  (1)不能。   (2)沒有。

  ◇結論5、b、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宏觀物體是機械運動的載體,原子、離子等是化學運動的載體,生命有機體是生物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是社會運動的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傊,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即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離開運動談物質,或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

  ◇課堂練習:

  1.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蔽覈拼闹蜕谢勰芤灿邢嗤挠^點!秹洝酚涊d: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幡動,議論不一。慧能進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畢爾生和慧能的觀點屬于(    )

  a、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b、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c、把物質和運動結合起來的觀點       d、神創論觀點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物質與運動關系的理解。畢爾生認為“萬物……只是在概念中運動”,慧能和尚把“風吹幡動”歸因于“心動”,二者都否認了運動的主體是物質,是唯心主義的運動觀。

  2.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是(  )

  a.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b.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   c.所有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     d.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物質,所有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物質和運動的關系,a、b、c項都是片面的,故選d。

  ◇課堂探究6(p32):(1)世界上有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

  (2)有人說,世界上存在著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錯在哪里?

  ◇探究提示:教材設置這一欄目的目的是引導我們深刻體會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1)沒有。 (2)此觀點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大雁塔和故宮處于相對靜止之中。

  ◇結論6、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1)靜止的含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這一問題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是因為,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區分;但對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既這樣,又不這樣,則難以理解。如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對靜止是運動的狀態就難以理解,不易接受。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物質永恒運動的前提下,并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著相對靜止的狀態,但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具體分析如下:

 、龠\動是絕對的。運動的絕對性是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一切物質都自始至終貫穿著運動。運動是由物質內部的固有矛盾推動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

  ②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也就是說,靜止不是絕對不動,是有條件的、暫時的、不顯著的運動,因而是相對的。靜止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運動形式而言,某種事物在一定的空間之內,不具有某一特定的運動形式便是靜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樓,相對于地面沒有發生位置移動;坐在行駛的汽車上,相對于座位,身體在一定時間之內保持靜止狀態等。

  其二,就事物的性質而言,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雖然仍屬于量變階段,但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暫時具有質的相對穩定性,從而就顯示出靜止狀態。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幾十年中,盡管由兒童—一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斷變化,但由于仍是處于他本身,所以,這個人在死亡之前是處于相對靜止狀態。

  ◇課堂探究7(p32):想一想,歐布里德為什么會犯如此荒唐的錯誤?

  ◇探究提示:歐布里德只看到絕對運動,而否認了相對靜止。

  ◇結論7、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此處,教材在“相關鏈接”欄目中批判了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如克拉底魯的“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在“專家點評”欄目,批判了將相對靜止絕對化,從而導致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靜止論,如“飛矢不動”說。

  ◇課堂練習:3.“任何一個有機體,在每一瞬間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終處于不問斷的變化之中”。這句話是說(  )①事物的變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運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③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④對立統一是各種運動形式的普遍聯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承認了相對靜止,又承認了絕對運動,既靜又動的對立統一,是各種運動形式的普遍現象。 

 。ǘ、運動是有規律的

  ◇課堂探究8(p33):人類根據什么發現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探究提示: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深刻體會規律的客觀存在,從而激發我們探索規律的興趣。人類是根據元素變化的規律,即元素周期律發現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結論8、規律的含義。

  首先,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聯系。

  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唯心主義者否認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把規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強加給事物的東西。有的唯心主義者宣稱,規律是“客觀精神”外加給事物的。他們所說的“規律”其實不過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詞而已。還有的唯心主義者認為規律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他們說自然界原本是一團亂麻,毫無規律,是“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這樣自然界才有了規律。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引力規律既不是“客觀精神”的產物,也不是牛頓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頓發現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觀地存在著,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著作用。

  其次,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的形式也是無限多樣的,有現象之間的聯系,也有本質之間的聯系。并非一切聯系都是規律,作為規律的聯系,不是浮現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聯系,而是隱藏在事物現象之中的本質的聯系。本質聯系是相對于非本質聯系而言的,它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是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的聯系。這種聯系體現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根本性質,并貫穿于事物整個發展過程,而區別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現象的聯系。

  再次,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聯系。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有的聯系是必然要發生的確定的聯系,有的聯系是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的聯系,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偶然的不確定的聯系。規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只有事物變化發展中的確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聯系,才能成為規律。

  規律是本質的聯系,不是現象的聯系。但規律和它的現象是密切相關的。規律是現象中穩定的、深刻的東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內部;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

  規律要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和規律統一在同類事物中。現象是人們認識規律的向導,人們只有認識了現象,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規律。

  最后,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穩定的聯系,而不是多變的,易逝的聯系。

  ◇課堂探究9:有人認為有的事物運動是有規律,而有的事物是沒有規律的,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任何事物運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結論9、規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教材引用茍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都具有規律性。

  ◇課堂練習:4.“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這表明(  )

  a.宏觀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c.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d.人類認識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答案:b   解析:題干的中心意思主要反映了自然界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有著確定不移的;

  規律,故選b。   

  ◇課堂探究10(p33):(1)“永動機”為什么無法制造出來?

  (2)焦耳的成功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探究提示: (1)“永動機”無法制造出來,是因為這一設想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從一開始就是不科學的。

  (2)焦耳成功啟示我們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結論10、(1)規律具有客觀性。規律的客觀性含義:就是指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它、喜歡它,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二是指規律是否發揮作用,也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規律起不起作用,關鍵在于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是否存在著。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存在時,規律就必然起作用。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不存在時,規律就不起作用。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方法論)

  ◇課堂練習:5.“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a、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b、一切從實際出發

  c、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   解析:b、c、d項不符合題干的要求,故選a。

  ◇課堂探究11(p34):(1)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變或創造規律?

  (2)請舉出人類利用客觀規律為自己造福的實例,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探究提示:(1)不能。     (2)參見本欄目前面關于“都江堰”的論述。

  ◇結論11、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1)人能夠認識規律。

  如:人們通過抽象思維,發現客觀世界中紛繁復雜的化學元素是有規律的,從而發現了它們變化的周期律;人們還從眼花繚亂的商品交換中,運用抽象思維發現了價值規律;馬克思更是對大量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抽象分析,認識到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

 。2)人能夠利用規律。

  歷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钡牡涔,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創舉,更有今人“飛船上天”“三峽工程”的奇跡。這些都是人們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的典范。人們對規律的利用體現在兩方面:

  ①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預測彗星的回歸、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等,這些都是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從而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取得預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谌藗兛梢岳脤σ幝傻恼J識,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們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的杰出典范。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規律是不能被改變或創造的。

  ◇課堂練習:6.XX年8月29日凌晨,火星與地球進行了6萬年一次的最親密接觸,許多文愛好者有幸目睹了這一天文奇觀。據科學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親接觸,估計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上述事實說明(  )

  a、火星大沖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現象    b、火星大沖的出現并無規律可循

  c、人類終于完全認識了火星大沖現象  d、人們對火星大沖及其規律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

  答案:d解析:a、b、c項錯誤,故選d。 

  第三學時  反饋與提高

  一、【探究展示】

  第一組:課堂探究1~2          同學和老師點評:

  第二組:課堂探究3            同學和老師點評:

  第三組:課堂探究4~7          同學和老師點評:

  第四組:課堂探究8~11          同學和老師點評:

  二、【探究拓展】

  各組提問:各組就本課學習中存在的疑問按順序提出。

  教師設問:根據學生提問情況引導學生思考拓展知識面。

  三、【合作再探】

  各組內部分別就各組所提問題再一次進行合作探究并用競答方式進行解決,必要時老師點評

  四、【鞏固訓練】

  (  )1.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笨手笨腳去西天取經的豬八戒已經是過時的老黃歷了,現在的八戒未必不會打猴拳,未必不會教授猴拳。這是因為

  a.運動是物質在運動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

  c.事物的靜止是不存在的    d.運動是絕對的、有條件的

  答:b

  (  )2.“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主要說明

  a.運動離不開物質        b.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c.運動是物質的惟一特性    d.運動包括宇宙間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答:b

  (  )3.在高速運行的神舟七號軌道艙內,三位航天員的身體對于飛行中的軌道艙來說,其位置是保持不變的。這說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運動  b.在特殊情況下,靜止不一定是有條件的

  c.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有相對靜止的一面  d.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答:c

  (  )4.哪里失去了求真務實,哪里必然喪失生機,遭遇厄運,受到懲罰。這是因為

  a.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       b.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

  c.規律能夠被人們把握和利用    d.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答:d

  本課小結:本課先從自然界的物質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又是運動的,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運動又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和靜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而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盡管規律是客觀的,但在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認識規律,并且能利用規律造福于人類。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1)自然界的物質性;(2)物質的含義;(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4)運動的含義;(5)靜止的含義;(6)規律的含義;(7)運動是有規律的;(8)規律是客觀的。

  理解:(1)世界的物質性;(2)自然界是物質的,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3)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和聯系;(4)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5)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6)物質和運動的關系;(7)運動和靜止的關系;(8)規律的客觀性。

  分析:(1)聯系當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2)聯系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說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3)用課本知識分析,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4)結合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等社會熱點,說明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了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收集和分析材料,培養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養和訓練透過現象認識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2)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規律觀。   

  二、重點、難點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2、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

  三、整體感知   

  通過本課的學習,將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物質又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

  四、方法點津 

  (1)運用比較分析法,理解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規律與現象的區別與聯系。

  (2)通過社會調查,了解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存在哪些違背客觀規律的現象。

  五、知識點整合

  第一框題 世界的物質性

  (一)世界的物質性

  1、內容

  (1)自然界的物質性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質的)

  (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總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備注:方法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

  3、物質的含義:哲學上的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注意:哲學上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聯系:兩者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

  世界的物質性原理的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例1】我們應這樣認識物質概念( a )

 、偎侵覆灰蕾囉谌说囊庾R,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谒窃诟爬ㄈf事萬物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即客觀實在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礎上形成的、鬯鞘澜绲谋举|、芩浅橄蟮、虛幻的東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如果不順應自然規律僅憑人們的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人為的新的生態系統,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而且最終會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系統是自然形成的,人們如果僅憑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人為的生態系統,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是因為(c )

  a、人與自然界是難以和諧相處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d、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黨的xx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睋嘶卮鹄3~4題。

  【例3】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并不是由人隨意規定的,而是由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這說明(  c  )

  a、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b、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c、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 

  d、生產關系是一種經濟關系

  【例4】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必須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一事實說明( b )

  a、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      b、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

  c、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d、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

  第二框題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運動與物質的關系:對立統一關系

  (1)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3)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反對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例5】馬克思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边@一論斷蘊涵的哲學道理是(a )

  a、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b、運動是物質的惟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派生物                 d、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物質承擔者

  3、運動與靜止

  (1)靜止的含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2)特點: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3)統一(聯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第一,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第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4)反對夸大絕對運動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反對夸大相對靜止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例6】(XX年全國高考政治試題)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c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例7】詭辯家歐布里德對前來討債的人說:“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借錢的我是過去的我,過去的我不是現在的我,您去向過去的我討債吧!”這一觀點  ( d )

  a、正確。因為運動是絕對的、有條件的  

  b、錯誤。因為靜止是相對的、無條件的

  c、正確。因為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d、錯誤。因為他否認了相對靜止

  (二)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1)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2)規律的普遍性: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規律。

 。3)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違背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4)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利用規律。

  規律是客觀的,但不等于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例8】XX年7月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深度撞擊”號經過170多天的飛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億多千米外準確命中坦普爾1號彗星內核。“深度撞擊”被比喻為“在高速飛行的針上穿線”。撞擊的成功,表明( a )

  a、客觀規律是可以為人類認識和利用的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c、人類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過程 

  d、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科學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和前提

  【例9】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多少年來,人們一直視土地如生命,想方設法擴大耕地面積,為此不惜圍湖開荒、毀林造田,付出了沉重代價。人們圍湖開荒、毀林造田,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們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這說明    (  b  )

  a、規律是難以認識和利用的   b、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

  c、物質的運動是有條件的     d、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

  六、填空鞏固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   ,并能為人的   所反映的   。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       。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是物質的   。世界上不存在脫離   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脫離的運動   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運動是   、   和   。但是,就物質的具體存在方式來說,它又有靜止的一面。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   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是   、   和   。

  物質世界是   與   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   ,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   、   、   的聯系。規律是   。沒有   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規律是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必須   ,而不能違背規律。但另一方面又強調,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礎上,根據   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七、課后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不同于自然界,社會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但從本質上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這是因為(  c  )

  ①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跇嫵缮鐣镔|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觀的、廴祟惿鐣拇嬖谂c發展基礎是客觀的、苋说囊庵静荒苡绊懞蜎Q定社會的發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列子·天瑞》記述了杞人憂天的故事。這個杞人的錯誤在于(  c  )

  a、否認了世界是物質的                 b、否認了物質世界是運動的

  c、否認了物質世界運動是有規律的       d、否認了物質世界運動的絕對性

  3、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指(  d  )

  a、具體的物質形態                b、無法被人感知的客觀存在

  c、人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d、在意識之外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4、(全國文綜)“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边@說明(  a  )

  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規律的、谧匀唤绾腿祟惿鐣裱瑯拥囊幝伞、圩匀灰幝珊蜕鐣幝啥际枪沤癫蛔兊摹、茏匀滑F象和人類社會現象都是循環往復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5、“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边@說明(  b  )

  a、運動是絕對的、有條件和永恒的        b、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和無條件的

  c、靜止是相對的、無條件的和暫時的      d、靜止是不存在的

  6、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則自發地調節、演化和發展。這一事實說明( a )

 、僮匀唤绲拇嬖谂c發展不受意識的影響、谧匀唤绲拇嬖谂c發展是客觀的、圩匀唤缦扔谌撕腿说囊庾R而存在、芪镔|是世界的本質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第六態”物質的發現是XX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們過去只知道氣態、固態、液態、等離子態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等五種物質的具體形態。從哲學上看,物質“第六態”的發現表明(  d  )

  a、物質世界的演進取決于人類智力的發達程度

  b、人類的認識能力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提高

  c、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由認識工具決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8、(XX年江蘇,17)“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反映了(  a  )

  a、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

  c、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9、一種社會制度從它產生到滅亡,社會性質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狀態。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變化,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都在不斷地變化。材料中的事實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d  )

  a、事物都處在因果鏈條的聯結之中  

  b、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

  c、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10、伴隨著人類基因組圖譜工作草圖的宣告完成,將來人類可以通過生物工程來改造生命。這一重大成果的哲學意義在于(  d   )

 、贋槭澜缥镔|性理論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學依據、谟辛Φ伛g斥了“上帝造物”的觀點,是對“神創論”的有力打擊 ③隨著科學的發展,意識的反作用越來越強,總有一天可以擺脫物質的束縛、茏C明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們承認和服從自然為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觀念中運動。”這一觀點是( b )

  a、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        b、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c、離開意識談物質的不可知論        d、離開物質談意識的精神萬能論

  12、(XX年全國)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長,苗枯田荒。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c。

  a、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    b、人在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c、尊重規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條件

  13、“欲速則不達”的哲學寓意是(  a  )

  a、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b、要提高辦事效率,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c、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d、要取得事業成功,必須按常規辦事

  14、“刻舟求劍”中的楚國人(  b  )

 、俪姓J物質,否認運動、诔姓J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③承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④否認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⑤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⑥屬于形而上學唯物論的觀點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5、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共飛行115小時32分鐘,繞地球77圈,行程約325萬公里。是我國航天史上又一個里程碑,我國的航天事業又向前邁了一大步。這體現了(  a  )

  a、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        b、認識要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c、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d、規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質的聯系

  16、“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此處的“物質”是指( c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

  c、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d、客觀存在的自然物

  17、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首詩是這樣寫的:“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云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边@首詩體現的哲學道理主要是( a。

  a、事物運動有其自身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b、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c、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d、想用長繩系太陽,用麻姑買滄海是根本辦不到的

  18、荀子在《天論》中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注:從,順從,聽命。孰與,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這句話體現哲理是( b )

  a、人不能服從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觀規律,更重要的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

  c、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規律使之為人服務

  d、在人與自然之間,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19、“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這是毛澤東《采桑子·重陽》中的詩句!叭松桌咸祀y老”其哲學寓意是( b )

  a、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c、自然規律是永恒不變的                d、人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  

  20、下列對靜止的看法正確的是  ( b )

  a、靜止是絕對的不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b、靜止不是絕對的不動,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c、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無條件的、相對的運動

  d、靜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動

  21、“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蘊含的哲理是   ( b )

  a、自然界是不變的,而人是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但根本性質不變

  d、事物本身不變,但人的心情在變化

  22、從哲學上看,“守株待兔”寓言中的農夫的錯誤在于    ( b )

 、傧雴栴}、辦事情沒有從客觀實際出發、诎咽挛锏膫別現象當成了一般規律、郯咽挛镏g偶然的聯系當成了必然的聯系 ④沒有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遠也輟廣!避髯舆@些話說明   (  d  )

  a、尊重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b、物質是運動的

  c、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        

  d、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24、“鴻雁出塞北,舉翅萬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边@表明    (  d  )

  a、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b、事物的運動是永恒的

  c、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d、事物運動都有自身的規律

  25、“揠苗助長”,事與愿違;“庖丁解!,事半功倍。這兩則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   c   )

  a、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

  c、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d、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又是變化發展的

  26、有人認為:“人們可以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變害為利!边@個觀點  (  b    )

  a、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能消滅或創造規律

  b、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能認識和利用規律

  c、強調了規律的客觀性,認為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d、否定了規律的客觀性,認為規律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7、甲說:“物質是永恒的,不生不滅。”乙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滅,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  d   )

  a、甲的觀點正確、乙的觀點錯誤   b、甲的觀點錯誤、乙的觀點正確

  c、兩人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d、兩人的觀點都是正確的

  28、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蔽覈拼闹蜕谢勰芤灿邢嗤挠^點!秹洝酚涊d: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一;勰苓M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畢爾生和慧能的觀點屬于  (  a   )

  a、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b、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c、把物質和運動結合起來的觀點       d、神創論觀點

  (二)不定項選擇題

  29、關于物質和運動的聯系,正確的表述是          (  ab  )

  a、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主體

  c、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形而上學

  d、物質是關于世界本質的范疇,運動是關于世界存在方式的范疇

  30、“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边@是宋代大學者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詩中包含的哲理正確的有    (  acd  )

  a、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 

  b、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主觀因素的制約

  c、盲目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必然是勞而無獲的

  d、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條件出發

  (三)辨析題

  31、“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

  答:(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和變化之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因此,認為萬物都在運動的觀點是正確的。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任何運動都離不開自己的物質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傊,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認為萬物只是在概念中運動的觀點否認了物質是運動的載體,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3)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的觀點都是錯誤。

  四、論述題

  32、材料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荀子)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別說明了什么哲理?

  (2)結合教材有關知識,談談你對問題(1)的結論的認識?

  答:(1)材料一說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材料二說明事物運動的規律是客觀的,但是人們可以認識并利用規律。

  (2)①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②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規律對我們的意義。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然而,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主觀題其他言之有理者,亦可酌情給分。)

  32、XX年11月26日,“嫦娥一號”衛星傳回了第一張月面圖。“嫦娥一號”的發射及成功運行與“嫦娥人”的沖天干勁、革命精神是分不開的。因此,有人認為,只要具有革命的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把事情辦成。

  請你運用所學唯物論的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評析。

  答(1)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2)人的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要想把事情辦成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3)我們必須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把事情辦成。

 。4)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及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33、去年9月,“鳥巢”完全獨立地矗立在世人面前,預計到明年3月將全部竣工。但是四年前,“鳥巢”的初步設計方案施工后,14名院士上書國務院,指出“鳥巢”設計方案既不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又忽視了“安全、實用、環!钡囊,該方案被暫停施工。北京市政府根據“節儉辦奧運”的原則,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對“鳥巢”的初步設計方案進行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使用可開啟屋頂,并擴大了屋頂開口,優化了鋼結構,大大減少了用鋼量,同時縮小投影屏幕以減少光、聲污染。一些新技術和新材料,如“納米易潔玻璃幕墻”、“區域性綜合節水”、“體育館鋼桁架高空滑移”、“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等被首次使用。修改后的“鳥巢”方案不僅保持了原方案的設計理念和中國風格,又進行了大膽創新,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國際奧委會的認可。

  運用所學唯物論知識,分析說明“鳥巢”方案是怎樣一步步實現優化的?

  答(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暫停“鳥巢”施工,反復論證修改最初設計方案,就是從我國的資源國情出發,從安全、實用、環保的實際出發實現方案優化。

 。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鳥巢”的設計建造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對“鳥巢”設計方案的修改建立在對生態環保規律尊重的基礎上,從而實現了方案的優化。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自然界的物質性

  (2)物質的含義

  (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4)運動的含義

  (5)靜止的含義

  (6)規律的含義

  (7)運動是有規律的

  (8)規律是客觀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質性

  (2)自然界是物質的,不足上帝和神創造的

  (3)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和聯系

  (4)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5)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6)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7)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8)規律的客觀性

  ◇分析

  (1)聯系當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

  (2)聯系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說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用課本知識分析,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4)結合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等社會熱點•說明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了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收集和分析材料,培養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養和訓練透過現象認識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2)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規律觀   

  二、【重點、難點】: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2、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

  三、【整體感知】:   

  通過本課的學習,將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在本上都是物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物質又運動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

  四、【方法點津】: 

  (1)運用比較分析法,理解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律與現象的區別與聯系。

  (2)通過社會調查,了解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在哪些違背客觀規律的現象。

  五、【課文導語】:

  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發點。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明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第一框題    世界的物質性

  一、世界的物質性(第十七課時)

 。ㄒ唬、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課堂探究: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嗎?聯系你所知道的有關地球起源的知識,明為什么上帝創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

  ◇探究提示:太陽系是在約50億年前由氣體塵云形成的。地球在約47億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云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變過程表明,宗教的“創世說”是站不住腳的。不僅是地球,宇宙間各個天體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客觀的。

  2.什么是物質。

  教材先列舉了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導我們探究物質的科學含義。

  ◇課堂探究:(1)哲學家所說的作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具體事物是什么關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地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從哲學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們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2)這些事物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地存在著,從哲學上說,那就是它們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根據以上探究,我們體會到哲學上所講的物質不同于我們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體事物,要從哲學上揭示世界的本質,我們就必須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撇開千差萬別的事物各自生動的具體特性,把握它們共同的屬性和本質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學上的物質,是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與具體事物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那么,什么是哲學上講的物質呢?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所謂“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就是說,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所謂“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就是說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

  教材引用列寧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學上所講的物質的本質含義:第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質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第三,物質具有可知性。

  綜上所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牢牢掌握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領悟: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

  ◇思維拓展: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二者的聯系:第一,二者是緊密聯系的。物質是從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如果離開萬事萬物,即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了物質?梢,物質只存在于具體的物質形態中,而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是物質的具體表現。第二,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物質所概括和抽象的僅僅是具體物質形態的共同特性,而具體的物質形態除了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正因為如此,我們就絕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同樣,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又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而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有生有滅。第三,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課堂練習: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據此回答1~2題。

  1.這里的“客觀實在”是(    )

  a.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       b.自然界中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

  c.所有有形的物體             d.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

  2.下列選項屬于物質范疇的是(  )

 、偃四X②基本路線③生產關系④思想觀念⑤國家⑥辯證唯物主義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答案:1.d 2.a    解析:第1題,客觀實在是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故選d;第2題,②④⑥都是主觀的,①③⑤符合題意。   

 。ǘ⑷祟惿鐣奈镔|性

  ◇課堂探究:(1)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探究提示:(1)人類社會形成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間即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

  ◇課堂練習:

  有人斷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創造出來!边@種觀點(    )   

 、僬J為生物的產生和進化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②屬于神創論的觀點,是極其荒謬的③否認了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④否認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屬于唯心主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的觀點不符合題意。②③④符合題干要求,故選b。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是客觀的、物質性的。

  (2)構成人類社會的人口是客觀的、物質性的,因為人類是在自然界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3)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決定性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具有物質性。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等,它們都是物質關系,具有物質性。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總之,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思維拓展:為什么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客觀的,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它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

  生產力是客觀的,任何一代人、一個社會,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個社會形成的生產力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發展。

  (2)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之問的關系。

  生產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任何社會的生產關系都只能由社會生產力來決定。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發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現代化工業,也有大量落后于現代化水平的工業;既有一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又有廣大的不發達地區;既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又表現出科學技術水平普遍不高。

  可見,生產方式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客觀性。

  ◇課堂練習:

  黨的xx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睋嘶卮1~2題。

  1.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并不是由人隨意規定的,而是由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這說明(  )

  a、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b、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c、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      

  d、生產關系是一種經濟關系

  2.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必須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一事實說明(  )

  a、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      b、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

  c、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d、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

  答案:1.c   2.b

  解析:第1題,a、b、d項說法不符合題意,故選c;第2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故選b。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4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文基復習學案

  一、世界的物質性

  考點一:.物質含義:物質是               ,并能為人的意識所放映的           。

  ●注意:物質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間的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物質形態。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而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鞏固練習】

  1.哲學上的物質概念是指

  a.萬事萬物的特性                         b.具體物質形態的總和

  c.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d.自然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的總和

  2、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其中“客觀實在”是從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共同屬性    b.社會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共同屬性

  c.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屬性      d.萬事萬物的總和

  考點二:世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具有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          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         。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         。

  【鞏固練習】

  1、(05江蘇政治)下列選項中集中體現人類社會物質性的是

  a.支配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        b.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

  c.生產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經濟關系      d.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2、近年來,由于天體物理學的發展,天文學家發現的許多宇宙間的物質新形態,比如像暗物質,暗能量,黑洞等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經有局部的發現,有的并沒有普遍的存在。這些發現表明

  a.現象世界并沒有統一的本質

  b.物理學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水平的進步

  c.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不斷得到自然科學的證明

  d.那些未經證實的新發現往往成為科學進步的干擾因素

  二、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

  考點三

  1.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                                                      。

  2.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1)運動是______的根本屬性。

  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_________。物質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存在,_________是物質存在的方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

  (2)物質是________的主體。

  世界上沒有不是________的運動。運動是________物質的運動,________是運動的主體,運動是離不開___________的。

  【鞏固練習】

  1、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正確的是認識有(多項)

  a.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       b.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c.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       d.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

  2、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這一觀點是

  a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        b.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c.離開意識談物質的不可知論        d、離開物質談意識的精神萬能論的觀點

  考點四:

  3.靜止的含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確認運動的_______性的同時,也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

  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        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           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事物相對于_______________ 來說沒有發生___________,或者說五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________________.

  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區別

  靜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聯系

  靜止是         的一種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           和           的統一。只承認       而否定       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         而否定       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鞏固練習】

  1、.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彼膶W生克拉底魯則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下列對兩觀點的評價中,正確的是

  a.兩觀點都是正確的,因為他們都正確地說出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b.兩觀點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都承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

  c.前者正確,它說明了物質是運動的;后者錯誤,它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前者正確,它說明了物質是運動的;后者錯誤,它否認了事物的絕對運動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一觀點

  a.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                b. 否認了靜止的相對性

  c.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d. 認為運動是相對的,靜止是絕對的

  考點五:

  5.規律

 。1)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        、        、        的聯系。

  【鞏固練習】

  1.下列屬于規律的是(多選)

  a.水往低處流                                     b.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c.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d.月亮繞地球轉

  e、紅燈停,綠燈行                                 f、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2)規律的特征

 、倏陀^性:規律是       ,規律是                    ,它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

  【鞏固練習】

  1.(06江蘇政治)人們能夠創造出自然界里面本來沒有的東西,如計算機、電冰箱、宇宙飛船等。這表明

  a.人們能夠創造自然物                         b.人們能夠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觀性               d.人們已經全面把握自然規律

  “花開花落各有時。”傳說武則天曾下令百花一夜之間開放,唯獨梅花不開,被貶洛陽。今天,“花開花落隨人意,春去春來不相關。”菏澤春天才開的牡丹,冬天就能在難過怒放。

  2、“花開花落各有時!北砻

  a.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b.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b.規律是可以改變的

  c.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d.規律具有普遍性

 、谄毡樾裕        、         和          ,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          的。

  【鞏固練習】

  1.“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边@表明

  a.宏觀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b.自然界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c.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d.人類認識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表明

  a.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遵循同樣的規律             b.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是古今不變的

  c.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規律的               d.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是循環往復的

 。ǚ椒ㄕ撘螅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         ,按照         辦事,而不能        。

  (3)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人們可以       和       規律;并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        和       ,      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鞏固練習】

  1.恩格斯說:人類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每一次的勝利,自然界都進行了報復。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規律是客觀的,違背它會受到它的懲罰  ②處理人與自然關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性

  ③人在規律的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      ④改造世界需發揮人的主觀意識的決定作用

  a.②③    b.②⑧④    c.①⑧④    d.①②

  2、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說道:“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挎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边@說明

  a.改造世界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

  b.尊重自然規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觀規律必須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基礎

  d.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XX年5月20日14時,全長2309米長的三峽大壩如銀龍臥波,截斷巫山云雨,徹底束住桀驁的長江水。至此,世界規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壩終于在中國長江西陵峽全線建成。

  3.水的流動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無情”,或者“細水潤田”。三峽大壩對于防洪、發電、航運、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極為有利的。這說明

  a.人們發揮自覺能動性,就可以改變水流動的規律

  b.人們可以認識和改變規律

  c.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條件和規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壞作用

  d.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利用規律創造有利條件,為人類服務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5

  第4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一、考點整合:

 。ㄒ唬  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p28-30

  1、內容: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  p28-29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質的) p30

 。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p30

  總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         。 

  2、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3、物質的含義p29:哲學上的物質是                                                    

  例1、如果不順應自然規律僅憑人們的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人為的新的生態系統,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而且最終會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系統是自然形成的,人們如果僅憑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人為的生態系統,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是因為

  a.人與自然界是難以和諧相處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d.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例2、(XX年全國)物理學家把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稱作反物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反物質的存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上方約3500光年處有一個不斷噴射反物質的反物質源。XX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對反物質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物理特性進行了研究。從哲學上看,反物質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質并非是物質             b.人類可以有意識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總是層出不窮               d.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例3、我們應這樣認識物質概念(  )

 、偎侵覆灰蕾囉谌说囊庾R,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②它是在概括萬事萬物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即客觀實在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礎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質          ④它是抽象的、虛幻的東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ǘ┻\動與物質的關系原理 p31

  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                                                   。

  2、運動與物質的關系:對立統一關系

  (1)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3)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反對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例4、馬克思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边@一論斷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a.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b.運動是物質的惟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派生物                 d.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物質承擔者

  (三)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對立統一關系  p32

  1、對立(區別):

 。1)含義不同  (2)特點不同,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2、統一(聯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第一,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第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反對夸大絕對運動不可知論;反對夸大相對靜止的形而上學的詭辯論,最終陷入唯心主義。

  例4、(XX年全國高考政治試題)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ㄋ模┻\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指                                                               。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1)規律的客觀性,                                                                     。

 。2)規律的普遍性,                                                                      。

  (3) 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規律受到懲罰。

  (4)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利用規律

  規律是客觀的,但不等于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例5、(XX年全國)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在《題畫》中說:“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睆娬{“意在筆先”“趣在法外”。這說明

  a.繪畫創作不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       b.并非所有的意識都是客觀存在決定的

  c.藝術創作只憑主觀虛構               d.藝術創作有其特有的規律

  例6、XX年7月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深度撞擊”號經過170多天的飛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億多千米外準確命中坦普爾1號彗星內核!吧疃茸矒簟北槐扔鳛椤霸诟咚亠w行的針上穿線”。撞擊的成功,表明(  )

  a.客觀規律是可以為人類認識和利用的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c.人類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過程  d.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科學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和前提

  例7、(•江蘇•不定項)人的思維活動和認識發展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

  a.受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b.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c.是可以改造和創新的             d.是能夠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的

 。ㄎ澹┳鹬乜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

 。1)規律是物質運動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是不可違抗的。

 。2)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又可以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為人類造福。

  2、方法論: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即實事求是;又要注重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造福。

  3、反對:片面地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屬于唯心主義;只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機械唯物主義。

  例8、水利專家說,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也就是試圖完全消除洪水災害,轉變為承認洪水的風險,綜合運用各種設施,力爭將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結合材料中淮河領域洪水“管理”的實踐,談談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規律辦事”。

  答案:(1)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求我們要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洪水有其特有的規律,治水要尊重洪水本身的特性。

  (2)按客觀規律辦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治水思路的轉變說明人們對洪水規律認識的深化,并逐步糾正不合規律的思路和做法,按規律辦事,使洪水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難點解疑

  1. 哲學上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

  2、世界的物質性原理的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3、“物質的唯一特性”和“物質的根本屬性”

 。1)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說物質的本質。

  (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以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與物質不可分的。運動是物質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4、“規律”和“規則”的關系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它、消滅它或者改變它。規則是主觀的,它是根據人們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廢除它或者修改它。一個正確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它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三、高考實戰演練:

  1.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則自發地調節、演化和發展。這一事實說明

 、僮匀唤绲拇嬖谂c發展不受意識的影響  ②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圩匀唤缦扔谌撕腿说囊庾R而存在      ④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第六態”物質的發現是XX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們過去只知道氣態、固態、液態、等離子態和玻色一愛因斯坦凝聚態等五種物質的具體形態。從哲學上看,物質“第六態”的發現表明

  a物質世界的演進取決于人類智力的發達程度 b.人類的認識能力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提高

  c.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由認識工具決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3. (XX年江蘇,17)"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反映了

  a.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

  c.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4.一種社會制度從它產生到滅亡,社會性質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狀態。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變化,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都在不斷地變化。材料中的事實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a事物都處在因果鏈條的聯結之中   b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

  c.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XX年9月,太陽表面出現大黑子,直徑10萬千米。據此回答5-6題。

  5.此次黑子的出現,是太陽活動劇烈的標志,可能隨時出現耀斑爆發,放射大量的強力射線,同時放射大量的帶電粒子。這一事實蘊涵的哲理是

  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b.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新事物在力量上強于舊事物         d.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6.、伴隨著人類基因組圖譜工作草圖的宣告完成,將來人類可以通過生物工程來改造生命。這一重大成果的哲學意義在于

 、贋槭澜缥镔|性理論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學依據

 、谟辛Φ伛g斥了“上帝造物”的觀點,是對“神創論”的有力打擊

 、垭S著科學的發展,意識的反作用越來越強,總有一天可以擺脫物質的束縛

 、茏C明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們承認和服從自然為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 .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觀念中運動!边@一觀點是

  a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        b.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c.離開意識談物質的不可知論        d.離開物質談意識的精神萬能論

  8、(XX年全國)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長,苗枯田荒。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a.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  b.人在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c.尊重規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條件

  9.“欲速則不達”的哲學寓意是

  a.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b.要提高辦事效率,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c.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d.要取得事業成功,必須按常規辦事

  10.“刻舟求劍”中的楚國人

 、俪姓J物質,否認運動          ②承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③承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④否認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⑤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⑥屬于形而上學唯物論的觀點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1.唐朝詩人李商隱詩:“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云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边@首詩

  體現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運動有自身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c.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d.想作長繩系太陽,用麻姑買滄海是根本辦不到的

  12.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共飛行115小時32分鐘,繞地球77圈,行程約325萬公里。返回艙實際著陸點距理論著陸點相差僅一公里。這體現了

  a.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        b.認識要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c.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d.規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質的聯系

  13.(不定項).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征,它具有這樣特點

  a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b.不可能離開人的意識獨立存在

  c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d先有意識后有客觀實在性

  14.(不定項).成語“守株待兔”的寓意主要在于

  a.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感知到的事實出發      b.不能把事物的個別現象、偶然聯系當作規律

  c.想問題、辦事情必須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d.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5.(不定項)(XX年江蘇,29,不定項)人的思維活動和認識發 展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

  a.受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b.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c.是可以改造和創新的          d.是能夠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的

  16.(不定項)“人的精神不是自我的肆意膨脹,而是人對社會、對自然的合乎理性的訴求。”這句話說明

  a.精神不是萬能的                     b.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受到社會規律、自然規律的制約

  c.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d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17.(不定項)“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边@說明

  a.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規律的       b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遵循同樣的規律

  c.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是古今不變的   d.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是循環往復的

  18.(XX年江蘇不定項)人們能夠創造出自然界里本來沒有的東西,如計算機、電冰箱、宇宙飛船等。這表明 a.人們能夠創造自然物                 b.人們能夠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觀性       d.人們已經全面把握自然規律

  19.(04廣東)現代著名學者赫伯特•a•西蒙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 

  辨題: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

  19答案:(1)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意識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識的印記,滿足人的需要。

  (2)人們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為前提的,這種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不會因為人們的活動而消失;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也具有客觀實在性。因此,“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20.(XX年廣東)簡述你對馬克思主義物質運動觀的理解。

  20.答案:①運動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②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21、(XX年)夏季,北京等地為緩解當地旱情,采用了許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顯增加了降水。試分析“人工增雨”體現的哲學道理。

  21.〔答案」(1)事物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2)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6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預習導學

  一、學習目標

  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理解哲學的運動概念、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理解規律的含義、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識記提醒】本部分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辨證唯物論部分。記憶中要抓住關鍵詞,把握原理和方法論,并注意與其他知識模塊的區別。

  二、重點難點(加★)

  三、自主學習

  四、知識體系建構

  探究質疑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2.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物理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同一個意思。

  3.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4.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一種顯著的變化。

  5.發展就是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也是發展。

  6.運動是有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

  7.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

  8.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9.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10.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既不能產生,也不能發展。因此,有了客觀存在就能產生意識。

  11.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取得事情才成功。

  練習反饋

  一、單項選擇題

  1、(XX年高考•山東卷24).圖7既可以看成正在對視的兩個人,也可以看成一個酒杯。這表明(  )

  a.運動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b.人們的認識結果是由認識的主題決定的

  c.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而有選擇的

  d.人們的認識活動可以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2、(XX高考•北京卷26)徐悲鴻偏愛畫馬,聽馬蹄得得,看馬迎風奔馳,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馬一同馳騁。這表明,作為對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的藝術作品(   )

  a.受到藝術家生活環境的深刻影響      b.源自于藝術家的技藝和藝術天分

  c.離不開藝術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決于藝術家的執著努力和勤奮

  3. (XX年高考•江蘇卷28)有圖漫畫《你的心境》所體現的哲理是(   ) 

  a.人們在意識指導下自發改造客觀世界

  b.意識是脫離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c.意識在特定條件下決定和控制客觀對象

  d.意識對于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4. (•廣東文基,15)以下選項中最能表現主觀能動性的是(   )

 、偬煲鈴膩砀唠y問,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③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 •廣東理基,61)我們既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而真正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這體現了  (   )

  a.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b.獨立自主,自力更生c.篳路藍縷,以啟山林d.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6.(•江蘇單科,28)“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边@句話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

  a.規律是事物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b.只有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c.規律可以為人所認識    d.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

  7. 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 風氣無不移易。”這說明 (     )

  a.世界上存在無物質的運動            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c.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d.物質是運動的內在動力

  8.(•重慶文綜,31)農藝師打破“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觀念。遵循的哲學依據是 (    )

  a.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

  c.人不能改變規律,但能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狀況

  d.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客觀的,思維活動的規律是主觀的

  9. 農藝師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為 (   )

  a.主觀聯系是對客觀聯系的反映        b.客觀聯系是主觀聯系的外在表現

  c.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改變事物固有的聯系d.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建立事物新的具體聯系

  10. 圖1漫畫《招聘》啟示我們

  a.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b.要勇于挑戰和敢于創新

  c.要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d.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ㄖ貞c卷)正在上海世博會丹麥館展出的“美人魚”雕像,是根據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形象創作的,許多孩子都是讀者安徒生童話長大的,但因為成長背景,生活西索等差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美人魚”形象;卮11--12題。

  11.材料表明(   )

  a.安徒生的童話世界是客觀存在的。

  b.人們心中的“美人魚”形象是以“美人魚”雕像為基礎

  c.人們對“美人魚”認識的差異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觀條件

  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魚”是主觀思維的產物,缺乏客觀基礎

  12.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人們對“美人魚”認識是對現實存在“美人魚”的反映

  b.童話中的“美人魚”體現了安徒生主觀能動性的隨意發揮

  c.“美人魚”雕像是社會實踐的產物,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d.人們心中的“美人魚”是一個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認識的產物

  13. 我們常說:“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句話體現的主要哲學原理是(   )

  ①物質決定意識  ②規律的客觀性  ③事物聯系的多樣性  ④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 歷屆世博會各國展館的設計都遵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將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現給世人。這一理念蘊含的哲理是(   )

  a.部分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b.意識的主動創造性與自覺選擇性相統一

  c.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d.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15.沙漠治理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鄂爾多斯人另辟蹊徑,變“征服沙漠”的一廂情愿為“善待自然”的兩全其美,他們把沙漠綠化、沙產品開發和生態旅游有機結合,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鄂爾多斯發展模式”“鄂爾多斯發展模式”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a.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b.認識的發展并不完全依賴于社會實踐

  c.自然界的發展離不開人的意志                 

  d.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終極目的

  16.(江蘇高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第一次實現了(  )

 、傥ㄎ镏髁x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凼澜缬^和方法論的統一④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江蘇高考)下列選項與“我思故我在”觀點相一致的是(   )

  a.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d.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

  18.(江蘇高考)“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碧拼娙死钯R的這一詩句體現了(  )

  a.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和有條件的  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d.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

  19. (江蘇高考)“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编嵃鍢虻倪@句話蘊含的道理是(   )

  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       b.意識活動具有客觀實在性

  c.意識活動具有生動形象性       d.意識活動具有主觀隨意性

  20.(江蘇高考)《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表明 (   )

  a.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b.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d.改造世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二、分析題

  21. XX年4月22日是第4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隨著人口劇增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來越嚴重的氣候問題,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在此背景下,人們提出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為核心的低碳經濟模式,F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為一種時尚,這必將影響和改善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

  運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說明我國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

  22.XX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為主線,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面實施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的一攬子計劃。”

  運用辯證唯物論的有關知識,說明政府出臺一攬子計劃的哲學依據。

  【思維拓展】1.報告還能體現唯物辯證法的哪些觀點?

  2.材料體現了哪些政治生活的信息?

  【新聞點擊】

  ★前瞻

  前瞻規劃的四個“大方向”:

  1.理性確定經濟增速:經濟增長速度是規劃的核心指標,但確定經濟增速,需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行性、趨勢性、必要性等方面進行分析。

  2.加強結構調整指標執行:規劃的結構調整指標,多位受訪專家都認為必須加強各級政府執行的力度和考核約束,否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就有因之失敗的可能。

  3.強化減排指標:其一,建立“低碳化”能源結構。其二,改革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與價格政策,讓“市場手段”發揮更大作用。其三,實行鼓勵企業增加節能減排投入的政策。其四,適當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指標種類。

  4.傾力補足社會建設“短板”:被置于規劃重要位置的民生和社會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與高速增長的經濟目標相比,社會建設仍顯薄弱。在多位專家看來,規劃應在社會建設方面作出強有力的政策部署和明確的戰略目標任務。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7

  第4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教案

 。3課時)

  一、考點整合:

  (一)  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p28-30

  1、內容: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  p28-29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質的) p30

 。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p30

  總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         。 

  2、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3、物質的含義p29:哲學上的物質是                                                    

  例1、如果不順應自然規律僅憑人們的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人為的新的生態系統,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而且最終會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系統是自然形成的,人們如果僅憑主觀愿望去建設一個不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人為的生態系統,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是因為

  a.人與自然界是難以和諧相處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d.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例2、(XX年全國)物理學家把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稱作反物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反物質的存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上方約3500光年處有一個不斷噴射反物質的反物質源。XX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對反物質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物理特性進行了研究。從哲學上看,反物質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質并非是物質             b.人類可以有意識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總是層出不窮               d.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例3、我們應這樣認識物質概念(  )

  ①它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谒窃诟爬ㄈf事萬物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即客觀實在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礎上形成的     ③它是世界的本質          ④它是抽象的、虛幻的東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ǘ┻\動與物質的關系原理 p31

  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                                                   。

  2、運動與物質的關系:對立統一關系

  (1)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3)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反對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例4、馬克思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边@一論斷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a.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b.運動是物質的惟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派生物                 d.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物質承擔者

 。ㄈ┻\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對立統一關系  p32

  1、對立(區別):

  (1)含義不同  (2)特點不同,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2、統一(聯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第一,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第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反對夸大絕對運動不可知論;反對夸大相對靜止的形而上學的詭辯論,最終陷入唯心主義。

  例4、(XX年全國高考政治試題)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ㄋ模┻\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指                                                               。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1)規律的客觀性,                                                                     。

 。2)規律的普遍性,                                                                      。

  (3) 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規律受到懲罰。

 。4)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利用規律

  規律是客觀的,但不等于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例5、(XX年全國)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在《題畫》中說:“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睆娬{“意在筆先”“趣在法外”。這說明

  a.繪畫創作不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       b.并非所有的意識都是客觀存在決定的

  c.藝術創作只憑主觀虛構               d.藝術創作有其特有的規律

  例6、XX年7月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深度撞擊”號經過170多天的飛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億多千米外準確命中坦普爾1號彗星內核!吧疃茸矒簟北槐扔鳛椤霸诟咚亠w行的針上穿線”。撞擊的成功,表明(  )

  a.客觀規律是可以為人類認識和利用的           b.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c.人類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過程  d.發揮主觀能動性是科學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和前提

  例7、(•江蘇•不定項)人的思維活動和認識發展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

  a.受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b.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c.是可以改造和創新的             d.是能夠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的

 。ㄎ澹┳鹬乜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內容:

  (1)規律是物質運動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是不可違抗的。

 。2)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又可以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為人類造福。

  2、方法論: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即實事求是;又要注重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造福。

  3、反對:片面地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視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屬于唯心主義;只強調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機械唯物主義。

  例8、水利專家說,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也就是試圖完全消除洪水災害,轉變為承認洪水的風險,綜合運用各種設施,力爭將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結合材料中淮河領域洪水“管理”的實踐,談談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規律辦事”。

  答案:(1)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求我們要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洪水有其特有的規律,治水要尊重洪水本身的特性。

  (2)按客觀規律辦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治水思路的轉變說明人們對洪水規律認識的深化,并逐步糾正不合規律的思路和做法,按規律辦事,使洪水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難點解疑

  1. 哲學上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

  2、世界的物質性原理的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3、“物質的唯一特性”和“物質的根本屬性”

 。1)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說物質的本質。

  (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以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與物質不可分的。運動是物質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4、“規律”和“規則”的關系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它、消滅它或者改變它。規則是主觀的,它是根據人們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廢除它或者修改它。一個正確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它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三、高考實戰演練:

  1.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則自發地調節、演化和發展。這一事實說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不受意識的影響  ②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      ④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第六態”物質的發現是XX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們過去只知道氣態、固態、液態、等離子態和玻色一愛因斯坦凝聚態等五種物質的具體形態。從哲學上看,物質“第六態”的發現表明

  a物質世界的演進取決于人類智力的發達程度 b.人類的認識能力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提高

  c.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由認識工具決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

  3. (XX年江蘇,17)"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反映了

  a.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

  c.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4.一種社會制度從它產生到滅亡,社會性質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狀態。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變化,生產力、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都在不斷地變化。材料中的事實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a事物都處在因果鏈條的聯結之中   b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

  c.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XX年9月,太陽表面出現大黑子,直徑10萬千米。據此回答5-6題。

  5.此次黑子的出現,是太陽活動劇烈的標志,可能隨時出現耀斑爆發,放射大量的強力射線,同時放射大量的帶電粒子。這一事實蘊涵的哲理是

  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b.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新事物在力量上強于舊事物         d.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6.、伴隨著人類基因組圖譜工作草圖的宣告完成,將來人類可以通過生物工程來改造生命。這一重大成果的哲學意義在于

 、贋槭澜缥镔|性理論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學依據

  ②有力地駁斥了“上帝造物”的觀點,是對“神創論”的有力打擊

 、垭S著科學的發展,意識的反作用越來越強,總有一天可以擺脫物質的束縛

  ④證明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們承認和服從自然為前提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 .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觀念中運動!边@一觀點是

  a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        b.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c.離開意識談物質的不可知論        d.離開物質談意識的精神萬能論

  8、(XX年全國)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長,苗枯田荒。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a.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  b.人在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c.尊重規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條件

  9.“欲速則不達”的哲學寓意是

  a.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b.要提高辦事效率,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c.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d.要取得事業成功,必須按常規辦事

  10.“刻舟求劍”中的楚國人

 、俪姓J物質,否認運動          ②承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③承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④否認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⑤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⑥屬于形而上學唯物論的觀點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11.唐朝詩人李商隱詩:“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云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這首詩

  體現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運動有自身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c.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d.想作長繩系太陽,用麻姑買滄海是根本辦不到的

  12.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共飛行115小時32分鐘,繞地球77圈,行程約325萬公里。返回艙實際著陸點距理論著陸點相差僅一公里。這體現了

  a.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利用的        b.認識要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c.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d.規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質的聯系

  13.(不定項).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征,它具有這樣特點

  a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b.不可能離開人的意識獨立存在

  c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d先有意識后有客觀實在性

  14.(不定項).成語“守株待兔”的寓意主要在于

  a.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感知到的事實出發      b.不能把事物的個別現象、偶然聯系當作規律

  c.想問題、辦事情必須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d.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5.(不定項)(XX年江蘇,29,不定項)人的思維活動和認識發 展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

  a.受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b.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c.是可以改造和創新的          d.是能夠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的

  16.(不定項)“人的精神不是自我的肆意膨脹,而是人對社會、對自然的合乎理性的訴求。”這句話說明

  a.精神不是萬能的                     b.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受到社會規律、自然規律的制約

  c.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相互制約       d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17.(不定項)“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這說明

  a.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有規律的       b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遵循同樣的規律

  c.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是古今不變的   d.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是循環往復的

  18.(XX年江蘇不定項)人們能夠創造出自然界里本來沒有的東西,如計算機、電冰箱、宇宙飛船等。這表明 a.人們能夠創造自然物                 b.人們能夠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觀性       d.人們已經全面把握自然規律

  19.(04廣東)現代著名學者赫伯特•a•西蒙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 

  辨題: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

  19答案:(1)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意識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識的印記,滿足人的需要。

  (2)人們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為前提的,這種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不會因為人們的活動而消失;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也具有客觀實在性。因此,“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20.(XX年廣東)簡述你對馬克思主義物質運動觀的理解。

  20.答案:①運動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②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21、(XX年)夏季,北京等地為緩解當地旱情,采用了許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顯增加了降水。試分析“人工增雨”體現的哲學道理。

  21.〔答案」(1)事物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2)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8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一、考點要求:

  1、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世界的整整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2、理解哲學的物質概念、物質和運動的關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3、理解規律的含義、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二.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             _                 __________。物質的唯一特性是             。

  2、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           

  3、所謂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                                       聯系。

  4、規律具有            性和          性要求我們,必須            ,而不能         。

  5、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      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          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三、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XX年冬天,我國南方一些省區出現重大雪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卮1-3題。

  1.上述材料說明   

  a.自然界是由上帝控制支配的

  b.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有其自身的變化規律

  c.世界是物質的

  d."天災不由人",人在自然界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2.專家指出,人類的活動破壞了地面的地質結構,這是雪災的破壞性加大的重要原因.這

  說明                                       

  a.人類的活動要尊重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b.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c.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的

  d.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3.我國中央氣象臺和各地方氣象臺〈站〉組成一套嚴密的氣候監測體系,在我國社會發展中越來越不可或缺。這表明                         

  ①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②意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④人們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哲學上講的運動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會的顯著變化和發展

  b、物質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屬性,它包括宇宙間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c、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d、物體空間位置的移動

  5、我國古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薄霸喜荨钡摹翱輼s”表明

  a、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b、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c、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d、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6、物質的根本屬性是

  a、客觀實在性     b、規律性     c、可知性         d、運動

  7、哲學上講的靜止是指

  a、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不變          b、事物處于不變化的狀態

  c、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d、運動過程中的無條件性和絕對性

  8、“刻舟求劍”中的那個楚國人之所以“求”不到“劍”,主要原因是他

  a、否認了船、水、劍的客觀存在   b、否認了船、水、劍三者有的運動,有的靜止  

  c、只承認劍的客觀存在           d、不知道船、水、劍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9、馬克思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边@一論斷的哲學含義是

  a、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屬性     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派生物                 d、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物質承擔者

  10、“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長也!’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也!贝说涔实恼軐W寓意是

  a、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b、事物的運動是永恒的

  c、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d、物質和運動不可分

  1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其中,“客觀實在”是從: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共同屬性  b、社會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共同屬性

  c、萬事萬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共同屬性 d、萬事萬物的總和

  12、自然物及其屬性與規律不會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只能根據自然物本身的屬性與規律去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這說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客觀性   b、人們的認識具有客觀性

  c、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客觀性    d、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緊密聯系的

  13、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范圍擴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來只在動物中傳播的疾病威脅到人類的健康。這提醒我們

  a.人類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以認識和保護自然為前提

  c.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失去了客觀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

  14、哲學的物質范疇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現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包括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物質關系。哲學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之間的區別是

  a.前者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后者依賴于人的意識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暫時的

  c.前者具有客觀實在性,后者沒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15、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這一觀點是                           

  a.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b.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c.離開意識談物質的不可知論觀點   d.離開物質談意識的精神萬能論觀點

  16、赫拉克利特說.世界是——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它包含的哲學道理有

 、偈澜缡俏镔|的②物質是運動的③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④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7、“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與“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分歧,實質是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      b.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

  c.是否承認絕對運動的存在        d.是否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

  18、下列詩句中,與“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 

  b.“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c.“誰揮鞭策驅四運? 萬物興衰皆自然”

  d.“世人聞秋悲寂寥,我道秋日勝春潮”

  19、XX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汶川發生了8.0級的地震,造成當地人員傷亡、建筑毀壞。人們現在還不能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這說明

  a.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地震的發生 b.有些自然規律是無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規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發生

  d.科學的預見離不開對于客觀規律的掌握

  20、下列選項中屬于規律的一組是                     

 、僭铝晾@地球轉②新陳代謝③大雁冬天南飛春天北來  ④生物體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⑥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⑦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⑧蘋果落地⑨市場商品的價格時漲時落    ⑩水往低處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④⑥⑦

  21、水的流動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無情”,或者“細水潤田”。我國興建三峽工程對于防洪、發電、航運、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極為有利的。這說明

  a.人們發揮自覺能動性,就可以改變水流動的規律,變害為利

  b.人們可以認識和改變規律

  c.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條件和規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壞作用

  d.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利用規律創造有利條件,為人類服務

  22、中國臺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一切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這體現的哲理是

  a.規律是客觀的,違背客觀規律必受規律的懲罰

  b.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客觀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錯誤意識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四、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那么,"穩如泰山"該怎樣理解?

  24、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XX年全世界自然災害頻繁,干旱.洪水.颶風.地震等極端天氣狀況比以往更為嚴重。據此,有人認為規律是客觀的,是不可抗拒的,人們只有服從它。結合所學,談談你對以上觀點的認識。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參考答案

  一、基礎填空(每空格1分,共10分)

  1、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

  2、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3、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

  4、客觀性   普遍性   遵循規律   按客觀規律辦事

  5、規律   利用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a c b b d c d a a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b b b a d c d d d a

  三.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2)泰山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運動中存在著。

 。3)科學研究表明,泰山是幾百萬年前地殼運動的產物,其由于內部分子的運動,使它升高了幾百米,并隨著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在運動.離開了運動,不僅沒有泰山的形成,也不會有它在地球上的繼續存在。

  24、(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在客觀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基礎上改變規律作用的形式和條件,造福于人類。  

 。3)題目中的觀點認為規律是客觀的是正確的,而認為人們只能服從規律,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錯誤的有害的。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我們要把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1)自然界的物質性

  (2)物質的含義

  (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4)運動的含義

  (5)靜止的含義

  (6)規律的含義

  (7)運動是有規律的

  (8)規律是客觀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質性

  (2)自然界是物質的,不足上帝和神創造的

  (3)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和聯系

  (4)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5)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6)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7)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8)規律的客觀性

  ◇分析

  (1)聯系當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

  (2)聯系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說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用課本知識分析,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4)結合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等社會熱點•說明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了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收集和分析材料,培養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養和訓練透過現象認識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2)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規律觀

  二、【重點、難點】:

  1、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2、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

  三、【整體感知】:

  通過本課的學習,將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在本上都是物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物質又運動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

  四、【方法點津】:

  (1)運用比較分析法,理解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律與現象的區別與聯系。

  (2)通過社會調查,了解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在哪些違背客觀規律的現象。

  五、【課文導語】:

  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發點。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明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第二框題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二、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第十八課時)

  ◇課堂探究:(1)談談你對《易傳》這句話的理解。

  (2)想一想,物質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探究提示:(1)《易傳》這句話揭示了自然界運動的規律性。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1.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2.什么是運動

  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3.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課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運動?

  (2)有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探究提示:設置這一探究欄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探究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弄清運動的主體是物質。

  (1)不能。(2)沒有。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宏觀物體是機械運動的載體,原子、離子等是化學運動的載體,生命有機體是生物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是社會運動的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傊撾x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即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離開運動談物質,或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

  ◇課堂練習:

  1.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蔽覈拼闹蜕谢勰芤灿邢嗤挠^點!秹洝酚涊d: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幡動,議論不一;勰苓M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畢爾生和慧能的觀點屬于

  a、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b、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c、把物質和運動結合起來的觀點d、神創論觀點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物質與運動關系的理解。畢爾生認為“萬物……只是在概念中運動”,慧能和尚把“風吹幡動”歸因于“心動”,二者都否認了運動的主體是物質,是唯心主義的運動觀。

  2.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是

  a.物質是運動的主體b.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

  c.所有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d.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物質,所有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

  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物質和運動的關系,a、b、c項都是片面的,故選d。

  4.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課堂探究:(1)世界上有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

  (2)有人說,世界上存在著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錯在哪里?

  ◇探究提示:教材設置這一欄目的目的是引導我們深刻體會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1)沒有。(2)此觀點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大雁塔和故宮處于相對靜止之中。

  (1)靜止的含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這一問題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這是因為,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區分;但對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樣,又不這樣,則難以理解。如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對靜止是運動的狀態就難以理解,不易接受。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物質永恒運動的前提下,并不否認物質世界存在著狀態,但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具體分析如下:

  ①運動是絕對的。運動的絕對性是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一切物質都自始至終貫穿著運動。運動是由物質內部的固有矛盾推動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

  ②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也就是說,靜止不是絕對不動,是有條件的、暫時的、不顯著的運動,因而是相對的。靜止的相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運動形式而言,某種事物在一定的空間之內,不具有某一特定的.運動形式便是靜止。例如坐落在地面上的高樓,相對于地面沒有發生位置移動;坐在。行駛的汽車上,相對于座位,身體在一定時間之內保持靜止狀態等。

  其二,就事物的性質而言,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雖然仍屬于量變階段,但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暫時具有質的相對穩定性,從而就顯示出靜止狀態。例如人在其一生的幾十年中,盡管由兒童一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不斷變化,但由于仍是處于他本身,所以,這個人在死亡之前是處于相對靜止狀態。

  ③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此處,教材在“相關鏈接”欄目中批判了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如克拉底魯的“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在“專家點評”欄目,批判了將相對靜止絕對化,從而導致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靜止論,如“飛矢不動”說。

  ◇課堂探究:想一想,歐布里德為什么會犯如此荒唐的錯誤?

  ◇探究提示:歐布里德只看到絕對運動,而否認了相對靜止。

  ◇課堂練習:“任何一個有機體,在每一瞬間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終處于不問斷的變化之中”。這句話是說

 、偈挛锏淖兓亲矫欢ǖ蘑谑挛锏倪\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③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④對立統一是各種運動形式的普遍聯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d解析:“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承認了相對靜止,又承認了絕對運動,既靜又動的對立統一,是各種運動形式的普遍現象。

 。ǘ、運動是有規律的(第十九課時)

  1.規律的普遍性。

  ◇課堂探究:人類根據什么發現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探究提示: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深刻體會規律的客觀存在,從而激發我們探索規律的興趣。人類是根據元素變化的規律,即元素周期律發現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1)規律的含義。

  首先,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聯系。

  作為事物發展規律的聯系,不是人們從外部強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賦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唯心主義者否認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把規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強加給事物的東西。有的唯心主義者宣稱,規律是“客觀精神”外加給事物的。他們所說的“規律”其實不過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詞而已。還有的唯心主義者認為規律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他們說自然界原本是一團亂麻,毫無規律,是“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這樣自然界才有了規律。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引力規律既不是“客觀精神”的產物,也不是牛頓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頓發現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觀地存在著,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著作用。

  其次,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的形式也是無限多樣的,有現象之間的聯系,也有本質之間的聯系。并非一切聯系都是規律,作為規律的聯系,不是浮現在事物表面的現象的聯系,而是隱藏在事物現象之中的本質的聯系。本質聯系是相對于非本質聯系而言的,它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是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的聯系。這種聯系體現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根本性質,并貫穿于事物整個發展過程,而區別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現象的聯系。

  再次,任何規律都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必然聯系。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有的聯系是必然要發生的確定的聯系,有的聯系是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的聯系,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偶然的不確定的聯系。規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只有事物變化發展中的確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聯系,才能成為規律。

  規律是本質的聯系,不是現象的聯系。但規律和它的現象是密切相關的。規律是現象中穩定的、深刻的東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內部;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

  規律要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和規律統一在同類事物中,F象是人們認識規律的向導,人們只有認識了現象,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規律。

  最后,規律是物質運動過程中穩定的聯系,而不是多變的,易逝的聯系。

  (2)規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教材引用茍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都具有規律性。

  ◇課堂練習:“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這表明

  a.宏觀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b.自然界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c.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d.人類認識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答案:b解析:題干的中心意思主要反映了自然界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有著確定不移的;

  規律,故選b。

  2.規律具有客觀性。

  ◇課堂探究:(1)“永動機”為什么無法制造出來?

  (2)焦耳的成功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探究提示:(1)“永動機”無法制造出來,是因為這一設想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從一開始就是不科學的。

  (2)焦耳成功啟示我們要尊重科學、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1)規律的客觀性。

  就是指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它、喜歡它,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二是指規律是否發揮作用,也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規律起不起作用,關鍵在于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是否存在著。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存在時,規律就必然起作用。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不存在時,規律就不起作用。

  (2)規律具有客觀性,還意味著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創造一個客觀上不存在的規律,也不能改造或消滅仍然在起作用的規律,規律只能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觀意志任意改變。

  (3)規律的客觀性突出地表現在它是不可違抗的。

  規律的必然聯系,說明它是鐵的法則,具有強制性。人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同規律背道而馳,否則,就一定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規律的不可違抗性有力地證明了規律是客觀的。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

  ◇課堂練習:“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b、一切從實際出發

  c、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

  答案:a解析:b、c、d項不符合題干的要求,故選a。

  3.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1) 人能夠認識規律。

  如:人們通過抽象思維,發現客觀世界中紛繁復雜的化學元素是有規律的,從而發現了它們變化的周期律;人們還從眼花繚亂的商品交換中,運用抽象思維發現了價值規律;馬克思更是對大量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抽象分析,認識到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

  (2) 人能夠利用規律。

  歷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創舉,更有今人“飛船上天”“三峽工程”的奇跡。這些都是人們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的典范。人們對規律的利用體現在兩方面:

 、偃藗兡軌蚶脤σ幝傻恼J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預測彗星的回歸、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等,這些都是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從而有效地指導實踐活動,取得預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谌藗兛梢岳脤σ幝傻恼J識,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們利用規律、造福人類的杰出典范。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對規律的認識和利用,并不意味著改變或創造規律,規律是不能被改變或創造的。

  ◇課堂探究:(1)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變或創造規律?

  (2)請舉出人類利用客觀規律為自己造福的實例,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探究提示:(1)不能。(2)參見本欄目前面關于“都江堰”的論述。

  ◇課堂練習:XX年8月29日凌晨,火星與地球進行了6萬年一次的最親密接觸,許多文愛好者有幸目睹了這一天文奇觀。據科學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親接觸,估計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上述事實說明

  a、火星大沖的出現是一種偶然現象b、火星大沖的出現并無規律可循

  c、人類終于完全認識了火星大沖現象d、人們對火星大沖及其規律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

  答案:d解析:a、b、c項錯誤,故選d。

  本課小結:本課先從自然界的物質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又是運動的,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運動又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和靜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而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盡管規律是客觀的,但在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認識規律,并且能利用規律造福于人類。

  本課板書設計: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10

  一、明確考點

  1、自然界的物質性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4、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5、規律的概念                     6、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二、考情分析

  本課主要涉及了唯物論(每年高考的重點)的部分知識點如世界的物質性、物質和運動的關系、物質運動的規律。題型上看以選擇題為主如08、XX年海南卷20題考了世界物質統一性;江蘇卷XX年28題、XX年31題考了物質運動的規律;XX年廣東卷23題、江蘇卷26題考了運動的概念。

  三、基礎知識梳理

  (一)世界的物質性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

 。1)含義:不依賴于           ,并能為           所反映的                。

  (2)唯一特性:                

  2、世界是物質的 自然界是物質的

  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世界統一于物質 人類社會是物質的

  本質上是客觀的            

  意識是物質世界的產物

  (二)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1)運動: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               

 。2)物質和運動是辯證統一的

  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                        

 、谶\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                        

 。3)運動的特性:          的、            的和           的

  (4)靜止的特性:          的、            的和           的

 。5)物質世界是              和              的統一

  2、運動是有規律的

 。1)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的                               的聯系。

  (2)特征:①規律是        的,是不以            為轉移的,既不能          ,也不能                        

 、谝幝墒         的

 。3)方法論要求:

 、俦仨            ,而不能            ,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             的基礎上,根據規律方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             ,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四、重點問題探究

  1、全面理解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1)物質的含義

 。2)世界是物質的

 、僭恚

 、诜椒ㄕ摚

  【對應練習】 ⅰ、(海南卷20)XX年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他發表于1859年的《物種起源》至今深刻影響著人們對生命起源和進化歷程的認識,盡管人們對其進化假說一直存在爭議,但他的基本觀點還是閃爍著真理的光彩,不斷被科學的發展所證實,例如(     )

 、偕锸亲匀婚L期發展的產物,不是神的意志的產物

 、谏镞M化的自然選擇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根本內因

  ③人類的起源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說

 、軇趧釉趶墓旁车饺说霓D化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ⅰ 下列選項中既能夠堅持人類社會的客觀實在性,又能駁倒“神創論”觀點的是    (    )

  a.從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看,它是客觀世界自己發展的必然結果,既不是神的杰作,也和人類無關

  b.從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看,地理環境、人口因素與生產方式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識為轉移的

  c.人類社會的一切客觀過程都控制于人的計劃、目的有條不紊的強制作用下

  d.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和自然界是完全相同的

  2、哲學的運動概念

 。1)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2)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

  【對應練習】  ⅰ、(廣東卷23)關于運動有幾種看法:甲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乙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說:“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這些觀點按照順序分別是(     )

  a.辯證法 、相對主義、形而上學           b.二元論、形而上學、辯證法

  c.辯證法、相對主義、兩點論              d. 辯證法、形而上學、 相對主義 

  ⅱ 、(江蘇卷 26)“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唐代詩人李賀的這一詩句體現了(    )

  a.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和有條件的         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d.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

  注意: ☆理解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時,要避免割裂它們之間的關系

  具體表現            歸宿

  割裂物質和運動

  的關系         離開物質談運動 

  離開運動談物質 

  割裂運動和靜止

  的關系       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 

  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 

  3、正確理解物質運動的“規律”

  特 點       含  義          表  現      方 法 論

  客觀性

  普遍性

  【對應練習】

 、、(江蘇卷31)《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表明

  a.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b.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d.改造世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ⅱ、(全國卷i 30)1978年安徽小崗村18家農戶決定分田到戶,揭開了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序幕。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小崗村不斷探索致富之路。XX年1月,該村決定重新走上合作經濟的道路,規劃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紅色旅游、著力辦好工業園”的發展戰略,邁進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多年來,小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脫貧致富之路。這說明:

 、俦枷蚋辉5牡缆繁M管曲折但總是有規律可循 

 、诎l揮主觀能動性可以不斷創造財富經驗和規律

  ③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升人們對致富規律的認識

 、苤赂坏缆芬驎r因地而變,沒有必然的規律可循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五、時政熱點鏈接

  1、減速、下落、撞擊……北京時間XX年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

  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準確落于月球東京52.36度、南緯1.50度的預定撞擊點。嫦娥一號

  原定一年的工作任務已經超期完成,并出色地實現了探月工程的四大目標。與此同時,中國探月二期工程,

  各項工作已全面展開。嫦娥二號衛星計劃XX年底前完成發射。

  2、XX年9月28日17時37分,遨游太空68小時27分鐘的“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

  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后,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

  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天成功,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后,

  中國將突破載人航天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然后再研制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

  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初步規劃在2020年左右建成在人空間站。

  結合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以及“神舟七號”飛天成功,思考材料是如何體現規律的客觀性和

  普遍性的?

  六、鞏固檢測

  1、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惟一特性,它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     )

  ①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②不可能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

 、勰転槿说囊庾R所反映       ④先有意識后有客觀實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高考資源網

  2、正確表述運動、靜止之間關系的是(     )

  a.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事物都處于相對靜止狀態,即特殊的運動狀態

  b.對某一事物來說,運動并一定是無條件的

  c.對某一事物來說,靜止并不一定是有條件的

  d.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事物都處于運動狀態高考

  3、唐詩《回鄉偶書》中有這樣一句詩:“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它告訴我們的哲學道理是(       )

  a.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b.任何事物都是相對運動和絕對靜止的統一

  c.我們在看到事物絕對運動的同時,也不能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

  d.離開物質談運動和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不正確的

  4、北京時間XX年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準確落于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預定撞擊點,成功完成硬著陸。材料說明(    )

  a. 規律是可以認識和改造的               b.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c.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d.規律具有主觀性高考資源網

  5、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正確認識和自覺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我們黨的發展壯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共產黨必須正確認識和自覺運用這三大規律來執政,這是因為(     )

  ① 掌握了規律就能保證黨的執政地位         ② 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正確把握規律,是我黨執政的根本目的     ④ 只有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②④

  6、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于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如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律等。這些規律告訴人們,只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才能進步,違背了這些規律,社會發展必然出現問題。

  請回答:

  (1)怎樣理解“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于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

 。2)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

  1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漢們還求認識規律的時候,人們的行動是盲目的。人們一旦認識了規律,就可以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違背客觀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敗。因此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于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

  2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以對規律的認識為基礎,必須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有機統一起來,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我們少受或免受其害。

探究世界的本質 篇11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導學案

  【課前延伸學案】

  【學習目標】

  1、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2、運動與物質的關系原理 

  3、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           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5、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一、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1、原理內容:

 。1)自然界的物質性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總之,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         。

  2、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經驗主義

  3、物質的含義:哲學上的物質是                                                    。

  二、運動與物質的關系原理 

  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                                                  。

  2、運動與物質的關系:對立統一關系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3)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反對脫離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三、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

  1、區別:

 。1)含義不同: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運動。

 。2)特點不同: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2、聯系:

 。1)運動和靜止是辨證統一的,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

  3、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辯論;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四、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指                                                          。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2)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3)錯誤傾向: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干的主觀主義。

  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2)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3)錯誤傾向: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五、補充理解:

  1、如何理解“物質的唯一特性”和“物質的固有屬性”

  (1)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說物質的本質。

  (2)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以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與物質不可分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規律”和“規則”的關系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不能創造它、消滅它或者改變它。規則是主觀的,它是根據人們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廢除它或者修改它。一個正確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它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課內探究學案】

  【合作探究1】哲學上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

  【合作探究2】水利專家說,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也就是試圖完全消除洪水災害,轉變為承認洪水的風險,綜合運用各種設施,力爭將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結合材料中淮河領域洪水“管理”的實踐,談談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規律辦事”。

  課堂有效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我國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觀點!秹洝酚涊d:時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幡動,議論不一。慧能進日:“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畢爾生和慧能的觀點屬于(    )

  a、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b、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c、把物質和運動結合起來的觀點           d、神創論觀點

  2.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是    (     )

  a.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b.所有的物質都是運動的

  c.所有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        d.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3、下列現象中,屬于規律的一組是:

 、湃瞬粸橐眩煺D地滅  ⑵新陳代謝  ⑶大雁冬天南飛春天北返  ⑷階級斗爭規律  ⑸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⑹商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⑻蘋果落地  ⑼市場上商品價格時漲時落  ⑽水往低處流  ⑾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a  ⑴⑸⑼       b  ⑶⑸⑻     c  ⑺⑽⑾    d  ⑵⑷⑹⑺

  4、“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這表明(    )

  a.宏觀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c.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        d.人類認識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5、有人認為:“人們可以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變害為利!边@個觀點

  a、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能消滅或創造規律

  b、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能認識和利用規律

  c、強調了規律的客觀性,認為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d、否定了規律的客觀性,認為規律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二、非選擇題:

  6、農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李常水,成績優異,對于動、植物生長規律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他對農村經濟發展有濃厚的興趣,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環境,主動要求回鄉當農民,立志要為農民干出一番事業。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他認真研究,自覺地總結經驗不斷排除錯誤的主觀因素,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在尊重動、植物生長規律的基礎上,指導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利用所學,終于帶領群眾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受到人民的廣泛贊譽。

  根據所學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知識,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課后拓展學案】

  一、單項選擇題:

  1、“揠苗助長”事與愿違, “揠苗助長”的錯誤主要在于:

  a夸大的規律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規律的客觀性

  c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d夸大了客觀條件對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2、“庖丁解!笔掳牍Ρ叮扳叶〗馀!敝允掳牍Ρ,從哲學角度看,是因為:

  a他具有創造思維,認識了一切規律 

  b他尊重規律,能在事物的運動中把握規律

  c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的過程中認識規律

  3、“揠苗助長”,事與愿違;“庖丁解牛”,事半功倍。這兩則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

  c、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d、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又是變化發展的

  4、“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蘊含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不變的,而人是在變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但根本性質不變 

  d事物本身不變,但人的心情在變化

  5.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則自發地調節、演化和發展。這一事實說明

 、僮匀唤绲拇嬖谂c發展不受意識的影響  ②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  ④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反映了

  a.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

  c.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7.“欲速則不達”的哲學寓意是

  a.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b. 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c. 要提高辦事效率,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d.要取得事業成功,必須按常規辦事

  8.“刻舟求劍”中的楚國人    (  )

 、俪姓J物質,否認運動  ②承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③承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④否認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⑤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⑥屬于形而上學唯物論的觀點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9、今年,西南等地為緩解當地旱情,采用了許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顯增加了降水。

  試分析“人工增雨”體現的哲學道理。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參考答案

  【合作探究1】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

 。1)二者是緊密聯系的。物質是從萬事萬物中概括和抽象出來的,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物質,物質只能存在于具體的物質形態中,具體的物質形態是物質的表現。   

 。2)二者又是有區別的。具體的物質形態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我們既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而看不到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看不到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3)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合作探究2】 (1)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求我們要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洪水有其特有的規律,治水要尊重洪水本身的特性。

  (2)按客觀規律辦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治水思路的轉變說明人們對洪水規律認識的深化,并逐步糾正不合規律的思路和做法,按規律辦事,使洪水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課堂有效訓練

  1—5:addbb

  6、(1)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要戰勝自然,取得好成績,就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人們辦事情的過程,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而要把事情辦好,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2)農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李常水創業的過程說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決不意味著主觀能動性可以隨意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制約的。首先,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其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受一系列主觀因素的制約。我們應當自覺地總結經驗不斷排除錯誤的主觀因素,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時取得更大的成績。

  (3)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同時還要端正主觀動機,做到正確地、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課后拓展學案】

  1—5:bbcba    6—8:aab

  9.(1)事物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

  (2)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質(通用11篇) 相關內容:
  • 第4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教案

    第4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教案 (3課時) 一、考點整合:(一) 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p28-301、內容:(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 p28-29(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都...

  • 第4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4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一、考點整合:(一) 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p28-301、內容:(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 p28-29(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質的) p3...

  •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文基復習學案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文基復習學案一、世界的物質性考點一:.物質含義:物質是 ,并能為人的意識所放映的 !褡⒁猓何镔|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間的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物質形態。...

  •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物質)教育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識憶目標:物質、運動、相對靜止、規律的定義2、理解目標(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2)物質和運動的辨證關系(3)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3、運用目標(1)運用所學知識說...

  • 2016屆高考政治生活與哲學復習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預習導學一、學習目標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理解哲學的運動概念、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 :(1)自然界的物質性(2)物質的含義(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4)運動的含義(5)靜止的含義(6)規律的含義(7)運動是有規律的(8)規律是客觀的◇理解(1)世界的物質性(2)自然界是物質的,不足上帝和神創造的(3)物...

  • 必修4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學案

    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 :(1)自然界的物質性;(2)物質的含義;(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4)運動的含義;(5)靜止的含義;(6)規律的含義;(7)運動是有規律的;(8)規律是客觀的。...

  • 《文化生活》第六課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教案(精選14篇)

    科任 任教班級 《文化生活》第六課教案 集體備課部分 課題 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心發言人 備課時間 第六周 上課時間 第七周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識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標志,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理...

  • 《文化生活》第四單元線索整理(通用12篇)

    《文化生活》中前三個單元的線索脈絡基本上可以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整理,但是到第四單元的時候,學生普遍反映對于第四單元的脈絡很難把握。...

  • 高二政治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av | 久久懂色精品99综一区合 | 国内一级黄色毛片 | 成人久久18免费观看 | 网友自拍露脸国语对白 |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 免费成人一区 | 色AV永久无码影院AV |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玖玖色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 麻豆嫩芽忘忧草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传媒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放 | 黄色片一级的 |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蜜桃av中文字幕 |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 精品国产AV久久久久无码 | 午夜欧美激情三级亚洲美女操 | 在线欧美一级视频 | 出差我被公高潮A片久久 |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丰满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 国产00粉嫩馒头一线天萌白酱 | 日本精品网 | 欧美好骚综合网 | 国产精品乱战久久久 | 午夜精品久久久内射近拍高清 | 日本在线观看黄 |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 国产精品国语版在线观看 | 青青青视频香蕉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播放片Ⅴ免费人成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 av制服丝袜白丝国产网站 | 免费观看成人欧美WWW色 | 国产AV高清无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