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變與質變》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第四課的教學內容在全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有機結合,是特別有利于聯系實際,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課。其中,第二節事物發展的狀態共2框,是在第一節回答了“事物為什么會變化、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事物是怎樣變化、發展的”,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論述了學習量變、質變關系原理的重要指導意義。因此,搞好本節課的教學就顯得尤其重要。教師要充分鉆研和把握教材內容,分析和了解學生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的教學對象是高三平行班的學生;趯W生認知的基本規律,整堂課由淺入深,從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三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課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撥開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培養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設計理念: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而能力則是知識的內涵或精髓”教學中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知識創新能力。在“量變與質變”教學中,師生圍繞量變與質變的關系,精選材料,精心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對這些有趣的材料展開討論,通過對材料進行步步深入的分析,從而獲得抽象的哲學道理。 四、教學目標: 1、識記量變、質變的含義;理解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2、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運用理論的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善于聯系、聯想的思考能力。 3、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分析問題,為下一框題進行正確的方法論、人生觀的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五、教學重點: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六、教學難點: 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 組織
教學
引入
新課 教師激情朗誦《荀子﹒勸學》中的一段名言。 播放課件,出示四句哲理名言。 學生聽教師演講,觀看課件,接受視聽信息的感染。 創設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
新課
教學
1、
名言
賞析 播放課件,出示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高臺,起于壘土; …… 學生朗誦并賞析名言,辨析其中蘊涵的哲學道理。 小組交流討論;代表發言交流。 課件圖文并茂的演示方式可激發學生積極討論交流。 2、 歸納 小結 對學生發言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歸納含義。 選擇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分析同學發言,歸納自己的觀點。 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得出結論: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交流和評價。
3、
理解
概念
① 板書:“量變與質變”的含義。 ②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127頁內容。 ③ 教師組織學生辨析 出示演示文稿強調要點。 ①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理解“量變”與“質變”的含義。 ② 分析事例:水的相變。 ③ 學生舉例說明對“量變”與“質變”的理解。明確事物發展、變化的兩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