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發展的原因(精選4篇)
事物發展的原因 篇1
高二政治《哲學常識》
第四課 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趨勢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對學生深入進行難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教育。在第二課、第三課知識的基礎上,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使學生能從整體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初步劃清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界限;通過分析各種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觀察和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素質要求】
(一)知識教學點
1、識記
(1)內因的含義、外因的含義。
(2)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
(3)量變和質變的含義。
(4)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5)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2、理解
(1)列舉實例,分別說明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申的作用。
(2)列舉實例,說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舉例說明必須堅持適度的原則。
(4)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
(5)選擇實際事例,對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不同表現做出判斷。
3、運用
(1)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在個人成長中應如何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
(2)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談談對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認識。
(3)用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闡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論述如何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二)能力訓練點
總的來說,通過本課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哲學觀點,對人生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觀察思考和進行分析的能力,對是非、丘誤的識別、判斷能力,對所學理論觀點的分析綜合能力。具體表述如下:
(1)通過基本原理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即達到 "懂"和"信"的要求。
(2)通過方法論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中運用理論的能力,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達到"會"和"用"的能力。、
(3)通過對《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及 "本課小結"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理論觀點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使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三)、德育滲透點
本課的內容,在全書中是份量最重的一課,它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有機結合,特別有利于聯系實際,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提高。
所有德育教育的內容,概括起來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解決個人成長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如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的問題,包括順境逆境問題、機遇問題、把握適度原則的問題、遠大理想與埋頭苦干的關系問題,正確對待曲折的問題等等;另一類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實際問題,如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問題,有步驟、分階段把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問題,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可以根據教育的需要靈活地加以處理。
教學重點
(1)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
(3)前進性和曲拆性的統一。
教學難點
(l)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2)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和表現。
【整體感知】
1、本課地位
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展的觀點的迸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回答事物為什么變化發展,怎樣變化發展以及變化發展的方向、道路等問題。本課的最后一框題還是對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概括和總結,因此,與第二、三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由于本課內容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觀、方法論意義,對于人們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非常直接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重視和普遍歡迎。這些都使本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邏輯結構
本課分為三節,共六個框題。
總的來講全課圍繞著一個中心 "深入進行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觀察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以提高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劃清一個界限 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界限。處理好一個關系 第二、三、四課的關系。
第一節講事物發展的原因,共兩框題。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明確體現了與第三課的聯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節講事物發展的狀態,共兩框題。也是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這是在第一節回答 "事物為什么會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樣變化發展的",兩節之間是緊密相聯的。同時第二節還體現了第三課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第三節分為兩框題,第一框題講事物發展的趨勢。在指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的基礎上,又從個人成長和國家發展申遇到的曲折兩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方法論的要求,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統一。第二框題實際上是對第二、三、四課的歸納和總結,也是實現全書的總體目標。在綜述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之后,又對青年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所以說本課三節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同時又與第二、三課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課時安排
本課共6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堂活動
在教學中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原則。一般教學活動模式如下:
教師出示事例→學生閱讀、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師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結、練習。
2、課外作業
本課擬開展兩次課外活動。一次可與物理、化學或生物教師配合,利用實驗活動或講座加深學生對辯證法三大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次可走訪附近大型工程或企業,調查他們是如何搞好工程或企業決策的。
事物發展的原因 篇2
教學目標
關于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內因、外因的含義,能列舉事例分別說明內因和外因在事物變化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運用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在個人成長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有關現實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由于本節承擔著與第二、三課銜接的任務,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由于本節內容的難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就自己熟悉的問題發表見解,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內因外因相互關系的學習,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觀點分析和解決個人成長中遇到的如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的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與全面素質;
本框題主要講述基本原理,為下一框題的方法論、人生觀教育奠定基礎,但在原理和事實的分析中,蘊涵著豐富的思維教育的內容,屬于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或模糊觀點及熱點問題,加強教育引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學建議
關于的教材分析
一、結構:第一節,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確地體現了本節內容與第三課的關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的思想,具體講述了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側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從個人成長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方面,分析了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觀點的方法論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原因剖析]
這一問題是本框題的教學重點,也是全課教學的難點。因為,只有理解了這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處理內外因的相互關系,促進事物的發展。
[理論剖析]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教材通過大量事例的分析,說明內因“引起”、“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和“生物多樣性、適應性的形成”都是學生在生物課中學過的,對此,學生一般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同樣,單獨地講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講外因對于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學生理解和接受也不會感到困難。而當學生思考外因有時還會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時,疑難問題就會多起來。這又是本框教學的難點。
強調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批判形而上學的外因論,決不是否認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當地、正確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從性質上看,存在著兩種外因:一種對事物發展起加速、促進的作用;另一種則起延緩、促退的作用。其次,從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況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內因根據具備,只差某種外因條件事物就能發展變化時,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兩者的關系可用表格表示:
內因
外因
區別
含義不同
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內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聯
系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對外因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要做“一分為二”的分析。
注意區分割裂內因外因辨證關系的錯誤傾向:忽視內因的決定作用;忽視外因的條件作用。
2、“外團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題的難點。
[原因剖析]
從學以致用、增強教學效果的實效性等角度來看,搞好這一問題的教學,可以為第二框題正確對待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條件的關系、正確對待機遇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
[理論剖析]
事物的發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運動和變化,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相互作用的表現和結果,而事物的矛盾運動又總是和事物外部的影響分不開的,這種影響是通過加強或削弱矛盾雙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現出來的,所以,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對內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問題,哲學界一直存在著爭論。如:一種觀點認為外因不僅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也是發展的根據,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機械運動中位置的移動,物理運動中加熱使水變為蒸氣等就是如此。另一種觀點認為內外因是相對而言的,此方的內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內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對于勝者來說,主要原因在于內部,對于敗者來說,主要原因就可以說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關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也有人認為可以反過來說,即“內因再重要也必須通過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強調內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學生提出的疑問大多是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進行思考時產生的,如主觀努力與環境、條件、機遇的關系等。雖然都是具體的問題,但大致不會超出哲學界上述爭論觀點的范圍。
教材中強調的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別說明外因有時“還會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對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決不可能撇開內因單獨地起作用”,教材通過大量的事實進行了分析。教學時,一是要把握好這一范圍和限度,不必過多地展開;二是要緊緊扣住教材的觀點去回答、解釋學生的疑難問題。
3、在個人的成長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從學生的思想狀況來看,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疑點較多;從中學生的顯示表現來看,許多問題的發生都與不能正確對待外部環境、條件有關,因此這一問題貼近學生實際,針對性強,既有現實的教學意義,又有長遠的指導意義,是本框題的重點。
[理論剖析]
內因和外因關系決定我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要正確對待內因外因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個人的成長主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其次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部環境對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個人的成長中外部環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須做“一分為二”的分析。
關于的教法建議
一、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1、從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種蛋變為小雞的具體事例為理解原理作好鋪墊,這一事例分析得好,學生對于其中所蘊含的基本原理和內因、外因的基本含義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課上,學生已經學過卵的孵化和遺傳、變異問題,因此,在自學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自己來分析。在分析討論中,教師應一步步地進行引導:①首先找出種蛋變為小雞的原因是什么?(種蛋和溫度)②再看兩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樣?(根本原因、條件)③溫度的條件作用怎樣才能發揮?(通過種蛋起作用)
2、突出"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不同作用"這一教學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僮⒁馓幚砗教學內容的前后聯系。分析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歸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時,應簡要分析內因外因的含義,指出:事物在各種外部條件的影響下,其內部矛盾著的雙方的力量處在此消彼長的不斷變化之中,一旦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便會引起雙方地位的相互轉化,于是新矛盾取代舊矛盾,新事物取代舊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雖已涉及,但未作進一步的要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適當地加以解釋。
②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內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3、講授基本原理時,盡量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受到啟發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學生書贈"蒲松齡落第自勉聯"即是一例。
4、關于"想一想"、"議一議"小欄目的運用。"想一想"中的《古蓮子沉睡千年之謎》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冊(上)的"課外讀"的事例。這些唐宋年代的蓮子,堅實的果皮幾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層中氧的含量極少,當地氣溫低、雨量少,以致使這些蓮子得不到萌發的條件-水分、氧和適宜的溫度。這一事例簡單明了,用來說明僅有內因也不可能發展的道理,很有說服力。
"議一議"中孟子的話轉引自三年制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談骨氣》一文,孟子的這段名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里雖然只要求學生能用哲學觀點來加以闡釋,但蘊含的教育意義也是很明顯的。
。5)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讀-議-講"或"讀-講-議"的方法,即先自學,議論,教師最后講解,也可以先自學,再講解,最后就幾個疑難問題集中進行討論。應當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學學科的事例較多,盡管學生對這些知識比較熟悉,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學或議論解決問題,但教師對相關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學時,還可以借助生物課本中的插圖或教學掛圖。多媒體教學設施來輔助教學。
二、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1、重視導入 ,引起學習興趣。講好弗萊明的偉大發現,啟迪學生思維,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沒有明確的答案)的興趣,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2、本課重點教學內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聯系實際。無論是正確對待內因還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是否能抓準學生的思想脈搏,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僮プ≈骶。關于"要重視內因的作用",著重講了三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是貫穿其他問題的主線。明確了這一觀點,其他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課文中引用的《傷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語文》第六冊;1995年第4期《民主與法制》雜志以《一個"天才"的夭折》為題,介紹了山東省莒縣的李尊省由一個被視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淪為罪犯的故事,發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夠比較好地說明內因和外因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義。李尊省是個早熟的人才,最終卻變成了階下囚。怪誰呢?怪這個社會不識才嗎?不是。怪領導和同事排擠他嗎?也不是。關鍵是他不能善待"貧窮"二字。其心理發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氣量小,心胸狹窄,性格脆弱,經不住一點挫折,缺乏明確的、一貫的奮斗方向。盡管他并不是貧窮到無法忍受的程度,然而還是經常為金錢而自卑,最后終于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對于類似這樣的例子,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引用,通過學生自己探究獲得結論,要比教師的講解來得深刻。
②善于啟發。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和存在的問題,要善于啟發誘導,使他們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學實效。如關于正確對待機遇的問題,教材第7段的三個反問句,就是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別第三句,現實感、說服力更強。經過啟發,學生完全可以舉一反三,得出正確的結論。
需要注意的是,機遇是指好的機會、好的境遇,可以說是一種幸運,但決不是什么"命運"。機遇雖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機遇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具有抓住機遇的準備和窮追不舍的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和開拓進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廣博的知識和聰明才智。不具備這些條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機也無濟于事。古往今來,抓住機遇獲得成功和失去機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見,如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雖然機遇使他當上了趙國大將,但在與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仍逃脫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教材中的漫畫(機遇為什么總是擦身而過?),就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教師可多加利用。
、壅磳φ铡教學實踐證明,采用正反比較對照的方法去分析問題、說明道理,會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更透徹的理解和接受。
、芨愫梅治。要使學生對方法論要求懂、信、會、用,必須進行細致、透徹的分析。如本框教學難點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個人成長中的外部環境問題,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條件分為不能自由選擇的和可以自由選擇的兩大類,然后講要對這些外部條件?quot;一分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異,如家庭、學校條件的差別問題,仍屬于正確對待順境逆境的問題;而后者則涉及擇友、交往和選擇學習榜樣的問題,學生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較多,應聯系實際搞好分析。教材中設置了"議一議"欄目,可以作為突破難點的輔助手段。
3、處理好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問題,沒有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并不是說不重要,而是從中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現實針對性出發來考慮的。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堅持對外開放的關系,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方針,也是哲學教學中傳統的內容。應當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兩點: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堅持自力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觀點。教材中引用了鄧小平的兩段語錄,說明處理好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中,也把它作為十二個重大關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論述。
4、關于教學方法。講個人成長中的問題時,可采用討論法,以便于交流和啟發,機動靈活地解答疑難問題;講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擴大開放的關系時,可采用講讀法,以便于學生理清思路,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加深理解。
第 1 2 3 頁
事物發展的原因 篇3
第四課 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第一課時 【總第30課時】
課題: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目的:1、理解內、外因的含義及作用,并能運用這一觀點,分析具體生活、社會問題。(知識)
2、提高辨證思維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高考解題能力。(能力)
3、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如正確對待個人成長中的挫折。(德育)
重點:內外因相互關系原理
難點: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教師創設多元互動教學情景(如新聞、動畫、故事情景)——學生討論——教師總結——高考真題針對練習——解題方法總結。
【易用錯點】外因有時也起決定作用;內因決定外因;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或根本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都是錯誤的)
教程:
【復舊】唯物辯證法有三個觀點: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矛盾的觀點。兩個總特征是什么?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是矛盾的觀點。因為矛盾是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發展的動力。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今天我們學習事物發展的原因。
【導新】分析許多超級女生成功的原因,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導學檢測】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閱讀教材第一段至四段回答:
(1) 哲學上把事物的① 矛盾叫做內因, 把事物的② 矛盾叫做外因。
閱讀教材第五段至十六段回答:
(2) 事物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內因在事物發展中的③ 和作用是不同的。
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④ 。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決定著事物的⑤ 和發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⑥ ( 必要條件 )。外因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3)外因通過⑦ 起作用。外因通過促使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從而椎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閱讀教材第后一段得出結論:
綜上所述,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歸納分析]:
一、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內因——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
1、含義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同其它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
例:
這是一張小雞出殼的圖片,請大家思考:
、匐u蛋孵出小雞是不是發展?
、谝獙崿F這一過程需具備哪些條件?
同化——異化
溫度→→種蛋 →→小雞(投影)
遺傳——變異
③從哲學上看,這些條件分別是事物發展的什么原因?
④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是這兩個原因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2、作用:
、艃纫蚴鞘挛镒兓l展的根據。(根本原因、根本動力、基礎、源泉)
——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思考:為什么種雞蛋孵出的是小雞而不是小鴨?由什么決定?(如果是鴨蛋、石頭)
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種豆只能得豆不能得瓜,這是由他們的內部矛盾——遺傳基因決定。
例:把氣球、籃球、鉛球三個不同的球一起放在場地上,一陣風吹來,氣球立刻跑得很遠,籃球次之,鉛球紋絲不動。
例:有個名字叫秋的下棋高手,他的棋藝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棋,其中的一個總是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地學。另一個,雖然也坐在那里聽講,眼睛也看著棋子,可是心里老想著打鳥,甚至還隱隱灼灼地聽到天空中鴻雁的叫聲,因而想拿了弓箭去射鴻雁。結果,前一個學生很決就學全了;后一個雖學了很久,到底沒有學會什么。
例:二戰期間有一個非常的實驗:實驗者是一名軍醫,而實驗對象則是一個即將被處死的俘虜。軍醫將俘虜的雙眼蒙住,綁在一張床上,然后在俘虜的手腕的靜脈處插上一支注射針頭,并導上一根導管,在床側放了一個盆,然后告訴俘虜,“我將放你的血,直到你滴盡后一滴血為止!辈灰粫䞍,俘虜就聽到液體滴在盆里的聲音――嘀嗒,嘀嗒…….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俘虜堅定的信心開始慌亂起來。兩天后,那個軍醫再觀察俘虜時,發現他已經死去。
其實,醫生并沒有放俘虜的血,那根導管的另一端是封閉的。那種液體滴落在盆里的嘀嗒聲,是由一個底部有小孔的容器裝上水讓其滴落在盆中發出來的。
討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內因---喪失了求生意志;外因---醫生的語言、實驗設計
、仆庖蚴鞘挛镒兓l展的條件。
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總是同周圍事物相互作用。
表現:從性質上看,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因此我們對周圍環境要作一分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對我們成長有利的因素,并充分發揮其促進作用,又要看到對我們成長的不利因素,盡量抵制其不良影響。)
從量上看,不同情況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不同,有時會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例:“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為什么同樣的橘樹,在淮南、淮北長得就不一樣呢?
淮南、淮北的氣溫、水分、光照不同,這些都是橘樹生長所需的外部條件。
p120想一想
說明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它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例:唐代詩人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時期火燒赤壁的故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如果沒有東風,戰爭勝敗不同。
例:病人與醫生。
那么,外因起不起決定作用呢?
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原因:外因通過促使內部矛盾雙方力量的變化而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例: 同化——異化
溫度→→種蛋 →→小雞(投影)
遺傳——變異
例:如果沒有萬事俱備,再大的東風起不了任何作用。三個球的運動。
蔡桓公諱疾忌醫,為什么神醫扁鵲也無可奈何?
1962年夏天,郭老游覽普陀山,一位兩次高考落榜的姑娘,神精頹喪,心灰意冷,對前途喪失了信心,對生活失去了勇氣。郭老對她循循善誘,悉心開導,郭老又向那姑娘贈《薄松齡落第自勉聯》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那位考場失意的姑娘在郭老的鼓勵開導下,信心陡增,表示從此決不消沉,要從失敗中奮起。 在這里,郭老的回春妙筆(外因)仍然是通過促使姑娘的思想(內因)發生變化。
過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魚,回到港口,往往魚死滿倉,而死魚賣價大跌,一些聰明的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船艙里放幾條鲇魚外號,由于鲇魚生性好動,四處奔游,造成大量沙丁魚見到幾個“異己分子”便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增強機體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漁民的收入也就大大提高了。其后人們就把這種利用鲇魚以增加沙丁魚活動頻率,延長其保存期的現象,稱之為“鲇魚效應”。
辯證法認為,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當船艙里擠滿沙丁魚時,由于他們的惰性而被活活壓死、悶死,而當放入鲇魚時,鲇魚的生性好動,使沙丁魚由于緊張而拼命游動,從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長了;钇,這一聰明之舉正是重視外因,使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靈活運用。
p121孟子的話。
分析:孟子的話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
大丈夫之所以成為大丈夫,是由堅強的毅力、清高的品格、無畏的精神等內在因素決定的。而富貴、貧賤、威武都是外因,對意志堅強的大丈夫是無能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這段名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原理】: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要重視內因的作用;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對外因要作“一分為二”的分析。)
討論:XX年10月15日神六發射,17日返回,聶海勝、費俊龍為什么能成為“神六”航天員?
具體候選人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強壯的體格 ,超強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適應各種復雜環境的能力和勇于獻身的精神?傊,宇航員綜合素質超群。
費俊龍通過自身努力,達到了這個標準,所以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其實我國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就已經有了發展載人航天飛行的計劃。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情境:
、刨M俊龍+我國70年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計劃擱淺。說明了什么?
那是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成為神六的航天員,完成科研任務呢?
、苿⒌氯A+我國目前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無法完成預期科研活動,說明了什么?
⑶費俊龍+我國目前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神六順利完成各項任務,說明了什么?
分析:扶貧有兩種方式:救濟式扶貧和開發式扶貧。救濟式扶貧的特點:等、靠、要,沒有充分發揮內因的作用。開發式扶貧則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利用外援發展自己。
輸血與造血。
分析:西部地區如何實現共同繁榮?下崗工人如何實現再就業?
[課堂練習]:(見活頁紙)
[教學隨筆]:
事物發展的原因 篇4
第一節 事物發展的原因教案
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從容說課
由于本框是第四課的第一框,承擔著與第二、三課銜接的任務,因此,我們在強調二、三、四課內在聯系的過程中,訓練和培養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此外,由于本框內容的難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就自己所熟悉的問題發表見解,以提高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運用能力。為了使學生對內因、外因的含義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學中用雞蛋變成小雞的具體事例入手引出概念為理解原理作好鋪墊。另外進一步突出“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不同作用”這一教學重點教學中特別注意到了要處理好教學內容的前后聯系,根據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適當加以解釋。在突破“外因必順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一教學難點時,通過學生親自參加實物實驗,獲得感性認識幫助理解教學難點。在教學方法上,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原則。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故事情境、漫畫情境、寓言情境、詩文情境和新聞情境等方法以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積極性。
一般教學活動模式如下:
教師出示事例→學生閱讀、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師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結、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內因、外因的含義;理解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運用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在個人成長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有關現實問題。
能力方面
通過對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的學習,培養學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通過運用
實例說明原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覺悟方面
本框題主要講述基本原理,為下一框題的方法論、人生觀教育奠定基礎,但
在原理和事例的分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維教育的內容,屬于潛移默化式的教育。
教學重點
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教學方法
為了使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本課知識,從具體的現象入手,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積
極思考,運用視聽資料將抽象的哲學道理以通俗化的形式展示給學生。
教具準備
多媒體、氣球、皮球、鉛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胄抡n)
同學們,通過第二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事物都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我們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通過第三課的學習,我們又掌握了矛盾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們如果再做進一步的分析思考,就會發現一系列問題。比如:事物為什么會變化發展?事物是怎樣變化發展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雜亂無章的,還是有其基本的狀態或形式?事物變化發展的總的方向和趨勢是什么?這就是我們在第四課將要要的內容。
[講授新課]
第四課 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板書)
。ǘ嗝襟w顯示本課的知識框架結構圖)
今天這節課,我們先學習第一節第一框題——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節 事物發展的原因(板書)
一、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板書)
多媒體顯示雞蛋到小雞的孵化過程的動畫。
。1)雞蛋變成小雞的過程是不是發展?(是)
。2)要實現這一發展過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種蛋和適宜的溫度)
。3)這些條件在孵小雞的過程中是什么關系?(缺一不可)
。4)這些條件在孵小雞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它們各起了什么作用?哪個條件是最根本的,為什么?
。S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將(1)~(3)答案顯示在屏幕上)
[師](總結)從哲學角度看,雞蛋變成小雞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事物為什么會變化發展呢?(設問引起學生注意)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事物的變化、發展,既離不開事物的內部矛盾也離不開事物的外部矛盾,比如說,雞蛋之所以能孵出小雞,必順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雞蛋必順是種蛋;第二,必順有適宜的溫度。在這兩個條件中,種蛋內部存在著遺傳與變異、同化與異化的矛盾這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哲學上把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做內因。此外,種蛋所需要的較高溫度與較低溫度、較穩定的溫度與不太穩定的溫度之間的矛盾則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哲學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隨即板書)
1.內因和外因的含義(板書)
。ㄕ故菊n本或板書)
內因——即事物的內部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板書)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板書)
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同下,種蛋才能孵出小雞,二者缺一不可。
。ǘ嗝襟w顯示)
[師]但是二者的地位與作用是否相同呢?若不相同,各起了什么作用?哪個條件是最根本的,為什么呢?(學生自學課本第119~121頁,回答)
2.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不同作用(板書)
[生]不相同,種蛋是雞蛋變成小雞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種蛋而是未受精的雞蛋或石頭,溫度再適宜也孵不出小雞來。
[師]回答得非常正確。
在雞蛋孵小雞的過程中,種蛋本身的遺傳基因中存在著未來小雞所有的性狀和遺傳信息。種蛋能變為小雞,并且只能變為小雞的這個發展方向是由種蛋本身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決定的。而無精蛋或石頭,無論在什么樣的溫度下也不會孵出小雞來,因為它們本身不具備孵小雞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所以,我們在考察事物發展的過程時,一定要特別重視內因的作用。
(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板書)
[師]所謂發展的根據,也就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根本原因.發展的基礎、源泉。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內部矛盾的雙方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由此使矛盾雙方的力量和地位發生變化,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剛才同學們在閱讀第116頁的教材時,可以知道,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因起著根本的、第一位的作用,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提問]下面。我們就利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分析下面的例子。
(多媒體顯示)
一批珍貴的花瓶在爐中烘烤,一座家神蠟像被人不經意地放在爐旁,開始熔化。它使勁抱怨爐火:“瞧,你待我多無情!你使這些東西被加固,卻讓我熔化!睜t火答道:“這只怨你自己的本性,至于我,不管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我都是火!边@則寓言反映了……( )
a.一切事物之間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b.事物內部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與性質
c.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d.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
[生]答案應是b。因為對于花瓶的加固、蠟像的熔化來說,爐火只是外因。在同一外因條件下,花瓶和蠟像變化的結果不一樣,其根本原因是內因。
[師]對,F在再請同學們分別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個領域舉例來印證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這一觀點。(學生議論、交流、回答)
[生](踴躍回答)自然界: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②荷花出污泥而不染。③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人類社會: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前進。②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③面臨同樣的外部環境,有的企業興旺。有的企業破產。
[師]回答得很好。
XX年10月15日9時,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后,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船繞地球飛行14圈后于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中部安全著陸。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是中華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個偉大壯舉。
請同學們看完材料后討論,我國“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神舟”五號之所以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在于它是我國自主創新的成果,它的主要關鍵技術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是內因,說明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師]對,但它還能體現什么哲學道理?(提問引導過渡)
[生](思考)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即我們還學習和借鑒了俄、美兩國在航天領域豐富的經驗以及與世界各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航天技術方面的合作。
[師]對,這些是外因。這樣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節省發射費用,這也是我國發展航天技術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
(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板書)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內因雖然決定著事物變化發展的性質和方向,但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外部條件時,才能使事物變化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才能實現這種發展。外因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雞蛋之所以可以而且只能孵出小雞,固然由種蛋內部的遺傳基因(即內因)決定的,但有沒有適宜的溫度這一外部條件(即外因),對能不能實現種蛋變小雞的發展結果影響極大。有了適宜的溫度,胚胎就會繼續發育,長成雛雞,實現發展;溫度不適宜(或低或高),胚胎就不能繼續發育。甚至死亡,也就不能實現由雞蛋到小雞的發展。
接著,請同學們看教材p120的“想一想”。
提問:為什么古蓮子沉睡千年后竟會開出了荷花?
[生]因為這些蓮子本身具有生命力,即內因。
[師]具有生命力的蓮子為什么在泥炭層中沉睡了一千多年卻沒有開花?
[生]這些蓮子外堅實的果皮幾乎是不透水的,根據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在泥炭層中氧的含量極少,當地氣溫又低。雨量少,致使這些蓮子得不到萌發的條件:水分、氧氣和適宜的溫度。
[師]當人們把它們挖掘出來種植下去,兩年后為什么竟會開出粉紅色的荷花?
[生]因為被挖掘出的蓮子,種植在地里,它具備了生長發育的條件,所以就會開花。在這里,水分、氧氣和適宜的溫度是外因,是蓮子開花必不可少的條件。
[師]很好!可見,內因雖然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但只有內因,事物也不可能發展。外因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請同學們再舉例加以說明。
[生甲]放在冰箱里的種蛋就不能孵出小雞;采用恒溫箱孵小雞,可使小雞孵出的周期由21天縮短為15天。
[生乙]采用激光技術培育的大豆新豆種,畝產可提高25%。
[生丙]嚴師出高徒;還有“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
[生丁]老師,我曾看到一幅畫《種蛋》(多媒體顯示)你能幫我分析一下,它違背了什么哲理嗎?
[師]請同學們一起分析。(引導學生從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兩個角
度分析漫畫說明了什么)
[生1]從唯物論角度看,漫畫中的老農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沒有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主觀主義的做法。
[生2]從唯物論角度看,老農還違背了客觀規律,沒有按客觀規律
辦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種蛋不會得蛋。
[生3]從辯證法角度看,老農違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違背了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沒有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生4]從辯證法角度看,他還違背了我們剛剛所學的內外因關系原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漫畫中的老農只看到了內因,而沒有看到蛋的孵化需要的是空氣。適宜的溫度、濕度等外部條件,不是土壤、水肥等外部條件。所以,他的種蛋之舉只能以失敗告終。
總之,外因對于事物的發展不僅是不可缺少的,有時甚至還會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比如:
[生]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如果遇到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醫生,并且具備良好的醫療設備和必要的藥物,病人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負責任的醫生或醫術不高的庸醫,或缺少必要的醫療條件,病人就可能死亡。在這里,醫生的醫德、醫術和醫療條件對于病人的生死就起著重大的作用。
[師](引導過渡)對,外因作用這么大,它能否離開內因單獨起作用?
[生]不能,外因的作用再大,如果不通過內因,便不可能發揮作用。
[師]能否舉例說明?
[生]如病菌能使身體衰弱的人致病,而對體魄健壯的人卻無可奈何;資本主義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使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而對意志堅強的人卻無能為力。
[師]對,這就是說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3)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板書)
(學生活動)出示實物:氣球、皮球、鉛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讓學生推薦一位力氣大的同學吹這三個球,其余同學注意觀察三個球的變化。全班同學興趣大增)
(演示開始)氣球以較快的速度向前運動,皮球略有滾動,而鉛球紋絲不動,雖然全班同學為這位大力士加油,但仍然無濟于事。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生]它們的輕重不一樣。
[師]對。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它們的質量即內因不同。物體做機械運動時,既需要外力的作用,又取決于物體自身的質量。用力吹氣(即外因)對事物發展所起的作用,表現在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影響上,也就是通過促使內部矛盾雙方情況的變化而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同樣大小的外力作用于不同的物體,產生不同狀態的機械運動,正好說明了外因不能撇開內因單獨起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現在請同學們看教材p121小字部分。(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1962年夏天。郭沫若游普陀山,無意中拾到一個筆記本。扉頁上寫了一副充滿傷感語氣的對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里”。郭老透過對聯的字里行間,似乎看到了一個悲觀的心靈正在尋找慰藉。他立即設法找到了丟失筆記本的主人,原來是一位兩次高考落榜的姑娘。只見那姑娘精神頹喪,心灰意冷,對前途喪失了信心,甚至對生活也幾乎失去了勇氣。郭老對她循循善誘,悉心開導,并把她寫的對聯改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竟成”,橫批是“春在心中”。與此同時,郭老又向那姑艱贈了《浦松齡洛弟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蹦俏豢紙鍪б獾墓媚镌诠系墓膭铋_導下,信心陡增,表示從此決不消沉,要從失敗中奮起。
[師]這段材料是如何體現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的?
[生]在這個故事中,郭老的回春妙筆是外因,姑娘的思想矛盾是內因,詩詞(外因)是通過促使姑娘思想矛盾(內因)的轉化,使生欲戰勝死念而起作用的。
[師]好!同學們,當聽完這一故事后,結合自己的實際,談一談你的感想。
[生]明年我們也將面臨高考,也有可能像那位姑娘一樣落榜,擺在我們面前的同樣是怎樣對待失敗的問題。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關鍵是我們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失敗,是心灰意冷,對前途失去信心,還是奮起拼搏?我們會牢記《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我相信在座的同學只要有志氣,靠自己的努力,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到這兒,我們已學完了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現在有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內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在這節課上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美國東部時間XX年12月26日,克隆人協會clonaid的主席、法國科學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在26日接受法新社的電話采訪時表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克隆技術孕育的嬰兒已經于當天降生,而且這個女嬰的整個出生過程“非常順利”。先不說這一消息是否屬實,假如真有克隆人,克隆人與他的原型是否真的一模一樣?或者說克隆技術作為新生事物是否符合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這個問題先交由學生討論。
[生]從我所接觸的資料看。克隆人與其原形在外表上會非常相似,但也不會一模一樣,比如高矮胖瘦等這些特征,不僅僅是由基因(內因)決定的,克隆胚胎在子宮內發育的階段(外因)對他的成形也有很大影響。
至于智力,克隆人也不可能指望與他的原型一樣。人具有社會性,二者所受教育、生活經歷的不同會加劇兩人之間的差別。
所以,克隆技術作為新事物符合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師](評價總結)非常精彩。這位同學不但視野開闊.而且更可貴的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是的,現代生物科學已揭示出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把遺傳變異的機制落實到生命的物質結構。
遺傳就是dna的自我復制,變異就是dna堿基序列的變化,遺傳和變異的矛盾是生物變化的內部根據,是進化的源泉。
但是,生命的繁衍也有其外因:人工的繁殖,胚胎的人工發育,胚胎的載體。
總之,這一技術沒有違背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恰恰體現了這一原理。
[課堂總結]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歸納出這樣幾點: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課后作業
一、選擇題
1.XX年8月3日,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座談會上指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振興老工業基地,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充分發揮廣大企業和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自身優勢,挖掘內部潛力,激發內在活力。這說明( )
a.內因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決定作用 b.要重視意識的反作用
c.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
2.內因的概念是指( )
a.事物發展的第一位原因 b.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源
c.事物變化發展的內部對立統一性 d.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3.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曾說:“行星現有的運動不能單單出之于某一個自然原因,而是由一個全智的主宰的推動!边@個“第一次推動”的著名觀點即是認為( )
a.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由內因的作用引起的 b.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由外因的作用引起的 c.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內因作用引起的 d.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外因作用引起的
4.“順境中的英雄是自制自控.逆境中的英雄是不屈不撓!边@句話所包含的哲理是( )
a.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b.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c.發揮主觀能動性能改變客觀條件 d.唯物論與辯證法是統一的
5.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關鍵在于下崗職工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努力適應改革發展的就業要求。同時,政府應給予扶持,社會應給予幫助。由此可見( )
a.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b.個人、國家、社會在就業問題上起著同樣的作用
c.就業問題能否解決,取決于國家的優惠政策
d.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
答案:1.a 2.c 3.b 4.abcd 5.a
二、非選擇題
6.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因此,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政策,就能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答案:(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我國經濟的發展首先在于國內的原因,在當前經濟發展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它必將有力地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在擴大內需的同時,還要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參與世界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3)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7.目前我國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現實問題。然而勞動就業市場上,卻存在“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的狀況。一方面,部分下崗人員職業技能低下,競爭能力低下,求職艱難;另一方面,許多新型崗位在勞動力市場招不到理想的求職者。
閱讀上述材料,運用所學哲理,說說下崗職工怎樣才能順利實現再就業。
答案:(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下崗職工要實現再就業,首先要靠個人的主觀努力。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素質,提高再就業能力,以適應新的就業要求。
(2)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是下崗工人再就業必不可少的,全社會都要為再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3)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把內外因有機結合起來,將良好的外部環境與職工自身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實現下崗職工再就業。
板書設計